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领导干部的注意力该往哪里投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6日10:45  人民论坛杂志

  仰视、平视还是俯视

  ——领导干部的注意力该往哪里投放

  NO.1 眼睛向下看    官员得票率87.2%,网友得票率87.8%,

  综合得票率87.44%

  上榜理由: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群众对于干部的选拔任用将更具发言权与影响力。这就使得领导干部要彻底摒弃片面“唯上”的政绩观,转而将“眼睛向下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典型案例

  正面案例——“群众认可度”成干部考核的“主要标尺”。湖南省衡阳市推行“一线工作法”,即干部在一线工作、民情在一线掌握、矛盾在一线解决、发展在一线促成,深入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点对点、面对面研究情况、解决问题。在干部提拔和交流上,扩大群众的参与度,群众满意达不到80%的,一律不提拔。今年以来,该市有15名党员干部因未过群众关被暂缓提拔交流。

  反面典型——唯上不唯实, 王亚丽“造假骗官”一路通关。2010年2月10日,新京报报道了“石家庄团市委原副书记涉嫌身份造假”相关情况。紧接着,中组部新闻发言人证实,王亚丽“造假骗官”案已被立案查处,王已并被免职并移交司法机关。王亚丽初中未毕业,出身乡村,早年曾经历不幸,通过傍大款、攀高官、处心积虑造假等方式,成为地方上引人注目的政治明星。因为贪财,导致骗官行径被揭露,最终遭致牢狱之灾。 

  一

  近日,多次听到一些干部议论:现在只会“跑官要官”不行了,只搞定“一把手”不灵了,要想受到提拔重用,不仅要有主要领导的赏识与认同,还要有突出的能力和业绩,更要有良好的群众口碑,三个方面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群众的良好口碑。

  这类反映真实性如何呢?人民论坛杂志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眼睛向下看”列2010领导干部十大新观念评选的第一位,从侧面佐证了上述说法。

  领导干部理论上是群众的公仆,现实生活中其本身也是群众的一部分,工作上是群众的代表,应该一心为民,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们的眼睛本来就应该“向下看”,现在竟成了应当树立的新观念,甚至位列榜首,其中意味令人深思。

  长期以来,我国选人用人制度上的弊端以及干部使用过程中的不正之风,造成一些地方选人用人“一把手”说了算,用人不透明,出现了“领导说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行也不行”,从而使一些党政干部为了提拔晋升,挖空心思取悦上级,摆平“一把手”,使得不少党政干部形成了眼睛“向上看”的行为惯性,只盯着领导,不待见群众,注意力只集中于上级,热衷“仰视”,“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不怕群众不答应,就怕领导不认可”,完全悖离了干部的本质,令老百姓十分不满。该项选择的综合得票率达87.4%,表明公众期待领导干部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爱民、亲民、为民。说明近年来中央在选人用人上更加注重“群众公认”这一导向的积极作用逐渐显现,不少党政干部的执政理念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但愿这是真正的转折点,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党联系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最大的政治优势才能充分彰显,执政根基才不会被弱化。

  二

  工作岗位的特性决定了领导干部的目光有 “仰视”、“平视”、“俯视”三个基本的投放。当前,对不少领导干部而言,重点是补补“俯视”的课。

  “眼睛向下看”,步入基层,走进群众,了解实际,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解难事、办实事。工作上,领导干部眼睛只有多“向下看”,才能取得最大的政绩,得到一致的认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在于联系群众,最大的危害是脱离群众,改革发展越是处于关键时期,党的群众工作越要加强。能不能做好事关群众利益的小事,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的“试金石”。党的好干部、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被誉为“三不书记”、“三民书记”,他不唱高调,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绩工程;爱民、亲民、一心为民。在湘西群众心目中,郑培民“比天还大”,并不是因为郑培民是书记,而是因为郑培民为他们修造了公路、接通了自来水、用上了平价电,这种实惠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正是因为郑培民同志善于“向下看”,使他成为了领导干部的楷模。

  当然,倡导领导干部“眼睛向下看”,并不否认和排斥“仰视”即“向上看”。也就是说,领导干部既要“低头向下看”,还要在此基础上 “抬头向上看”。只是这里所说的“向上看”,是吃透上级精神,了解整体部署,胸怀大局,把握动态,知道本部门本单位所处方位、努力方向、工作重点。缺少了这样的“向上看”,工作注定会跑偏。如果不善这样的“向上看”,对中央和上级政策,搞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用的执行,不利的舍弃;合意的落实,不合意的搁置;明处不反对,暗里不执行;对上说一套,对下搞一套,这显然不行。而如果把“仰视”异化为取悦上级、讨好领导,使正常的“向上看”异化成“吹”、“拍”、“送”等各种不规不良行为,使本来正常的工作关系受到扭曲,更是有害的。

  同样,倡导领导干部“眼睛向下看”,更不排斥“平视”即环顾前后左右,处理好同周围兄弟单位、部门的交流、交往,营造和谐的周边行政生态。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因为工作涉及的领域广,方面多,只有妥善处理好“向上看”、“向下看”,“向左右看”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工作布局、重点、步骤等一系列事关发展的各种问题,才能有正确的规划和行动,取得事业的成功。

  三

  眼光投放、注意力分布是领导干部思想水平的体现、境界修为的体现、执政能力的体现,反映了领导干部眼界的高低与格局的大小。

  实际上,要让领导干部“向下看”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把握好体制机制和个人修养两个根本问题。

  谁授权给我,我听谁的,这是一般规律。在干部选用问题上,只有建立让老百姓说了算的体制机制,是多数人选而不是少数人说了算,这样出来的干部自然就会“向下看”。在考评的时候,让群众打分、评价,并以此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这样的干部自然也会去关注老百姓。所以,让领导干部“向下看”,关键是加大干部的任用及考核机制改革创新的力度,真正体现“权为民所赋,利为民所谋”,让那些眼睛“向下看”的领导干部“显山露水”,在考评时赢得高分,受到重用。

  “向下看”是一种境界。领导干部,无论位置多高,权力多大,这一切源于人民的“恩赐”,仰望星空,观照内心,脚踏实地,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些,才会真心实意“向下看”,使亲民、爱民成为一种行为的自觉,而不是装样作秀。如此,即使位置变了,但“向下看”的注意力不变,追求不变。(作者为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

  官员的网络“智商”有多高

  2    “网络”是个好东西

  官员得票率82.6%,网友得票率80.7%,综合得票率 81.84%

  上榜理由:从“网络恐惧”到“官博”盛行,再到利用网络听取社情民意,解决民生问题,领导干部对网络的认识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执政水平。

  典型案例

  案例一:韩峰日记与新“官场现形记”。2010年2月,广西烟草系统干部韩峰的私人日记泄露,被各大网络论坛转载。日记记录了韩峰与多名女下属、同事淫乱,收受贿赂等内容,被形象地称为新的“官场现形记”。3月9日,韩峰被交给南宁市检察院立案调查。12月14日,韩峰因受贿被判13年。2010年5月,《人民论坛》杂志曾做过关于“官员网络恐惧”的调查,七成受调查者认为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

  案例二:利用网络平台解决民生问题。2010年11月4日,杭州市政府在杭州网公布了《杭州市人才专项用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在未来三年,安排1500亩土地,建设人才专项用房150万平方米。“人才房”面向高端人才,实行政府定价,原则上不超过同类地段新建商品住房市场价格的50%。此举引来一片质疑。“政府是不是借公共资源发‘富福利’?”“小心‘人才房’变成‘官才房’”。面对质疑声,杭州市政府回应,此举有严格规定,经得起推敲,并承诺将在报纸、网站等媒体进行公示,接受公众监督。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今年7月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已经达到了4.2亿。这样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囊括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所形成的强大舆论场,对中国现实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彰显。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分析数据,网民对于重大社会事件网络舆情的贡献率超过了59%;在79%的重大新闻事件中,网民积极评论对媒体增加报道量具有推动作用。

  近年来,由网络引发的监督风暴屡见不鲜,也印证着上述观点。比如,今年的广西烟草局长“日记门”事件、“十不知道局长”事件,以及2009年发生的“躲猫猫事件”、“邓玉娇事件”等等,这些都是首先由网友披露,继而在网上发酵,之后引起传统媒体关注,最后由公权力介入,展开深入调查,并最终得到解决的典型案例。

  网络作为社情民意的集散地,是民众和政府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引起了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官员对于网络,并非一开始就持欢迎的态度。人民论坛2010年5月(下)做了一期有关“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调查,70%的受调查者认为官员有“网络恐惧”症。“恐惧”什么?60%的受调查者认为,“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28%的受调查者认为,“担心私人信息被曝光,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有一部分官员“担心网络监督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让人有口莫辩”等等。

  官员的网络恐惧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范玉刚分析,网络信息发布门槛低、成本低、速度快、效应大,不排除某些人趁机借“势”,为自己的私利张目,混淆视听。但这反映的是网络监管内容上的“失控”和监管不到位,没有必要因此而“恐惧”网络。网络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填补了公民监督的空白,改变了舆论生态,成为民意民情的重要表达路径和方式,也成为解读现实社会的重要“索引”。所以总体上而言,网络文化是积极健康的。对于政府来说,如何跟上网络时代的思维,引导网络走向良性健康发展,并充分发挥草根监督作用,善加利用网络民意,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时代课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党政官员,对网络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很多地方政府打出了网络牌,构建网上政府,进行网上政务公开,接受网友监督,鼓励官员主动上网与网友进行交流,了解网友关心的热点话题,并就相关政策向网友征求意见和建议,争取网友对政府的支持,等等。从“恐惧”网络,到开始关注网络论坛动向,再到开博客,又到现在很时髦的党政官员开微博,中国官员与网络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执政者对网络民意的反应能力在提高,反应速度在加快,对待网络的态度也更加开明、开放,执政能力提升的同时,官员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发生了改变。原来严肃、刻板的官员,通过网络媒介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亲和力增强,“个性官员”、“明星官员”增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官员网络“智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执政水平的高低。树立“网络”是个好东西这一观念的领导干部,往往能积极接受网络监督,广纳网络民意,集中网民智慧,广泛“网”罗民心。而那些惧怕网络、封堵网络、不善于利用网络的官员,往往被“网络”搞得焦头烂额,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文/人民论坛记者  杜美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