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挖通胶莱运河救渤海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2日10:18  时代周报

  挖通胶莱运河救渤海

  本报记者 赵世龙

  根据环保部门和山东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渤海目前每年接纳的陆源污染水量达40亿吨,各类污染物高达140万吨,占到全国排海污染物总量的30%;它只占全国海洋面积的3%,却要承受占全国污水排海总量的40%,其中工业废水总量占到全国总量的20.2%,受污染面积从1992年的25%上升到目前的60%。

  因此有人把渤海比作中国北方的“大污水盆”。渤海污染的重灾区渤海湾基本没有生物。莱洲湾局部海域已呈“荒漠化”,生物多样化明显减少,潮间底栖生物上世纪60年代有120多种,目前仅存20来种。而黄海边的胶洲湾,80年代时还有109种渔获种类,90年代就已下降到只存58种,锐减46.3%。

  渤海的污染到了临界点,20年间,污染形成的赤潮,就造成高达数千亿元的损失。即便是达标排放,由于渤海是半封闭海湾,水体交换太差,全部交换一次也要30多年。

  “花1000亿从山东青岛的胶洲湾挖到渤海的莱洲湾,在胶莱河基础上拓宽、拓深,运河长度约150公里。”这是十年来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的构想,并出版本专著《世纪宏图—胶莱人工海河》。若成形,则胶莱海运河打通黄渤海形成两大海的洋流循环,将渤海水体交换周期时间从30多年缩短到3~5年。加快海水循环吸纳和消化污染的速度,以解决环渤海地区的污染问题。

  目前开凿方案有二:一是利用原有的全长130公里的胶莱河道,优点是地势低,河床开挖容易,占用耕地少。二是另避新线取直,线路总长110公里,但占用耕地多,开挖难度和土石方量大。

  该线开凿,最大土方在平度南白沙河汇入胶莱河附近,这一带是山东半岛南北分水岭(11.7米),形成南北向各自流入黄渤海的北胶莱河、南胶莱河。

  按这一构想,胶莱运河将成为中国的“苏伊士运河”,也成为世界第二大运河,山东半岛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岛和第三大海岛(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

  王诗成认为胶莱人工海河有两大主要功能:一是增加胶州湾、莱州湾之间的水体交换速度,尽快遏制两湾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海洋生物资源,这是生态功能;二是加速海河及两湾地区经济开发。人工海河的建设不仅能够使山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迸发,而且对于促进环渤海经济圈乃至黄渤海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工程建成后,海河两岸可筑港口发展临港加工业,原来的农业区变成滨海区,成为山东新的旅游区和城市走廊,沿岸地区土地大大增值,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新城镇,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这是区域开发功能。

  开通海运河的经济意义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圈,北京和天津都在这一地区,因此渤海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战略地位,已成制约该地区的发展瓶颈。打通黄渤海后,就接通了海上大大动脉,黄渤海间的航程由2000多公里缩短为100多公里,人工海河将为山东增加约300公里的黄金海岸线,直航促进环黄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与日本、韩国港口群的紧密联系与发展,成长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新亮点。

  战略意义上它是国防交通安全拱卫京门的第二大通道。

  上马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生态意义。即解决环渤海地区三省二市的陆源污染问题。

  对渤海莱州湾和黄海胶州湾的生态治理,王诗成提出“治”“疏”相结合的思路,人工海河就体现了“疏”,针对半封闭海湾水动力弱、自净能力差,用人工调控方式来改善生态环境,其前提仍是要加大对入海入湾排污总量控制,实现达标排放,加强水质监测,并严格控制渤海内港口、船舶、石油开采和养殖区等新的污染源出现。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两湾沉积性污染改造和生态治理。

  胶莱运河的历史地理

  胶莱河走向被称为“胶潍走廊”,有种说法是远古时期本是海峡,经过地壳运动,这里逐渐变成陆地,但地势相对低洼,湖沼众多。元代这里尚有“三泊湖”、“游沼荷香湖”、“九穴泊”、“脉湖”、“都泺”等面积较大的湖泊。

  民间研究学者张承建认为:重修并扩建胶莱运河可以恢复胶莱海峡在海史时期的东中国海暖流气象功能,从而恢复利用东中国海和西北太平洋的海洋温度场和海流场海洋气象功能,巧妙恢复我国历史地理景观生态原貌的东中国海“空中南水北调”。

  按这一理论和古史记载,4000年~5000年前尚存一个“胶莱海峡”,这是中国古代北方气候湿润的大前提,那时海洋流量相当于东中国海暖流的流量,形成的环流暖流直达燕山,太平洋赤道蒸汽流就会在东中国海西北山系登陆爬升,形成丰富的地理降水。沿古海峡开凿人工海河后,可能恢复海史时期的环渤海地区5-8月发‘龙水’气候景观,并可能改变中国北方辽鲁冀的气候和自然生态,从而再造也曾是水草丰美的北国湿地风光。

  其实早在元至元年中,中书省官员姚演就提出“开凿胶莱运河”方案。

  这条运河在元至元十七年(1280)正式开挖,至元十九年(1282)主体工程竣工,目前已经历700余年。当时开凿的目的是槽运,专设“万户府”管理,主要是运送南方的粮食。到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时,年运粮60万石。运行了不到十年,到至元二十七年(1290)时,胶莱河“万户府”被废,胶莱河停止运粮。此后运河便逐渐湮废。

  到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王献重开胶莱河后,重新疏浚了胶莱河,并且在马家濠地段开凿了一条“长十有四里,广六丈有奇,深半之”的海水运河。胶莱河再度湮废。原因是因倭寇横行而实施海禁,加之运河南北两端“海沙受潮水推挤壅积”。

  国民政府时期曾经制定过重新开通胶莱运河的计划,但因战乱原因,计划并未实施。

  1952年,国家农业部副部长王观澜,向毛泽东提交了在胶莱二湾间开凿运河的报告。

  2006年,这一构想作为全国政协会议提案,提交给了国务院。

  渤海的现实拯救

  本报记者 张蕊 发自山东烟台

  不管有没有批文,先开工再说。在如今的填海大潮中,不乏有这样的项目出现—手续还在审批中,但早已经开工建设了。如此狂热的填海潮,终于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9月下旬起,国家海洋局将开展实施填海造地、围海和构筑物用海现状核查工作。威海、温州、东莞成为首批试点城市。

  此次核查,主要针对已取得海域使用权项目的自然岸线占用情况、形成人工岸线情况、实际用途、开发利用状况以及是否符合批准要求展开,未取得海域使用权但已形成用海事实的项目,重点核查实际用海人、自然岸线占用情况以及用海面积和界址坐标等。据了解,该项工作将于2012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

  此前的7月,威海市公布了上半年中国海监威海市支队对于非法填海的检查结果,“截止到6月底,全市共检查围填海工程项目16个,排污口19个,依法查处非法围填海行为6起,海洋环保案件5起,罚款130.3万元。”

  可以看到的是,一场有关海洋的大规模拯救行动即将开始。

  海洋治污需要有效机制

  王晓的家在威海一个小渔村,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填海盖楼愈演愈烈,王晓家那个平静的小渔村早已不见了踪影。他说,每次回家,看着自己小时候曾经赶过的那片海,心里都特别的难过,“那地方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王晓说自己曾经在网上呼吁过要保护自己的家园,但是响应的人却寥寥无几,甚至还有人对他说风凉话,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住进楼房比住在海边要强太多。“海水污染,最后倒霉的不是我们自己吗?”

  好在有关政府已看到海洋污染的严重性,2011年1月6日,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围填海造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围填海造地管理进行明确。据国土资源部有关人士透露,目前相关的配套细则正在研究制定中。看来,我国的填海造地正在向着规范管理的方向行进。

  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孙志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只有对围填海实施计划管理,才能真正把住土地宏观调控这一重要“闸门”。

  但也有人认为,要解决当下海洋污染的问题,首先应该尽快建立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沟通合作工作机制,改变“陆上环保不下海,海上环保不上陆”的脱节局面。

  2010年3月,环保部和国家海洋局签署《关于建立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沟通合作工作机制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海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衔接、共同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等9个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这标志着我国海陆统筹保护海洋环境的新局面将进一步形成。

  业内人士指出,海洋治污,有待建立更加完善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对于突发事件,仅依靠国家和省级部门来协调安排,往往错过事件的最佳处置时机。而由于突发污染事件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仅依靠地方难以做到有效的预防和处置。

  尹延鸿至今都还记得他参加曹妃甸项目评审时提出的那个小小意见,“我在审查的时候,发现工程设计把一个叫曹沟的地方要填埋了,我和几名专家经过多方论证后,认为曹沟必须保留,因为这条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就是这个意见,减小了曹妃甸填海工程对周边海洋环境的影响,也对港口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点改变,或许对于海洋和周边的环境的伤害就不会那么大了。”

  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事实上,中国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向海洋要地”的国家。荷兰、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是填海造地的大国。荷兰从13世纪起就开始大规模围填海,现在41526平方公里的国土有1/4是从大海里夺取过来的。

  滨海小国或一些“袖珍”岛国,如新加坡、摩纳哥、马尔代夫等,也都向海洋索地,依靠围填海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

  虽然不少沿海国家通过围填海获得大量平整成片土地,缓解了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用地紧张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过度和缺乏科学指导的围填海工程也造成了恶劣的负面影响。所以近年来,国外很多国家开始注重填海后海洋环境的修复和治理。

  在日本,为了减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肆围填海造地发展工业经济带来的后遗症,政府立法要求各种工厂和城市限制排污,与此同时,每年还投入巨资,设立专门的“再生补助项目”,希望找到一些恢复生态环境的方法。

  荷兰政府则积极推行自然政策计划,把部分围海形成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旨在保护急剧减少的动植物,建立起南北长达250公里的以湿地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地带,努力探索经济与环境共存的新路。

  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逐步严格实施审批管理,引导围填海工程朝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在韩国,自1998年以来开始实施谨慎的围填海政策,进行围填海总量管理。政府多次对《公有水面围填法》进行修订,并要求制定和公布《公有水面围填基本计划》,经审批获得许可后方能填埋。

  此外,努力改进围填海方式也是整治海洋环境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用人工岛式围填海,因为该方式不但不会削减原有自然岸线,还会大量新增岸线,甚至新增港口岸线,特别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仍能维持水体交换和海洋生态系统,因而对海洋环境影响相对较小。

  日本神户的港岛和六甲岛、东京湾内的扇岛、长崎市的香烧岛、大阪市的钢铁净岛等,都是十分知名的人工岛。近些年,日本有关部门又提出再建造700个人工岛,以扩大国土面积1.15万平方公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荷兰,政府准备在北海建造一个耗资约140亿美元、形状像郁金香的人工岛,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而即将举行2014年冬奥会的俄罗斯索契市,在附近黑海也将建起一座仿俄罗斯版图形状的超豪华人工岛。

  高效率地利用填海土地,也是现在许多进行着大量填海国家的常规做法。如今很多沿海国家坚持以高利润、高附加值开发为主,将围填海新造土地主要用于港口码头、工矿企业、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配置于海边的那些炼油、石化、钢铁、造船等资源消耗型企业,由于原料码头与产品码头往往成为工厂的一部分,中转运输费用明显减少,因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渤海湾,中国式地中海?

  本报记者 吴晓蕾 发自北京

  石油污染、化工围海、填海疯狂……曾经的黄金渔场正在走向垂死的边缘,不堪重负的渤海湾日夜在哭泣。

  谁能抹去渤海湾的泪水?渤海湾的明天又在哪里?在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冲突日益加剧的今天,每个中国人心中都画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渤海湾与地中海没有可比性

  在山东蓬莱,有一尊“二龙戏珠”的雕像。天气好时,站在这里向海边望去,人们能够看到海面上分明的黄渤分界线。因此,当地人对此颇为自豪,并将渤海比喻成中国的“地中海”。

  自从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把欧洲地中海作为研究范畴以后,“地中海模式”就常常被应用到亚洲和大西洋海域的研究当中。

  “所谓‘地中海效应’,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近距性,因为它是一个环状的内海。在古代,水域是最为方便和经济的交通媒介,而环状,则提供了最短的交往半径;二是异质性,环绕地中海分布有较多的不同民族和种族,异质交流更利于文明的发育。在这个范围内产生了能够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如古希腊和古罗马。”2009年,山东大学社会研究所教授、烟台市社会学会会长张景芬曾在《烟台日报》上发表文章时写到。“亚洲也有个‘地中海效应’,一是宏观意义的,一是微观意义的。”

  张景芬说的微观意义上的“地中海效应”,指的就是在亚洲宏观意义上的“地中海”范围内再找一个环状的内海,“非渤海湾莫属”。环渤海湾囊括了黄海、渤海、日本海等海域,可称为‘亚洲的地中海’,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这一区域将显出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环渤海圈内的京、津、鲁、冀、辽五地,从古至今都有深厚的地缘关系,如今有中央政策的重点关注,可清晰透视到这一区域的光明未来。”在张景芬看来,“地中海效应”已在渤海发生作用。

  在海洋专家、山东省海洋渔业厅原副厅长王诗成看来,将渤海湾和地中海相比的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地中海是古罗马乃至世界的海洋文明的发祥地。它的沿岸国家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比我们强太多,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所需要承受的压力也完全是他们不能比的。”王诗成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环渤海不仅仅是经济共同体

  张景芬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环渤海湾的“地中海效应”,是在2008年底的一次名为“环渤海经济圈规划发展论坛暨烟台世界级湾区规划与城市经营探讨活动”上。

  近年来,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又一增长极。对烟台而言,如何抓住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的机遇,也成为当地政府的首要之义。

  不难看出,张景芬之所以提出“地中海效应”,其实也是为了全面升级烟台的世界港城形象。但是,就连张景芬本人,也看到了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时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同样是在2008年底,张景芬在“经济文化强省与烟台发展研究”的论坛上曾经说到:“随着环渤海地区开发的升温,生态危机日趋严重,表现为经济过热带来的人口剧增、城市规模膨胀、海域污染以及癌症发病率的上升等。为防患于未然,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管理与监督机制,并保证有效运行,应成立环渤海治理委员会,着力推行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

  然而,张景芬的呼吁并未得到有关部门的回应。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遗憾的是,就在这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后不到半年,烟台蓬莱的海面上就发生了19-3溢油事故,严重破坏了渤海的海洋生态。此外,大连也相继发生化工事故,威胁这渤海脆弱的海洋环境。

  “环渤海地区不仅是经济共同体,也是生态环境共同体……必须打造、建设和宣传普及生态文明和环保文化,提高全民的渤海共同体和地球共同体意识。”两年多前,张景芬一定没有想到,两年多后的今天,他的这段话,也许比他当时提出的“地中海效应”更为人们所赞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 相关专题:

 

更多关于 渤海漏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