简析古今中外透明度困局
作者:刘俊生
从组织领导者之接班人的角度来讲,后备干部制度古今中外都有。西方国家在推翻了封建王朝之后,建立了现代之民主政治,政治官制定政策,而行政官执行之,后备干部选拔“透明度”问题可从这两个层面来简析。
后备政治官之透明度简析
政治官或政治家,位高权重,历来为官员精英中之精英,其后备者往往受到政权的高度重视。封建时代,“太子”为国君之后备,不仅成为多数国家之制度,而且透明度相当地高。又如,军功爵制论“军功”行赏,立有军功者即成为后备之官员;九品中正制则由各地“中正官”按标准并区分品级(九级即九品)向朝廷推荐优秀人才,被推荐者就是后备官,待朝廷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层层考试选拔不同层级之后备官。这些后备官举荐制度都具有很高的透明性,并由此进一步增强封建君王执政之合法性。
现代民主国家,其“后备者”选拔和培养问题,从国家制度层面看,已经消失或不存在,但实际上是被政党竞争制度或其他竞争制度所取代,由“国家后备”转换为“政党后备”或“社会后备”。总统或首相之下的政治官,通常是被执政党提名任用。这些被提名者就是后备者,原先大多隐藏于党内或社会中。尤其是在实行政党政治的国家,无论执政党或者在野党,都会通过党内竞争方式培养党内后备干部,一旦再次执政或重获政权,这些后备者就摇身一变而成为政府各部门之行政首长。可见,党内后备或社会后备实为国家之后备。无论政党后备还是社会后备,其透明度极高,更可况提名后还要受到权力机关之严格审查,其质量有多高不难想象。
当代中国,政治官与行政官划分并不明显,后备干部由中共负责选拔和培养。主要优点就是后备渠道较为广阔,既包括党政机关之后备途径,也包括国有企业单位之后备途径,还包括政治性群众团体之后备途径,培养了较为充足的政治官后备人才。但主要问题在于透明度较低,竞争性较弱,由此导致一些后备者在后备时期就是“体弱多病”,从而破坏了党的形象。
后备行政官之透明度简析
在古代,政治官就是行政官,是我们通常称呼的“官”。执行决定之“吏”由这些“官”自由任用,但因“官”对“吏”负有连带责任,所以“官”在选用“吏”时还是十分的慎重,但无后备“吏”制度。政治官和行政官之分是近代的事情,所以后备行政官制度是近代才有的事情。
西方国家在推翻了封建王朝之后,建立了现代之民主政治,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官选举制度和提名任用制度随之出现。其常任行政官制度,指考试入仕和职务常任两项制度。后备行政官制度也由此产生,但各国有所不同。如法国的A类公务员就是行政官,通过招收、选拨、培养,作为法国中央政府(A类)后备行政官之人才库。英国设立的行政学员制度,也是行政官之后备人才的举措;德国、日本等国都有此类后备行政官制度。就其透明度来说,与其政治官选举制度之透明度没什么两样。
当代中国,行政官和政治官之间在制度上没有作明显之区分,两官相通,即行政官和政治官之间可通过交流制度而互换。行政官之后备制度同政治官之后备制度,其优缺点也相同。
总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合法性,中国后备干部制度之未来改革的关键,在于增加透明度和竞争性。(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充分透明才能避免“暗箱”操作
作者:陆彩鸣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竞争机制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引入干部人事制度,干部任用方式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目前,选拔干部实行民主推荐已成为一个必经程序,公开选拔已成为产生领导干部的一种较普遍的形式。
但在有些单位和部门,后备干部选拔工作透明度不高。在确定后备人选时,没有严格按照群众推荐、组织考察和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的程序进行,“一把手”个人说了算或少数人暗箱操作的现象并不少见。这种选拔干部条件不公开、职数不公开、程序不公开、结果不公开的做法,违背了干部选拔工作的基本原则,缺乏应有的公正性,难以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公平竞争机制,无法将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进后备干部队伍。
人才蕴藏在基层,植根于群众之中。为拓宽选人视野,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可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拔后备干部。按照“扩大民主”的要求,在选拔后备干部人选时,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和领导班子的实际状况,对后备干部的年龄、文化、职务等制定相应的条件,通过组织发文、张榜公布等形式,在本地区、本部门向干部群众公开,把政策交给群众,一方面接受群众监督,另一方面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在此基础上,搞好宣传发动,通过召开民主推荐会和设立推荐箱等形式,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推荐活动,以提高推荐后备干部的民主化程度,体现“群众公认”的原则。
引入竞争机制。要逐步探索采用竞争性选拔方式,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为拓宽选拔后备干部的视野,提高后备干部的素质,体现选拔后备干部工作“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组织部门要运用公开选拔的方式,择优选拔后备干部人选。在公开条件的基础上,采取个人报名、组织推荐、群众举荐,最后由组织部门审核把关的方法,确定参加后备干部竞争人选,通过笔试、面试、考核、考察的程序,全方位测定竞争人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中挑选后备干部。既拓宽选拔后备干部的渠道,又提高后备干部人选的素质。
推行备前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后备干部在民主推荐、集体研究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广泛听取意见,然后确定上报。在进行公示时,要通过多种渠道,把后备干部向群众、向社会公开,并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基层干群意见,实施广泛的民主监督。通过公示,力求全面掌握后备干部在工作、生活方面的表现,特别是8小时以外的社会交往等情况,以进一步把好后备干部的“入口”关。(作者为江苏省泰州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争鸣>>
后备是否越透明越好
曹鸿鸣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是否越公开、越透明越好?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谁是后备干部,人们比较清楚。有些地方还将后备干部名单在媒体上公布,听取各方面意见。这样公开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最大的好处就是后备干部人选明确,便于接受群众监督。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从一些地方的情况来看,后备干部工作透明度高,人选具体,在实践工作中产生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有些人当了后备干部后,工作闯劲小了,稳劲大了,对上想的多了,对下想得少了;一些“有心人”瞄准后备干部,提前进行感情投资,以备后用,等等。这些虽然都是前进中的问题,但也应当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加以解决。当前,尤其是要对一些基础性认识要形成共识,即后备干部工作不等同于缺职选任工作,后备干部不一定就是最终使用的干部。公开、透明的程度要与后备干部的健康成长环境相协调,切不可拔苗助长。(作者为致公党中央秘书长)
有进有出才能保持动态平衡
作者:孙立樵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曾明确表示,对后备干部坚持重在培养、同样使用,坚持优进绌退、动态管理,不搞一次选拔定终身。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后备干部成长规律,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将分类管理、定向培养、跟踪考核、适时调整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及时调整更新后备干部。
后备干部动态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结构和运行方式。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可将后备干部队伍按不同层次、成熟度、专业和个性特点,合理划分为不同类别,包括合理划分出党政类、经济管理类、政法类、专业技术类、农村工作类等类别,根据需求情况确定每个类别的人数,并且结合后备干部实际情况,确定近期使用类、中期使用类和长期培养类,对后备干部进行分类管理。目的是通过分系统排队,实施全过程的层层筛选淘汰,把后备干部培养成某一领域的专业领导人才。并以此建立后备干部个人成长档案,及时更新后备干部的成长动态,分析判断后备干部的优劣,为有针对性的培养和使用后备干部打好基础。
后备干部的培养需要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和培养方向,有计划地进行定向培养。为此,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组织地选派后备干部到党干校和高校进行理论培训,并采取上挂下派、异地任职、岗位交流、参与中心工作等形式进行实践锻炼。特别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后备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基层一线经受磨练和考验。
对于选派后备干部到境内外培训、上挂下派等热门形式,可采用公开竞争择优的方式,通过考试和考察确定人选。后备干部的培养重在日常教育,可以尝试建立后备干部导师辅导制,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和后备干部“结对子”,经常与后备干部谈心交流,及时指出他们的苗头性问题,帮助查找根源,指明努力方向,搞好“传帮带”。要建立后备干部思想工作汇报制度,并形成书面总结材料,促使后备干部发愤图强,力争上游。
坚持后备干部的动态管理,特别需要注重在实践中跟踪考察后备干部。为此,要建立健全跟踪测评后备干部能力素质指标的考评体系,探索建立定期定向的阶段跟踪测评模式,根据监测对象具体职位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系数,制定不同的指标变量表。后备干部的考核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访谈、专项测评、年终考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等方式,全面考察后备干部并做出综合评价。
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关键是要畅通“出口”,及时调整后备干部队伍。为此,组织部门要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式管理机制,结合年终考核、民主评议、综合考察等结果,每年对后备干部队伍进行一次调整补充。要把政绩平平、工作失职、经不住考验、群众威信不高、没有培养前途、体弱多病的后备干部,果断地调整出去;要把基本素质好、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后备干部,及时地充实进来。实现后备干部队伍有进有出,始终保持动态平衡。同时,要探索建立备用期限时制度,原则规定后备干部最长备用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超过最长备用年限得不到提拔使用,应调整出后备干部队伍,避免一些后备干部一辈子“备而不用”的情况发生。
相信我国的领导干部选拔机制,将不断增加竞争性,这将对未来后备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作者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导)
上楼梯口“凡升必争”
程连昌
预备的对象有可能三年、五年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原来设定的要求,而原来不是后备的可能后来者居上
后备干部是党的组织、干部管理部门从长计议来探索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其中的一个做法,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必要的。党和政府及早动手选拔、锻炼、培养有优秀德才条件的人,做预备的策划,使其能在一定的时期更加成熟,以备上层干部任期届满或流动调整之时,及时能选备上担任重要职务,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
后备干部制度有其自身的先进性、备用性、衔接性,但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固定不变的办法。在实际操作中要明确认识到以下三点:第一,早期考虑预备的人不一定就必然是将来要晋升的人,这只是一部分基础;第二,组织人事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决不能只在“后备干部”中挑选,还要在广泛的范围内去选择,将预备对象和普遍对象两者相结合;第三,后备干部也不是固定被转为“正备的”。预备的对象有可能三年、五年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原来设定的要求,而原来不是后备的可能后来者居上。这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法则,不是一个死板的计算公式。总之,选人和用人,重在遵循科学性和民主性。后备干部怎么选怎么用也要按照严格科学、民主集中来办。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某些人由于受主观思想意识的影响,再加上各种客观情况的变化,在“跑官”过程中先跑“预备官”,这种人是不能被考虑为预备对象的。另外,还有些后备的人没有转为“正备”,就灰心失望,认为遇到“天花板”。事实上,一个人(包括官员)的职业如何发展有一个客观的发展道路,不完全随主观愿望所转移。它是由客观形势、客观需要、客观机遇等等,这些因素来共同形成一个结果。打个比方说正处只有一个岗位怎么能提十个人呢?十个人同时进来到十年后不能都变成正处,这就是一个岗位的问题。我们现在有新的机制在探讨,就是职务和职级并行,实行干部职级和待遇挂钩,这是一种激励机制,对解决“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问题意义重大。
选贤任能的“天地”当高度的宽阔
中组部在2000年颁布《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扬民主,广开推荐渠道,扩大选人视野。选人范围从党政机关到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近日,在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上,人社部提出将探索从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选人范围扩大到一线基层干部,这样做更有利于选贤任能,充分体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世界中,选贤任能的“天地”一定要高度的宽阔。我们党一直强调从实践中锻炼人培养人。有实际基层经验的人,是在群众实践锻炼中经历考验的。书本上学的都是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生产领域,如果不在基层实践就得不到陶冶和锻炼,更不用说丰富的经验和能力。当然,在基层选拔视野扩大,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任人唯亲等问题,所以更加要注意守好三个口:入口,楼梯口和出口。入口处“凡进必考”,实行公开考试录用制度;楼梯口“凡升必争”,实行竞争上岗的公开公正优选、公示、批准制度;出口“到龄必出”,不能搞终身制。只要严格按照科学性和民主性来选人,就能选出让人放心、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如今,在前进发展改革的年代中,选拔任用干部的公开性、透明性、民主性、科学性是要不断发展和充实的。只有充分的发扬民主、依靠群众,遵循严格的科学考核标准,大力发展公开竞争,才能把确有德才兼备、能干事、干好事、广大群众拥护、信任的干部选拔任用到适宜的岗位上,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才能不使国家的事业受损失。(作者为原国家人事部常务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