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殇
编者按:
大连化工惊魂、康菲漏油等污染肆虐,以及层出不穷的填海造地,导致渤海深陷生死存亡险境。时代周报特派记者赴山东烟台、辽宁大连等地,调查渤海的填海、污染与生态链,梳理出渤海危机的历史成因及现况,旨在为拯救渤海尽力。渤海的命运引起举国关注,国家层面已见动作,我们能让渤海起死回生吗?
本报记者 吴晓蕾 发自北京
自今年6月4日以来,位于渤海的蓬莱19-3油田连续发生溢油事故。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9月6日,溢油累计造成5500多平方公里海水污染,给渤海海洋生态和渔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溢油风险点仍未彻底查清,溢油隐患仍未彻底排除,溢油造成的损失仍在调查评估中。
从最初中海油披露的溢油面积200平方米,到如今的5500多平方公里,人们对于渤海湾的关注已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溢油事故,而是整个渤海的生态环境。
“将来我们所能看到的生物,只存在于动物园的栅栏里,还有水族馆的水槽中吧。到那时该怎么办?丰富的自然成了过去一个久远的梦。”—这是由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执导的纪录片《海洋》当中的一句画外音。
但当这部纪录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上映时,曾经美丽的渤海湾却似乎已经离这种最坏的局面相去不远。
“明珠”黯然
尽管海域面积只有7.7万平方公里,但一面临海、三面环陆的地理位置却使渤海有别于中国其他的任何一片海域,使每一个刚刚拿到中国地图的人都能印象深刻。而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也犹如伸出的双臂,将这片海域合抱托出,宛若一颗海上明珠。
然而,康菲溢油事故却令这颗明珠蒙上了一层阴影。
“目前,石油开发的污染已成为侵袭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最大隐患。”著名海洋专家、山东省海洋渔业厅原副厅长王诗成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事实上,康菲溢油事故已非渤海第一次遭遇石油污染。
作为油气资源相当丰富的沉积盆地,渤海地区的海上油气田与沿岸的胜利、大港和辽河三大油田构成了中国第二大产油区,全国50%以上的海洋油气工业贡献出自该地区。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渤海已建成海上油气田20个,钻井平台165个。轰轰烈烈的海洋石油开发,带来的是石油泄漏的巨大潜在风险。
传媒援引国家海洋局的《渤海综合整治规划》的数据称:“1979年胜利油田排入渤海的原油达45708吨;1987年秦皇岛港输油站溢出原油1470吨;1986年渤海2#平台井喷,泄漏大量原油;1990年巴拿马籍货轮与利比亚货轮在老铁山水道碰撞,造成溢油面积达120平方公里,并于四天后诱发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赤潮;1998年底,胜利油田发生油井架倒塌,持续溢油近6个月……”
同时,据国家海洋局的数据显示,“十五”期间,渤海海域发生溢油事故16起,占同期全国海域溢油事故的近一半;而进入“十一五”,海洋溢油事故的风险“不降反升”。仅2008年,渤海海域便发生12起小型油污染事故,发生频率高于南海、东海等海域。
“石油的污染风险不仅仅来自于海下的油井溢油,海上运输、生产船只同样也可能造成油污染事故。石油污染一旦发生,就是对渤海生态的破坏。”王诗成说,“因为石油污染将使许多海洋生物的胚胎和幼体发育异常,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脆弱环节一旦受到损害,几十年都难以恢复。”
据统计,近50年来,全世界因油类污染造成1000多种海洋生物灭绝。
环境超载
海上有石油,沿岸就会有化工。石化行业的集聚效应也许天然如此。因此,环渤海的辽宁、山东、天津等都已将石油、化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4年,时任大连市长的夏德仁曾对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协会会长谭竹洲说,大连把石化工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而整个辽宁省同样也将石油化工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除大连石化外,辽宁还拥有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公司、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公司等油企。这些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都在700万吨以上。
此外,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山东省和天津也十分强调石化对经济的意义,大力发展石油、化工行业。
尽管无法计算出环渤海沿岸总共有多少家化工企业,但仅在前不久刚刚发生“PX惊魂事件”的大连市大孤山化工区,在这个仅仅5.84平方公里的紧邻海岸线的区域内,规模以上的石油化工企业就达到38家。
石化企业沿海而立,带来的重大风险就是不达标的工业废水对于渤海生态环境的破坏。
有数据显示,2007年,环渤海人口超过百万的13个城市180户国家重点监控废水排放企业中,有41户废水超标排放,其中,有35户就是属于石油化工、造纸和印染等污染物的排放大户,占超标总数的85%。
除了化工围海令人堪忧,向海洋要土地的填海工程也使得原本海域面积就不大的渤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公开数据显示,仅1996-2007年,渤海填海造地面积就达551平方公里,沿海滩涂湿地面积减少了718平方公里。沿海滩涂湿地面积年均减少1%以上,相当于整个渤海沿海地区减少了2%-10%的污染削减能力。
特别在2008年后,各种填海造地项目更是密集,渤海湾的填海造地规划也更胜以往,仅唐山曹妃甸工业区规划用海面积就达310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造地面积240平方公里。辽宁省沿海六市的填海造地规划更是高达1000平方公里。
2007年国家海洋局发布的《关于加强海上人工岛建设用海管理的意见》,已明确指出:“建设人工岛、尤其是连陆人工岛,会改变周边海域的水动力环境,从而导致海洋生物、海水交换和海底地形地貌改变。一定海域内建设过多过密的人工岛,甚至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
据《新世纪》周刊报道,多年的填海造地,让河北曹妃甸与山东东营之间的直线距离只剩下85公里,且还在不断接近。
然而,类似的围填海工程却仍在继续。其中,违规填海者也不在少数。
鱼虾绝迹
“作为三面环陆、近封闭的内海,渤海以水体交换缓慢、自净能力差著称。已经有学者计算得出,渤海的整个水体循环周期约需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王诗成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然而,随着环渤海地区新一轮被称为“海洋大跃进”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沿海地区的湿地遭到破坏,渤海水质已持续恶化。
时代周报记者获得的一份名为《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文件显示,“十五”期间,渤海受污染海域总面积在1.9万-3.2万平方公里之间波动,占渤海总面积的24%-41%。2005年,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一类海水)标准的面积约为2万平方公里,占海域总面积的26%;较清洁(二类)、轻度污染(三类)、中度污染(四类)和严重污染(劣四类)的海域面积分别为0.9万、0.6万、0.36万和0.2万平方公里。
中国近海海洋监测公报显示,2006年-2010年,第四类水质海域面积由1750平方公里一跃至510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水质的海域面积由2770平方公里扩大至3220平方公里。
渤海水质恶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渔业资源的衰退。渤海中部深水区既是环渤海经济鱼、虾、蟹类洄游集散地,又是渤海地方性鱼、虾类的越冬场。因此,历史上的渤海曾经是著名的黄金渔场,故有“聚宝盆”之称。
根据历史数据,渤海湾以前的水生生物有15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多达70种。但是,据《财经国家周刊》援引一份未经国家海洋局公开的数据显示,1982-1993年的十数年间,渤海湾和辽东湾的主要经济鱼类群落,已从85种下降至74种;而到了2004年,群落数量又下降至30种。
2011年7月13日,天津市渤海水产研究所发布的《渤海湾渔业资源与环境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项目报告显示,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从过去的70种减少到目前的10种左右。带鱼、鳓鱼、真鲷、野生牙鲆、野生河豚等鱼类几乎绝迹。
海洋污染的另一个突出表现,还有因海水富营养化而导致的赤潮。国家海洋环境检测中心数据显示,从2000-2006年,国家海洋局共记录赤潮80次,累计赤潮面积约1.98万平方公里,年均发生赤潮次数和面积分别是上世纪90年代的4.2倍和1.6倍。
而就在今年7月中旬,渤海湾溢油事故现场也曾出现了长约2海里的巨大的赤潮带。对于渤海当中的贝类和鱼类,这无疑也是一场难以逃脱的生态灾难。
王诗成:谁能拯救渤海生态?
本报记者 吴晓蕾 发自北京
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发生以后,媒体持续聚焦渤海。随着善后工作和索赔工作的逐步开展,公众开始反思:对这个我国唯一的内海,过往的开发是否过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如何才能保护生态环境脆弱的渤海?近日,著名海洋专家、山东省海洋渔业厅原副厅长、巡视员王诗成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专访。
不堪重负的渤海
时代周报:康菲溢油事件以后,公众最关心的其实还是对渤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王诗成:海洋本身具有自净能力。但渤海是个瓶颈式的半封闭内海,自身水体交换缓慢,它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旦发生石油污染,就会导致许多海洋生物的胚胎、幼体发育异常。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脆弱环节一旦受损害,小则几年,多则几十年都难以恢复。
19-3油田所处的位置是在渤海的深水区。在没发生此次溢油事故之前,它所在的海域水质是一类水质。但发生了溢油事故,现在水质变成劣四类,它对渤海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非常大,也非常难恢复。海上油田和海上碰撞溢油不一样。海底溢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比碰撞性溢油对于生态的破坏性更大。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全球大型溢油事故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在20年后还存在。
我们应该重审渤海油气开采的战略定位,更加注意渤海生态环境的未来。从保护环境这一方面讲,美国是比较“明智”,他自己的海域有石油资源,但其宁可打一场石油战争也不愿对自己大陆架上的油田进行开采而战略封存。渤海生态环境堪忧,渤海一旦遇到大的地震和自然灾害,处于渤海地质断裂带上的油田,会给渤海生态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生态灾害。
时代周报:除石油开发的污染隐患外,渤海周边沿岸还有许多化工企业。这对渤海的生态又有何影响?
王诗成:海上有油,陆上就有化工。过去非常难批的一些项目,现在陆续开建了。环渤海发展化工、填海的项目比比皆是,渤海的环境容量是有限,不是无限的。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未处理或未达标的工业污水使得渤海变成了一个“垃圾处理场”。渤海的入海口地区荒漠化一直处于加重趋势,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比如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虾索饵洄游产卵场,是世界著名的黄金渔场之一,但由于渤海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黄金渔场也随之消失。
随着沿海开发力度加大,湿地变成了开发区,面积大幅度缩减。湿地是生态环境的“肺”,湿地遭到破坏,直接影响渤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我们沿岸上游的一些造纸厂和高耗能、高污染工业项目,这些年挣的那些利润,和资源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对健康造成的损失和对生态环境修复的费用来比较是九牛一毛,得不偿失。以渤海东方大对虾为例,上世纪70年代渤海生产对虾近4万吨,现在只有几百吨上千吨了。经济鱼虾严重衰退,形不成群体,有些优良品种不但退化,而且已经消失绝迹。
盲目追求GDP是祸首之一
时代周报:现在“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有点“海洋大跃进”的意思?
王诗成:确实是这样。我感觉现在环渤海地区到处都在搞开发。当然这里面不乏有一些成绩,但不能忽视环境利益!
以石油开发举例,上世纪80年代,加拿大一位学者说,加拿大在海上发现很多油田,但政府坚决不采海洋石油,什么时候能做到100%的保障了,什么时候再去开采。
相比之下,我们就走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蓬莱19-3油田开采前,有关技术部门就告诫,有相当一部分油井有地质风险。19-3油田就处在渤海的地质断裂带上。作为一个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非议,但这种追求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尤其是海上油田的开发,安全第一、环境第一,不应该成为口号,要对GDP负责。
时代周报:那么,你怎么看待这种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之间的冲突?
王诗成:继珠三角、长三角后,环渤海又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现在有人提出要“向海洋要土地”,向海洋要土地必须要科学地看待,不能不要,也不能随意地猛要。渤海是生态敏感区,大规模的围海和填海更要慎重。
GDP这个东西实在是太虚了,盲目追求它,就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它也是破坏环境的一个罪魁祸首,必须要跳出GDP出政绩、出干部的怪圈,把速度降下来,把质量效益和环境友好提上去,保住了青山绿水就保住发展的基础!
“五龙闹海”的体制困局
时代周报:在你看来,应如何才能有效治理渤海的生态环境?
王诗成:现在提出渤海综合整治规划,是由发改委牵头,有十几个部委参加的。这个规划应该说既体现治标、又体现治本。如果真按照规划来搞,渤海湾肯定很快就会见成效,但是,我认为在现行体制下,这一目的很难实现。
首先,在目前我国海洋管理体制中,存在环保部门、海洋部门、交通部门、渔业部门及部队“五龙管海”现象。但在具体执法中,这五部门常发生扯皮,被戏称为“五龙闹海”;
其次,环渤海的三省一市又各自有各自的管辖权,要真做到达标排放和治理,还有个“要效益还是要环境、要速度还是要生态”的问题。
现在我们国家的海上管理成本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可是管理效果却是最差的。鱼越管越少,海越管越黄,环境越管越差,那为什么还要按照现在的管理模式继续管下去?
所以,我认为我们国家对海洋本身的重视程度尽管有了很大的改观,海洋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就海洋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核心利益而言,现行的战略地位太低。郑和在600年前就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自海洋,危险来自海上”。21世纪的今天,我认为依然是“财富取自海洋,危险来自海上”。要改变我国目前的海洋被动现状,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就建议国家国务院成立海洋管理委员会,常务副总理兼主任委员,涉海管理的部委领导为成员。委员会设海洋部,统管海洋事务和海洋执法管理,彻底改变“五龙闹海”和多头管理的现状。只有把这个体制困局打破了,才能真正把我们国家的海洋管理好。海洋强则国家强。(特约记者温阳东对本文亦有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