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填海造地狂想曲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2日10:18  时代周报

  化工围海

  本报记者 黎广 发自大连

  八仙过海自汉至明,版本不一,但最被人认可的一点是,他们自蓬莱下水,渤海之水皆不沾身,此后数百年,横渡渤海需要下水的仅张建一人,那是十年前,渤海还“健康”。

  但此后,这片半封闭的内海成了化工业的天堂,在环渤海的13个沿海市,化工企业林立,生活污水、农药、化肥残留不断流入这片海域。加之陆地河流入海水量缩减,导致了这片自净功能原本脆弱的海洋满目苍夷。

  随着蓬莱海域的溢油事件发生,渤海生态再次面临威胁。然而这声代价惨重的警钟,也未必能唤醒人们对渤海的怜悯。

  水母之海

  从瓦房店市沿着城八线一路向西,五色的彩旗逐渐增多,这是在庆贺第七届城市运动会的帆船比赛在仙浴湾旅游渡假区举行。

  9月20日,比赛如期举行,烈日下的海边照得人眼睛生疼,但能依稀看到远处星星点点散落着的船帆。夕阳西下,运动员们逐渐上岸,但他们或许没有发现,和他们一起被冲到岸边的,还有大小不一、已经死亡的白色霞水母,在两三米长的沙滩上,甚至有数十只之多。

  在海洋专家眼中,水母的数量通常会被作为海水质量的检测标准之一。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报道,水母大多存活于死水区,生命极度顽强,它几乎不需要氧气,因此随着水污染的严重,营养物质丰盛,灾难性的浮游生物大量出现,水母便开始繁盛。水母的出现,并不是环境改善的现象,而是环境恶化的表象。

  在这片海域,印证这种说法的依据并不难找。

  从仙浴湾的沙滩向西南望去,横亘着中国长江以北的第一大岛—长兴岛。一年半以前,国务院批准将其定位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八线在这里走到尽头。岛上有日本区、韩国区,造船、铸造、建材和矿业是岛上的支柱产业,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将在这里建成。

  而此去以南30公里的松木岛,又是大连市“一岛十区”的重点园化工区,始建于2005年,以大化集团搬迁改造为契机而成立,是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重点支持区域。目前,松木岛上有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20多家。

  根据当地居民向记者介绍,起初,松木岛沿海以养殖海参为主,但随着化工园区的建立,不少养殖户在获得了国家补贴以后,便离开了松木岛,但松木岛和长兴岛之间的交流岛,海参的养殖仍在继续,但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两年养殖的海参容易长出白点后,大量死亡。养殖户向记者抱怨说,这是因为海水被工业污染了而造成的。

  这令养殖户不得不在海参池里撒上数十种药物,对这种情况进行防治,而海参池的水,将定期与海水进行排补。

  但对于海参死亡的现象,松木岛上最大的化工企业大化集团大连瑞霖化工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人向记者说:“这跟我们没有关系。”据了解,这是我国最大的复合肥企业之一,仅松木岛生产产能便达到100万吨。但这位工人的说法很快受到了其他工友的反对,他们表示企业对空气和海水都有污染。“挖掘机在厂房里干一天就能锈,你说有没有污染?”这名员工反问记者,他还说工厂的几个排水口,都直接伸到海里,排污的时候海面上会激起一层层的白沫。

  记者在松木岛走访的时候发现,距离这家企业不足一公里的地方,坐落着松木岛污水处理厂,厂房大门紧闭,没有门卫,里面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说:“没开工。”

  冰山一角

  类似长兴岛这样的开发区,在辽宁省有55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42家。而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的数量,在辽宁更是数不胜数。

  其中,石化工业的发展的浪潮正在逐渐狂热。

  根据辽宁省统计局统计,今年前4个月,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接近1.3万亿元,其中石化工业实现总产值2523.2亿元,同比增长29.7%,此外,辽宁的另一项高产值产业来自于装备制造业,其中以船舶制造为主,这同样属于高污染产业。

  大型船舶制造、港口和油田,是石化产业的完整产业链重要的环节,而辽宁除了优良的港口外、船舶制造基地以外,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的储量均在全国前列,其中辽河油田年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可稳定开采20年。

  因此,2005年出台的《辽宁省石化工业振兴规划纲要》表示,石化工业是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期间,要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

  此后,辽宁的石化工业如沐春风。根据沈阳大学罗丹程博士为辽宁省发改委所做的《了能石化工业“十二五”发展策略研究》中指出,在上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原油加工量和其他石化产品的产能均占全国总产量的25%以上,在2009年前3个季度,辽宁石化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07.05亿元,利税超过400亿元。

  数字的背后,是密集的石化园区,仅仅中国石油集团所属的油田和大型石化企业,便有7家,此外,华锦集团、大化、沈化、锦化又构成了辽宁化工产业的主体。而为了运输的便利,这些大规模的产业园区,通常紧邻港口密集建设。

  因此近几年发生在辽宁的石化事故明显上升,其中大连在一年间,便发生过两起震惊全国的石油爆炸事故。

  尽管罗丹程博士在研究中指出,辽宁石化生产在污染物排放、产品质量、能耗物耗等方面与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不符合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辽宁对于“油头化尾”这一现象耿耿于怀,因此发展石化的脚步在辽宁并没有放慢。

  根据中国化工报的署名文章记载,在“十二五”期间,辽宁将打造大连、盘锦、抚顺、辽阳、阜新五大千亿元石化产业基地和16个产值百亿元以上的石化园区。

  到2015年,将大连建成世界级大型现代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形成5000万吨炼油、200万吨乙烯、200万吨对二甲苯的生产规模;盘锦原油加工量突破3200万吨,形成乙烯180万吨、重交沥青700万吨、合成橡胶90万吨、环氧乙烷20万吨的产能。届时,辽宁石化行业可望实现年销售收入1.4万亿元……

  在这些巨大的收入面前,几乎没有政策考虑到渤海承受污染的能力。

  海洋垃圾筒

  辽宁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之所以成为辽宁,是希望“辽河流域,永远安宁”。其中的辽河流域,便是指的三条流入渤海的河流之一。现在看来,这样的希望变得渺茫起来了。

  早在十余年前,关于治理辽河水污染的《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早已出台,其中指出辽河有超过一半的水质仍未达到“九五”提出的水质目标,为劣V类水质。其中,2000年向辽河流域排放的COD(化学需氧量,衡量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总量为58万吨,当年的总量控制目标是27万吨。

  而在“九五”期间,用于对辽河工业点源的投资有2/3并未落实。

  但这一切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

  在2008年,由国家发改委会同14个部委和企业的历时一年半的调查出台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指出,除了淡水环境基础条件逐年降低以外,流域淡水入海量已经明显减少,与1980年前后时段相比,陆地河流入海水量减少379亿立方米,减少47%。这导致了渤海盐度明显升高,地下水矿化度和氯离子浓度增高,淡水咸化、水质变差,失去了原有使用价值。对于治理渤海,这并非第一个规划。

  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院夏青曾对记者表示,在中国现代工业发展进程中,渤海发挥了“海纳百污”的作用。以山东省内的小清河为例,全长237公里的河流,在2010年带入渤海的污染物就有11.3万吨COD,252吨氨氮、128吨总磷、500吨石油类污染物、655吨重金属和5吨砷。

  除去陆地给渤海带来的环境灾害以外,原油的溢出也给渤海带来了灭顶之灾。根据国家海洋局一份从未对外公布的《渤海综合整治规划》中记录的数据显示,“1979年胜利油田排入渤海的原油达45708吨;1987年秦皇岛港输油站溢出原油1470吨;1986年渤海2#平台井喷,泄漏大量原油;1990年巴拿马籍货轮与利比亚货轮在老铁山水道碰撞,造成溢油面积达120平方公里,并于四天后诱发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赤潮;1998年底,胜利油田发生油井架倒塌,持续溢油近6个月……”

  而在不断地出台治理规划与不断地与海洋污染博弈之中,渤海是否会成为死海已经被提上台面。

  然而这并非涉海部门不愿管理,根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邹景忠曾向媒体记者解释,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的部门割据现象,以及地方政府的各自为政、相互推诿,是渤海污染无法得到根治最为关键的因素。

  这也就是不少专家所说的“十三太保,五龙闹海”(13个城市,5个涉海部门)。

  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渤海湾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从过去的70种减少到目前的10种左右。带鱼、鳓鱼、真鲷、野生牙鲆、野生河豚等鱼类几乎绝迹。

  或许这只是个开始。

  填海造地狂想曲

  本报记者 张蕊 发自山东烟台

  9月16日,下了几天雨的烟台龙口终于放晴了。中午11时许,西海岸填海工程附近开始清场,一方面是不让陌生的人进入填海工地现场,一方面也是要保持着道路的畅通,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会儿就要开工了。”

  此前的几天中,因为下雨,正在进行填海的几百辆载重卡车不得不停止施工等待天气的放晴。司机大王说,下雨天填海是很危险的事情,海边路面如果太软,在倾倒填充物的时候,车很容易会翻进海里。“开工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又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了。”

  按照大王的说法,整个工地大约有400多辆载重车,每天都会沿着专用公路从十公里外的山区料场驶向海边,然后再将这些石料填入海中。这些卡车不挂车牌,只有编号,每台车配备两三名司机,人休,车不休,来回往返,昼夜不息。

  西海岸人工岛群位于龙口湾南部海域,北起龙口港主航道南约2公里处,东起现有岸线,西侧、南侧至龙口招远海域分界线,是山东省集中集约用海九大核心区之一,该项目规划用海总面积44.29平方公里,其中填海35.23平方公里,是目前为止山东省唯一获准实施的区域用海规划、首个规模化集中集约用海蓝色经济突破区、国内在建的最大海上人工岛群。

  各地填海狂想

  事实上,在山东,不只是龙口,山东半岛乃至整个渤海、黄海沿岸的填海造地运动都正在大规模地展开,从东营、滨州、潍坊到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无一例外。

  这其中最大的两个填海工程,要属龙口的“西海岸人工岛”和威海文登的“南海新区”。根据规划,龙口将建设6个离岸人工岛和1个突堤式人工岛,到2020年将打造为投资1000亿元、实现产值3000亿元的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并崛起一个容纳10万人就业、30万人居住的海上新城。

  记者了解到,西海岸人工岛填海造地的平均成本与新区拆迁成本基本相当,据龙口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霍树春说,该工程不仅是“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九大核心区之一,也是山东省规模化集中集约用海的首个蓝色经济突破区。

  而文登的南海新区填海面积近30平方公里,规划更是已经到了2020年。新区位于文登小观镇,2007年开始建设,规划16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计划建成五大产业基地,规划近期人口规模达10万人,远期30万人,并将把这里建设成为文登的副中心城市。

  2011年1月5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根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九大核心区,即九个集中集约用海区域:丁字湾海上新城、潍坊海上新城、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

  初步测算,到2020年,九大核心区集中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陆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涂利用180平方公里,相关联的开发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海上新造出一个陆域大县。

  填海造地似乎相当的划算,所以“向海洋要地”,成为了诸多沿海城市的“口号”。如今可以看到的景象是,不仅仅是山东,广东、辽宁、海南、河北、天津等地的沿海城市都在热情高涨地填海造地。在广东,就有东莞拟在长安镇珠江口海域投资86亿元造地近20平方公里,汕头市拟在港湾外围海域造地65.1平方公里,用于开发建设写字楼和高档住宅等。

  填海效益显著

  填海造地,顾名思义,就是向海洋要土地,把原有的海域转变为陆地,在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很早就采用填海造地的方法来解决土地矛盾。甚至,自13世纪起就开始大规模围海填海的荷兰,国土的20%都来自于填海的“人造土地”。

  自从2003年以来,中国的“填海造地运动”正在以数倍于过去的速度发展着。对于很多城市来说,填海造地最为直接的好处,就是大大缓解了沿海地区建设用地的紧张。

  据山东龙口一位官员透露,龙口经济发展需要上很多大的项目,几十个项目待批,但一年土地指标只有五六百亩,如果龙口湾填海项目完成,将为龙口市解决建设用地指标5.28万亩,相当于龙口市2009年建设用地指标的210倍。

  许大姐是地道的龙口人,在龙口跑出租车已经5年了,说到海景房价,“反正我们是买不起,随便一套房子单价都上万了,一套下来随便也得上百万。”她说,海景房基本都被外地人买走了,本地人买的很少,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开发商大量建造海景房的热情。

  土地意味着财富。有人给记者算过了这样一笔账:尽管各地经济状况不同,填海的成本基本在20万元左右,如果用于经营房地产,那增值率会相当的惊人——将填海获得的土地以1亩500万元的价格卖给开发商,即一亩填海所得土地净赚最少400余万。

  据国家海洋局相关法规,围填海形成的土地属于“未定性的新增土地”,无需承担耕地的开垦费用,这也就意味着填海造出的土地是不用被收取土地出让金的,而目前我国土地出让价格基本在每亩100万元以上。

  然后开发商在每平米300元低价购买的填海土地上建成“海景房”,以每平米近万元乃至数万元卖给购房者,“真是一本万利。”有人这样评价。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曾在一次讲话中透露,“十一五”期间,全国通过围填海解决工业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7万公顷,带动7万亿元投资,解决了3000多万人就业。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填海造地的确大大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甚至在我国沿海地区实现经济振兴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当前,向海洋要地是必然选择。”一位专家如是说。

  填海弊端显现

  有利即有弊。由于成本低、获利大,本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填海造地,如今已经偏离了“不得已”的轨道,甚至可以用“疯狂”二字来形容。

  国家海洋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从2002-2008年,用于工业及城镇建设的填海造地面积由2033公顷增加到11001公顷,年均增长率达40.2%。而最近三年,仅国家海洋局查实的各地违规填海面积,竟高达14000公顷。

  对此,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尹延鸿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内填海目前主要用的材料是石块和沙土,填海的方式大多是顺岸平推或在海湾区域截湾取直,“浅处填海一般来说造价低,对环境影响小,而深处填海不仅造价高,更是对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原副厅长王守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山东省也好,其他地区也好,因为以往的管海用海方式,而令海洋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海湾在萎缩、湿地在减少,都是粗放分散式用海的结果。”

  烟台市龙口湾人工岛规划区域的北边,几年前曾批下了填海建港项目,为了修建矿石码头,近旁的屺砪岛被挖得面目全非,荒山被削去一半。当地居民痛惜,原为黄县八景之一的“屺砪收帆”,海光山色已成了泥浆一片。

  对此,尹延鸿说,龙口填海工程填海面积太大,自然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一些影响。填的面积少一些,影响就会小一些,“不过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深处填海的效益确实更大一些。”

  实际上,似乎不仅是山东遇到了填海难题。河北省黄骅港的初期建设采用顺岸平推方式,因为违背海洋水动力和泥沙运动规律,建成后风暴潮带来大量泥沙淤积,每年清理航道的费用已几乎与所挣利润相抵。

  在山东青岛的胶州湾海域,平推式围海造地造成了水面缩小,影响了纳潮量,本来靠退潮时带出的人类污染物,由于无法及时带出,正让水面逐渐浑浊。

  而浙江玉环的漩门湾,围海大堤阻断了通向毗邻乐清湾的海水环流,乐清湾的海滩泥沙大量淤积,几乎已难再见正常的潮汐。

  “填得太多太快,所以影响也较大,如果各地都适当地填海造地,那么这样的问题一定能够避免一些。”尹延鸿如是说。

  目前,国家海洋局已经启动了海岸和近岸海域的整治行动。就是要把以前填海出现问题的历史旧账算清,重新整治,该炸开的炸开、该清淤的清淤,还海洋一个本来面目。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 相关专题:

 

更多关于 渤海漏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