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崛起:辛亥精神与正在崛起的中国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8日11:35  国际先驱导报
张维为,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现为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著有《中国震撼》、《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等。   张维为,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现为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著有《中国震撼》、《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等。

杜平,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曾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欧盟和北约首席记者,1995年起供职于《联合早报》。2010年起担任凤凰卫视特约评论员。曾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杜平,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曾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欧盟和北约首席记者,1995年起供职于《联合早报》。2010年起担任凤凰卫视特约评论员。曾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崛起·2011~:辛亥精神与正在崛起的中国模式

  【作者】张维为 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中国今天仍有启发,是我们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如果用大历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及其对现代国家建设的影响,我基本同意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观点,也就是把自辛亥以来的历史大致看作是一个整体。而若从中国崛起的角度看待这段历史,也许可以这样来概括: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的土地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从“醒”到“站”,再到“富”,中国崛起的一步步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发展模式形成的大历史脉络,但中国模式主要还是形成于1949年以后。

  六十余载建设之路

  首先要回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这期间进行的土地改革、妇女解放、扫盲运动等,都为后来的中国崛起做了重要准备。对比印度这样的国家,它没有进行真正的土改,没有真正废除种姓制度,没有进行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扫盲,因此印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比中国落后很多。另外,前30年还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基础。

  当然,前30年也走了不少弯路,留下了深刻教训:以前我们对社会主义有着过于完美的设想,而且不少方面操之过急,结果适得其反,遭受了巨大挫折。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通过改革开放调整发展的步伐和思路。也正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模式的这套做法逐步形成了。

  我自己把中国模式归纳为8个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

  中国模式的哲学基础是“实践理性”。西方主导的改革是从“修宪”开始的,而中国则是从“试验”开始,也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摸着石头过河”。这两个方式各有利弊,但总体来讲,中国这种超大型国家,用比较谨慎方法推动改革,可以避免大的灾难发生。

  中国模式中“对外开放”这一点非常重要。对比西方“三人行,我必为师”的文化,中国文化和民族的特点是愿意学习别人的长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文化,也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试想想,如果当年中国在明朝时期没有闭关锁国,那么中国就不会错过工业革命——要么是中国内部发生工业革命,要么是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后,中国及时跟上。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原本领先着的中国便开始落后了。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向其他国家学习了很多东西,并且是全方位地学习。比如,兴建特区,我们参考别人的意见;比如,城市管理,需要供水、供电、医疗系统等很多部门的协作。西方现代城市的历史比我们悠久,我们派出了大量代表团去国外参观学习。现在,中国很多城市的管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以城市治安为例,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治安好于西方多数国家,特别是好于美国。中国学习了他国的长处后,能够结合自己的优势,力争超越别人的模式。以上海为例,无论是机场、地铁、高铁、商业设施和城市建筑这样的“硬件”,还是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等“软件”,上海均超过了纽约。

  我有时也把中国模式称为“最不坏的模式”。这是相比其他模式而言的。虽然我们的模式也有缺点,但比较下来,我们的相对好一些。所以我们在消除贫困和实现现代化方面的成绩给全世界带来了震撼。但另一方面,中国模式也有自己的弱点,而且其弱点往往是和优点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中国的特点是强势政府,我们政府所做的事情比一般国家政府多得多。从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们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他们的作用值得肯定:使中国经济增长很快,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使中国避免了两次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美国金融海啸)。

  但与此同时,政府作用过大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政府的干预应该有合理的边界,这方面我们还在摸索。尤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是,有时政府干预太多,容易造成腐败。

  汶川震后秩序与美国灾后犯罪

  事实上,今天从中国模式形成后回溯历史,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直在提醒我们:如何去理解中国的发展?如何去理解辛亥革命所留下的宝贵财富?

  客观地看,民国时期的中国政府还是做了不少事情。经济上,当时在江浙等地区,我们的民族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国民政府也为此有一些相应的鼓励政策。在教育方面,西南联大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文化方面,我们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和作家。但是,中国仍然无法摆脱自己“东亚病夫”的悲惨处境。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民族、民权,对中国今天仍有启发,是我们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毛主席曾经讲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继承。当然,今天中国还在探索,形成怎样一套制度能把民主做得更好。

  判断一种模式能否发展下去,关键是要看它能否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这方面,中国模式的特点就是,在认识到问题、达成共识后,纠正问题的效率比西方模式高得多。比如环境污染问题,世界大多数国家几乎都经历了先发展再治理的过程,而从治理效果来看,中国模式的治理效果是较大的。这两年我们在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应用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迅速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如果按美国模式,通过一人一票的方式来改变美国人自己极度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中国模式能够为解决自己的问题提供方法,但是需要时间。

  同样还有中国社会现在面临的道德滑坡问题。我们过去穷怕了,现在市场经济下的物欲体现得更为明显。但是慢慢随着国家崛起,随着教育的深入,这些问题应该都能逐渐克服。中国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自强不息、以诚待人、勤俭持家、同舟共济等,即使在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这些传统理念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汶川地震时,中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抢劫、流氓犯罪,对比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害,上百起、上千起的流氓犯罪、抢劫事件。因此,中国应该把自己的文化底蕴调动和激活起来,最终可以制止道德滑坡。

  中国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头

  伴随着中国崛起,中国在变,外部看中国的视角也在变。最近几年有两种声音不绝于耳:“中国崩溃论”与“中国威胁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很多政治家、学者都没有想到,中国这么大国家能够迅速崛起。他们一直觉得,只有中国照搬西方的制度才能发展。所以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中国一下子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其实苏联早些年的解体已经说明,中国如果照搬西方模式,最终的结局可能也是国家解体。中国必须结合自身的民情国情、走出中国特色的道路。

  唱衰之所以一直存在,一方面由于西方对中国有意识形态偏见,另一方面是西方形成的社会科学存有很多问题,导致大量的西方专家老是误读和误判中国。不过,自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以来,虽然还有“中国崩溃论”的声音,但西方大多数人也不相信这种观点了。就像喊“狼来了”,一直喊,但是狼没有来,中国反而越来越强大。其实,中国国内也有人对不照搬西方模式的中国表示担忧,但是西方的“中国崩溃论”崩溃了,中国内部的“中国崩溃论”也将崩溃。这是因为,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是中国数十年来积累起来的一种“大势”,“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势,谁也阻挡不了。

  相形之下,“中国威胁论”未来会随着中国崛起更加甚嚣尘上。这一论调的背后是美国意识形态的偏见和庞大的军火工业利益集团。他们没有敌人也要创造一个敌人,为自己谋利,因此这种矛盾可能是结构性的。只要美国的军火利益集团继续左右或影响美国的政治,那么“中国威胁论”就将继续。

  总体来看,过去20年,对中国的预测有悲观的,有乐观的。而悲观的都错了,乐观的大都对了。我个人对中国的未来很乐观。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简单的GDP增长,而是一个“文明型国家”(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的崛起。这种国家有自己的发展周期,中国现在还处在国力全面上升的阶段。

  十年之后,中国的经济规模总量,按购买力平价算,将超过美国。届时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将是美国人口的两倍。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多数人看问题的心态、西方看我们的心态都会发生大的变化。西方将不得不重新审视它原先所回避的问题,包括1949年中国革命对中国、对整个人类的意义。只要我们自己不犯大的错误,我们就可以沿着中国模式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实现中国全面崛起的目标,所以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头。(本报记者 邓媛 采访/整理)

  中国与世界·2011:关键词

  【作者】杜平 凤凰卫视特约评论员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站在2011年的时间节点,我们会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余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从来没有如此迅速。当全球化让地球成为一个村落的时候,中国与世界也正变得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展望未来的100年,人们也有理由相信:明天会更好。

  【新中国】

  62年前的10月1日,天空下了点小雨,之后晴空万里。当天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历经一百多年的分裂、割据、混战后,中国终于以一个全新的、统一的国家形象亮相于世界。

  没有国家独立、主权独立,就谈不上国家建设。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结束了旧中国失败、屈辱和黑暗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开启了历史新纪元。

  【两弹一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在当时国内经济条件、技术工作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中国取得的“两弹一星”成就,震惊世界。

  “两弹一星”的成功令美国和苏联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一事件在中国崛起历程中具有现实和象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外交奠定了一定基础: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都是核大国,这是中国回归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利条件之一。

  【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会议还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以此为起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逐步展开。

  实际上从邓小平1977年第三次上台开始,新的治国方向便逐步清晰化。中国开始摆脱过去的治国方式,国家的命运随即发生改变。可以说,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树立了一个赢得多数国家尊重的、乃至敌人都尊重的大国形象。1977年开始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崛起,不只是对自己国家发展方向的变化,对世界的态度也在逐步变化。从此以后,发展的思路是开放,是向西方学习,而过去,对西方是一味排斥。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一词,1979年由中国首先提出,并在深圳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特区”得到进一步推广:198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这两省的“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经济特区”的建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妥协的过程。在当时的环境里,在全国进行这样的尝试非常困难。所以在巨大的传统阻力下,先进行试点,然后说服更多的人相信这条路是对的,达到自我说服。“经济特区”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上的经济特区,实质上是政治上思维理念上的概念。是自我革新,自我说服。

  【港澳回归】

  1982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从北京“铩羽而归”,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始进入倒计时。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两年后,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香港、澳门,拉开了中国“一国两制”的实践序幕。

  港澳回归也是在象征意义上的中国崛起。只有中国崛起以后,有这样的实力,外交上才能顺利实现这样的目标。港澳回归令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屈辱历史彻底翻过。不过,港澳回归给中国崛起会带来多大积极意义,将来还会有更多认识。

  【WTO】

  经过数年谈判,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终于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是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加入世贸是中国开放的一面,关键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从此融入世界经济。现在中国大规模的出口和大量的外汇储备,没有加入WTO就做不到。另外一面,中国怎么接受外部的规则,并用这些规则为自己服务、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对中国也是一个挑战。

  【北京奥运会】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拉开帷幕,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两年后,上海市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

  从中国人的角度考虑,奥运会和世博会都是一个窗口,展现了民族自豪感。它们都是中国崛起的结果,是中国展示软实力的国际平台。

  【世界第二】

  2011年初,日本公布2010年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此前,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后,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发挥的作用就越来越受到外界关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实行大的经济刺激政策,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屹立不倒。今年欧美债务危机中,欧美人不自觉地再次将眼光投到中国,希望中国“帮助”他们。

  在历史上,欧美经济危机,只有欧美人才有可能重新思考国际秩序,制定国际秩序。2009年伦敦20国峰会,中国参与了国际金融方面的规则制定,作为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导者之一。中国加入了20国集团,成为其中很重要的力量,这是中国崛起非常重要的标志。当然也是过去几十年积累的结果所导致,这个事件本身说明了一点,在全球经济动荡中,中国不仅能自保,还能成为带动欧美经济的引擎。

  【航母】

  从“小米加步枪”到第一艘航母,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效率举世惊叹。迄今,解放军武器装备建设已实现了结构上简单到复杂、性能上低级到高级、组合上单一到系统、体制上繁冗到统一的目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的武器装备体系,某些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今年8月10日,中国第一艘航母“瓦良格”号首次试航,成为中国军事现代化过程中又一个代表事件。

  中国航母和其背后的中国国防力量发展是中国“硬实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在国家安全方面,在防御能力方面,正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十二五规划】

  从2011年到201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绘就的宏图中前行。“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新的发展方向。过去三十年,主要依赖对外出口,外向型经济,虽然为国家实力增加很多,但是不完整的。最有实力的国家,不仅自己要出口,还要成为别人所依赖的市场。未来若扩大内需、中西部发展起来,经济转型成功的话,将是中国另一次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目前已经走到瓶颈,发展的空间不是很大。所以持续性发展还是要从内部做起。一方面,从经济实际来讲,稳固自己本身的市场,使自己的市场成为全球市场的中心;另一方面要落实到“人”,贫富差距减少,使更多的人富裕起来、生活改善。“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说明:经济转型的目的不仅是经济,还要改善人民福利,民生。(本报记者 邓媛 采访/整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辛亥百年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