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两名青年落入排水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11:44  CCTV《新闻调查》

  解说:当晚,地铁公司开始抢修因短路而停运的亦庄线肖村到旧宫段,全线采用分段运行的方式继续维持其余正常路段的行驶。23日晚,北京地铁全线延长一小时的运营时间来保证被大雨滞留的人们早些平安回家。然而,就是在这个暴雨倾盆的晚上,有两位年轻人却永远不能回家。

  23日晚,石景山消防支队再次接到报警电话,有两名男子不慎落入了排水井,生死未卜。

  刘少如:看到这的时候,这里的井哗哗地往下在流水。

  记者:就是这个井盖?

  刘少如:对,就是这个井盖。

  解说:当时,那两名年轻人,是在帮助别人在水中推车的时候不慎落入井里的。

  记者:当时如果说水深50公分的话,他是无法判断底下有没有井或者说有没有这个井盖(井盖)是不是打开了?

  刘少如:无法判断,因为在这个地方,由于当时天也黑了,这个地方绝对是形成了漩涡,就是一个漩涡的状态。

  记者:应该是有漩涡的?

  刘少如:对。

  解说:这个位置正处在公路的主路上,这些井口是下水道的维修井,通常情况下都有井盖封闭住井口。

  记者:那据你们分析,当时那个井盖到底是怎么打开的?

  刘少如:这个井它是由于,我们后来也做了一个技术上的分析,由于这个石景山地区这次是一场罕见的大暴雨,在瞬时间,特别是在我们的西部,就像模式口这个地方,它瞬间达到了170多毫米,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地下的水管确实承受了巨大的这种负荷。它是由于水冒顶,把这个井盖给顶起来的。

  记者:那当时力量相当大了?这个井盖也得几十公斤重啊。

  刘少如:对,因为你的这个下边的水道整个全充满了水,而这水已经涌到了地面,所以说打开这个井盖,在水的浮力下是轻而易举地。

  记者:轻而易举地?

  刘少如:对,轻而易举地。

  解说:我们没有找到当时这个井盖被地下反向涌出的水流冲开的影像资料,但是在其它地方地下水确实存在反涌的现象。

  刘少如:因为这个井洞深有八米多深,下边它是由这一条主管络和一个支络的一个管络组成的这么一个管道,在巨大的地下水冲刷的过程中,它会形成很大的这种压力。

  解说:石景山消防队队员以及随后赶来的具有丰富野外救援经验的蓝天救援队的成员,一同开始了搜救工作。

  刘少如:救援非常困难,因为下边的管道全部充满了水,根本就没有空气的这种存在,当时水正在源源不断地在往里灌。

  解说:在暴雨过后的第二天,两名男子的遗体被找到。

  记者:那个年轻人岁数有多大?

  消防员:年轻人岁数大概看着有二十三四岁。

  记者:很年轻。

  消防员:对。

  解说:2011年6月23日的暴雨给北京人留下了再也无法抹去的记忆,人们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各种质疑,城市的排水系统是否存在合理改进的可能?在暴雨发生之前的那么多年中我们是否忽视了什么?错过了什么?而在暴雨之后我们又究竟能从中发现什么呢?

  解说:暴雨过后的第四天,汽车修理厂。

  记者:那这个车到底怎么修啊?

  高凡(汽车维修店服务经理):所有的电子元件,音响、音响的控制面板,现在能看到的这些能用的东西,包括发动机电脑都需要更换,发动机肯定会受到伤害。

  记者:像这种修理,在你们内部来说算什么级别的?

  高凡:也算是个大修了,你想发动机就是汽车的心脏,你把心脏拿出来做个搭桥手术,你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处理。

  记者:在这个水退了以后,然后车里干了,这个时候再打火的话能打着吗?

  高凡:这个时候不能打火。

  记者:这会儿是不能打火?

  高凡:对,那时候打火是对车造成损伤最可怕的时候。

  记者:如果真的碰水的话,应该怎么过去比较好呢?

  高凡:最好不要过,在你不知道水深的情况下,一定不要过。

  记者:那最稳妥的办法应该是什么呢?

  高凡:就是不过,就是把车放在那儿,等水退下去。

  解说:据工作人员介绍,暴雨后共有二十多辆浸水轿车,在这个修理厂大修。

  高凡:所以你要说以这个来看的话,二十一家店这么来看,有300多辆车被淹,那这个数量就不少了,仅仅一个品牌,这要是(各种品牌一共),可能就要上千了,那就应该并不夸张了。

  解说:暴雨造成的财产损失难以准确统计,很多车主和赵永红一样并没有办理涉水险,也很难获得赔偿。

  这场暴雨究竟为何造成北京城市的内涝?这座城市又有多大的可能在未来避免再次发生同样的灾害呢?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他所在的单位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单位之一。

  记者:您会震惊吗?您就在这个规划设计院,其实你们有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地下管网,包括这个排洪、排涝这块功能。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北京通常来说,在我印象当中,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花了不少力气的,所以其它的城市,如果说遇到了这种情况,是在我们的预料之中。那北京这个(情况发生),对我们来说冲击还是很大的。

  记者:因为听到一些正式的发布,说北京抗洪涝灾害的能力是三年一遇,大家突然会说,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城市,一国的首都,一千多万人生活在这个城市里面,怎么这个抗洪涝灾害能力才三年一遇呢?

  杨保军:洪涝这次讲的是涝,就是内涝,内涝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积水面积,指的就是我们城区自己,这个因为雨量过大,城市自己排不出去或者是在一定时间之内它排不完,这样就使得它成了内涝了。那么接下来就是那个内涝的标准作为老百姓来说,当然认为就是说越大越好,最好能够雨一下来就下去了,我都看不见雨,但是这样一来,这管径就要很粗很粗。

  记者:那从一段历史时期来看,比如说我们解放以后,这么几十年的时间里边,就是地下管网这种设计,这个标准有没有变化?

  杨保军:这个就是问题的所在,似乎这个没有什么变化。那么标准的制定会考虑很多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我们的经济实力这个能不能够支持。我们的一些标准是在很多年前来制定的,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不可能采用比较高的标准来建设我们的城市,那么现在我们的城市,我认为财力比过去,有了大幅度地提高;第二我们的人口规模也大了,还有我们的社会财富比过去也多了,所以按照过去的标准来计算的话,恐怕就有一点不好承受了。

  记者:您讲就是说这个地下管网,它的标准几十年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给人感觉,我们能够感觉到的这种灾害的程度好像明显有变化了,特别是这几年这种内涝给人的印象非常深,这是怎么造成的?比如说我们过去历史上发生过没发生过比较大规模的这种内涝?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暴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