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完成的不是口号
专访亚运会开幕式文学总策划朱海
水是自由的
亚运会开闭幕式大型活动部部长何继青通知我进入陈维亚的导演创意团队时,前期招标已经完成了。我对广州非常熟,少数民族运动会,广东的旅游节,世乒赛开幕式,我都参与过。见面头一天,陈导就要求先把亚洲有哪些特色摆出来,那天整个团队都围绕着亚洲在说,说水,说山,说草原,说沙漠,水这个概念渐渐凸显出来。
上届多哈亚运会开幕式非常成功,在亚运会历史上是一个巅峰之作,我们最困惑的是怎么能做出一台完全不同的开幕式。
多哈成功靠的是沙漠的文化,那广州是不是可以在水上做文章?亚洲是地球水系最丰沛的地方,你可以用水联系整个亚洲;亚洲又是一个最缺水的地方,大片的沙漠,水在亚洲可以算是文化的检测器。于是我们就有一个起步的定位:四年前,多哈亚运会沙漠举火,今天,广州亚运会扬帆起航。
做水的文章有个大前提,必须依靠决策层。毫不夸张地说,今天观众能看到的这篇水的大文章,第一笔就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落定。
当时看北京奥运会时,领导就非常睿智地提出,广州亚运会能不能走出体育场馆,因为你再盖什么场馆也盖不过鸟巢;另外,广州市领导也明确提出,要通过开幕式场馆的建设,给广州市民留下一个可供长期享用的亚运遗产。
领导聪明就聪明在这里,今天看来投给亚运会的钱,也可以平摊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你就是不做亚运会,海心沙岛也还是要搞建设,何况亚运文化给了这个岛新的含义,这个岛今天也是新广州中轴线上的亮点。
走出场馆,在城市的中心做一次国际化的大型开幕式,这在以前的亚运历史上是没有的。我们第一次汇报的时候,当时的市委书记朱小丹就非常明确提出:要把广州的水文章做好。
这一招,其实已经抓出了开幕式的魂,接下来我们一次次汇报,直到国务院有关领导,都非常满意。
再说导演团队里,绝大部分主创是南方人,陈维亚、沙晓岚、卞留念都是南京人,我是杭州人,李海鹰广东人,我们全是把水喊爹的人,从小玩水玩得比较地道。我没法想象一个跟莫高窟从来没有打交道的人,第一次到敦煌,就能演绎出一个完全以莫高窟为中心的东方题材。艺术的载体是情感,我们对水的情感,这次得到了一种充分的释放。
围绕水这个概念,我们论证了快半年,光我改稿就改了二十多遍,舞美设计改得就更多了。大型演出方案不光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很多细节需要现场试验,试验结果一偏差,方案就要改,它跟写剧本不一样。
开幕式舞台我们当时考虑必须是带水在表演。水的变化,“有”和“没有”一定要体现高科技。我们看雅典奥运会的时候,人家玩水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很多人节目没记住,就这个记住了。我们现在也能做到“没了”,但要玩得更高级。
除了大面积的水,还在观众席前造出了一条河道,河上还能表演。而且我们来回折腾水,不是水折腾我们。比如喷泉,如果你没有很好的水循环系统,光几十米高的喷泉喷起来就能把人淹了,而且水的清洁度保持很重要。有一套完整的水循环处理系统。
整个创意过程,不知道开了多少会。广东的领导对我们整个创意编排,从来是鼓励为主,从不具体干涉,我非常感谢这些领导。每次开会,那么多领导说完,最后主持会议的那个领导一定会说上这么一句话:“仅供你们创意团队参考。”现在回想起来,这些领导就是放手让你们在珠江里游起来,你们游,他只把握你的大方向,我觉得这个这更是一种大艺术,体现出一种城市的品位。最后所有的艺术家都跟玩命一样,为什么?实现艺术梦想!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自由的创作环境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水的天性是自由。
结结实实把水立起来
有了水的理念,然后就是想怎么把水装进来。
从运动员入场,就要开始做水的文章,不能像以前那样,运动员坐着车就进来了,要沿着珠江,穿过六座大桥,亚运会从仪式开始,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第一步踏进广州的就是水。
我们思路很明确,要做立体的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画卷”,是铺开来表演的;这回我们要立起来的是一个风帆。这次亚运会能跟奥运会媲美的就是这个“立起来”。“立起来”不是把那个风帆简单地立起来,而是真的通过演员90度表演,结结实实把水“立起来”。
这次写作跟以往不一样,首先是把所有岭南元素选出来。
我在广州生活过10年,开始我们列了上百种跟岭南文化有关的东西,包括陈家祠、上下九……能报上名的,都放了进来。后来我们想,亚运会不能只是文化的铺陈,而要一种实实在在的视觉冲击。一个小时的表演时间限制,让你没有时间去一一向全世界解释这是什么。广州是市民化程度很高的城市,道具景观一定要选用当地元素,否则广州人不认同,又何来广州特色。这是我们给自己下的死命令。
本来木棉花开在树上,现在我们让它开在水里,这是创作中的异化。同样,既然舞台的主题形象是风帆,我们就要用声光电的手段把整个海心沙做成一条向东方行驶的巨轮。
做这个阶段创意的时候,正好赶上全球金融危机,我们要做一条船,在行进当中给人以希望,我跟李海鹰写的主题歌是《日出东方》,就是想做出一种信心。当时温总理不是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吗?当亚运会开幕的时候,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要结束了,新亚洲要找到一个启航的感觉,用声光电而不是大型的建筑模型把它表现出来,这是一种自信的表达,现在航拍的时候,喷泉起来,就是一条船的造型,也寓意着全亚洲同舟共济,共同驶向更美好的明天。
船上什么最重要?风帆。
以小蛮腰为坐标
风帆是马克·费舍尔提出来的,有了这个风帆我们来设计表演。表演一定是在半空中完成的,现在这个节目是观众掌声最密集的,因为超出人们的想象。
帆屏表演在少林寺实验了一年零三个月。少林寺的导游本来是要带人参观少林寺的,看了15分钟,他跟游客说,我带你们去看亚运会风帆练习。
游客说,亚运会还要一年多呢,有什么好看的。
带去看了塔沟武校的孩子们在练习,游客们都开始拍照、拍视频,塔沟的节目是第一个让拍客上视频的。参观的人一车车地来,带火了当地旅游,这是被导游愣开发出来的项目。
我特别感谢这些孩子,他们把中国功夫的表演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如果不是塔沟来做,真没有办法实现。
后来彩排审看时,有些观众以为是虚拟出来的,还在琢磨我们视频做那么好,就好像嵌在画上面,后来拿起望远镜一看,吓一跳,是人。那么多人在上面,还能表演自如,精彩绝伦。
当初为了风帆能不能立起来,立多高,没有任何参照,我们天天打架:立高了安全怎么保障,来了台风怎么办。今年听说台风要来,把我们给紧张的,幸好台风拐弯了。
这是目前全世界舞台上最高的风帆,我们要在风帆上做节目,有没有想到第二方案?没有!我们自己就把路堵死了。
当时风帆的高度比例是参照小蛮腰来的,旁边小蛮腰六百米那么高,所以帆屏比鸟巢还要高三十多米,在鸟巢顶上跑已经很高了,我们比李宁还要高三十多米来表演,李宁是顺着跑的,我们上下来回折腾。
小蛮腰是新广州的象征,也是我们这次创意的重要元素,一定要把它用进去,我们在绿色一分钟里面,在倒计时里面呈现了。
我们这个帆屏本来应该再往后退二十多米,后来因为要修地铁就放在了现在的位置上,这是尊重城市发展的需要。现在这个距离看起来还是有些压迫感,但是节目这么近就看见了,也是一种视觉冲击。
余秋雨有天晚上给我打电话,说这个节目很成功,他应该也是从网上看到的视频。我们这次开放给人看,特别是在开幕式前连续邀请广州市民来看,不怕揭秘,是因为我们充分自信,已经把水的文章,按照目前舞台的最大条件,按照目前的文化理念做足了。
帆屏的舞台立起来以后还有其他手段,要有大船。
那必须是我们的灯笼
开始那个船做完了,大家都很疑惑,这条船是不是还没做完?其实我们的舞美已经做完了。可大家看到的是一条“破船”,怎么做了这么一条船?艺术家嘛,老想弄得沧桑些,表示沧海桑田。但这么大一个盛典,弄一个破船出来,肯定不成,出门怎么也得体面。最终找到了一个最典型的三桅古船,是中国海上丝路的代表形象,三桅古船多大的比例,这个船小了,不好看,太大了表演起来有难度,别看转起来,练了多少回,一帮演员大半年没干别的事,就拉那个船来回跑,拉得跟汽车调头一样自如。
说起道具的使用,我们强调情感,帆屏上升起的为什么是红帆?也是有讲究的。
我们当时做这个船,不是为了炫耀郑和下西洋浩浩荡荡,那是场面,重要的是要把丝绸之路那份情感留下来。文化没有情感是冰冷的,我们就是要拿出有温度的当代文化。
开始排练做海浪,怎么看都觉得缺东西,觉得这就是一个场面。奥运会也有一个类似表演,有人拿桨,我个人觉得缺少色彩。
我们的渔民出海打鱼,哪怕一条普通的船,也有海和岸的关系,也有灯笼和船的关系,为了强化这种彼此依存的情感关系,我们设计了凌空升起的灯笼。
灯笼拉起来,这个细节让船充满情感,让南海边所有打渔的人,和身后守着的家人和亲属有了一种默契的关系。大家非常清晰地感到一种亲情温暖。
但仅仅是灯笼还觉得缺东西,灯笼韩国也有,日本很多居酒屋前面都有灯笼,你怎么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导演组开会,大家一合计,一定要把中华民族的百家姓写到灯笼上去,巨大的视频上,看到中国书法的赵钱孙李升起来,确实让很多人感动,因为这个灯笼是我们的。
渔家女代表潮汕,汕头的女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人,我在广东我知道,一个男人要娶一个汕头女人是一辈子的幸福,要把隔海相望、祝福平安写进去。
光水是没有张力的,艺术的表演需要情感,一对男女的在那里没心没肺地跳,全是符号。真正打动人的是女人眼前那艘船在惊涛骇浪里搏斗,男人身后是女人升起的思念的牵挂,灯笼最后升起来,就是一个非常高级的东西。
我自己感动过两次,一次是绿色一分钟的提出,一次是灯笼上百家姓的出现,我觉得这两个创意超越了广州,能走出国门,是人性的东西,是全亚洲能共同感觉到的生命的呼吸。我个人觉得,这次亚运会的最大收获,就是让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平和而不是浮躁,把我们自己的优势,强化成一种文化魅力。
不要再做加法了
这次亚组委请了很多广州籍专家,临近合成的时候,一位专家提醒得好:导演组不要再做加法了,建议做减法。
过去,我们这些做节目的人,经常恨不得一个节目把世界都包进去,把所有的苦难都倒出来,把所有的幸福都搂在怀里,这其实是违背艺术规律的。现在为什么很多观众烦晚会,看画面好像什么都有了,过后一想,什么都没留下,做减法的好处是,确实让大家把节奏放慢了,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人们不要因为出发太久了,而忘记了出发时的起点。
我们到底要通过亚运会开幕式表现什么?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减法。在第一个方案里,有这么个场景:红棉花开的时候,水面漂出几十种小帆船,精致的小帆船上,装了一个个岭南的文化标本,包括陈家祠堂啊、广绣啊……一大堆符号扑面而来。
这种铺陈不精彩,而且还得配上解说观众才明白,就像:“现在第一号船上面是陈家祠堂,接下来您将看到第二艘船是佛山的 XX,第三条船是……”国际性运动会上哪有这么多时间让你讲?就算你说痛快了,外地人也看不懂,再翻译成外文已经到第三层了。这是什么破玩意?我们图全画好了,几十张,美轮美奂,最后总导演陈维亚坚决果断拿下。
一般来说,表现广东人的喜气,离不开舞龙舞狮,广东南狮太厉害了,看过黄飞鸿的人都知道。我们曾经想,现场是不是搞来八头南狮,出来以后直接对着观众席,狮子的两个眼睛会动,嘴里会喷火,肯定会讨人喜欢。但这个创意跟水的创意主题有什么关系呢?没等实施这个创意就否了。
我们希望把水文化做活,而不是做成点心一样摆那里,光去看了不能吃,一会儿又搬回去了。
上百种岭南文化元素里,最后入选的标准是:要和水有自然关系;要提升水的意涵;要亲和鲜活。
包括LED的斗笠,当年我们看《南海儿女》,刘晓庆那个斗笠挺漂亮的,影响了一代人,但是怎么用在这里。第一次提出来就要用创新的意识,用现代材料做,最后的结果要把斗笠放大,变成笠伞,跟人体转动同步表演。开始斗笠做得很大,一堆姑娘用斗笠拼成地面移动的视频,把龙凤呈祥都弄出来,最后发现斗笠是圆的,合在一起总有缝。
虽然斗笠跟水没有直接关系,但把岭南女子的妩媚风情表现得美轮美奂,提升了水的美学价值。现在最大的担心就是正式开幕那天,斗笠的灯管别黑了一个。
今天中国的观众,对冗长的表演节奏是不耐烦的。这次开幕式,陈维亚反复强调节奏感,让观众一会儿看这儿,一会儿看那儿。
说到底,观众对看的兴趣大于对听的兴趣。
尽可能避免传统说教式的开幕方式,一上来就是:“观众朋友们,你现在看到的是祖国山河美如画……”现在,我们顶多按规定,开幕式演出中出一些必要的功能性中英文字幕,方便外国朋友。
广州怎么洋气了
当基本创意完成后,领导提出“同城狂欢”的概念要放大,不能只把开幕式聚焦在一个岛上,要体现今天广州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我们反复论证,头脑风暴,碰撞出了“绿色一分钟”。
在国际大型运动会开幕式上,从现场表演引发出一个城市市民的整体互动行为,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这个点子一说出来,从市里到省里一路绿灯。
广州是花城,广州人对绿色的感受是超前的。可以说,绿色连着千家万户,虽然只有一分钟,广州成千上万的市民一起完成了一个巨大行为艺术。换成其他任何城市,就算想到这个点子,也很难实施。
这两天你如果来广州,都有一个感受,广州怎么洋气了。
过去老觉得广州是一个“国际大排档”,现在终于有了国际大都市的模样了。
我觉得这是亚运会带来的一次城市美学集成,我个人理解全球化就是全球城市一体化,而城市是有自己文化定位、气质、性格的。
今天的海心沙,集合了广州这座城市的最新美学,我觉得亚运会开幕式没有白做,海心沙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一个纪念品。
做晚会这个职业的人,一般最心疼的是两个:一是那些三四流的明星过来张张嘴假唱,一大把钱就拿走了;二是,花了大把钱做的舞台只用了一夜就拆了,那都是纳税人的钱啊。我们现在有多少城市缺歌剧院,缺老百姓的文艺场所,但由于文化短视,许多舞台做一个被拆一个,甚至上千万的投入转眼就没了。
这次广州市政府的智慧是把钱用到了该用的地方,也希望其他城市能借鉴一下,晚会搞不搞要看老百姓需不需要,但搞的时候,记住一定要能留下一点东西。
11月12日,我们不仅要在一个晚上,让全亚洲看到新广州奉献的开幕式,而且,要留下这个舞台,给老百姓共享。
现在很多国家都面临特大型活动结束后场馆利用不高的问题,我们国家这几年连续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等许多大型活动,场馆的再利用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张广宁(广州市委书记)说了,这里以后将成为市民广场,白天老头老太太在这里健身,晚上举办各种表演。这就是城市资源的合理调配和运用。
广州这次做了一件很漂亮的事。老百姓一定不要吝啬对领导和决策层的表扬。
从创意到最后的实施,只有在广州,艺术家能自由地发挥,借助亚运会完成艺术梦想。其次,只有在广州,通过水的雕刻和造型,才能展现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华民族不仅拥有强大的国力,还有创新文明的能力,最重要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另一面性格:浪漫。
一万个人像一个人一个人像一万个人
我们第一次开创意会的时候,就有人以为我们要做一台水秀,我对“秀”的理解是,怎么奇就怎么来,但陈维亚坚持不能仅仅追求“奇”,不能把白云珠水搞得很怪,这台节目必须要和这块土地有共同的呼吸。
我们从三个模式中寻找参照:
第一,拉斯维加斯商业性的大型秀。现在全世界的秀,作为产业发展得很快,我们中国也有,很多秀是研究人们生理感应的,不太注重情感。就像人打了一针吗啡,追求片刻快乐。为什么我老强调做方案一定要有情感,有情感才会为历史留下记忆。
第二,中国是晚会大国。这方面我们的投入和规模也是世界之最,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了,外国人说你们怎么能天天有那么多东西表演。在国外要组织千人的晚会,连市长都得出来,动静大得很;而我们随便一场晚会就有几万人观看。其实,通过这方面的调研和比较,我们能比较准确地把脉观众的需求。
第三,大型体育活动。凡是这种活动都离不开一场大型演出的开幕式,问题是这种表演都是广场艺术,你看不到具体人的表情,只有依靠整体的造型变化和氛围,团体艺术所传递出来的信息量,让你感觉到艺术的存在。
我们很自信,这次亚运开幕式表演全过程,完全是中国创意,广州制造,岭南表情,而且亚洲人甚至全球的人都能看懂。
圈子里有个段子,同样搞综艺节目的人,十几年前到香港去取经,谁也不认识;奥运会一完,当年那些香港师傅都跑去北京取经,这几年那么多的大腕都在北京、上海扎堆。说明这十年,中国人在掌握大型舞台艺术方面,已经是一流的了。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我觉得都堪称当代国际大型艺术展演的经典。
有一种大型团体操是把1000个人、10000个人变成一个人般的整齐划一,你震撼在于:他们怎么能练成千人一面。而我们的理念刚刚相反,我们希望一个人能够演出不同的色彩。
两种表演机制都能够震撼观众,但震撼的价值是完全不一样,我们希望在自由的文化奔跑中看见时代前进的足迹,这种价值传递了中国今天的现实。
成功的开幕式,应该是“表演”大于“表达”,现在很多作品还是受困于主题先行,忽略了艺术品质,表达远大于表演。这次广州亚运会上,真正做到了创新文艺、思想解放。
中国这几年一直处在悲喜交加的情感阶段,遇到的灾难是超大的,相逢的喜悦也是超大的,只是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当世界敲你家门的时候,你做好了准备没有?你的准备是什么?其实最重要的是文化的准备。包括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的开幕式,都是文化准备的一种定时释放,这种释放有助于世界了解当代中国人的性格。
不是每一次国际盛会,我们都有机会完美地表达自己情感,我再说一句,只有在今天的广州,在全体广州市民的帮助、理解、包容下,特别是在广州的城市品格、岭南文化所营造出来的特殊氛围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能躬身耕耘这片土地,完成他们的梦想。
只有在广州,才能看到一个全新亚洲,最新启航的梦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