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亲历者回忆“主席用生命书写那段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4日15:28  国际先驱导报

  无论时光怎样荏苒,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解冻的那个瞬间,都注定要被后来的人们一再提起。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高层的跨洋握手,不仅结束了两国数十年来的敌对状态,更深深影响着世界格局。而围绕那次访问,每一个亲历者亦都有着至今难忘的记忆。

  40年飘然而逝,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中美关系,依然在前辈开拓的轨道上前行,即使未来或仍要继续经历风雨

  会见现场翻译唐闻生:“主席用生命书写那段历史”

  尽管毛主席在会见时红光满面,但尼克松走后,主席的脸色一下子灰暗下来,那天,他没有按照惯例与周总理“谈些事情”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孙奕发自北京 1972年2月21日中午约11时30分,尼克松一行乘机经上海抵达北京。不到三小时后,访问即达到高潮——毛泽东主席决定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担任此次会晤的翻译唐闻生此时还不满29周岁。四十年后,这位矍铄的老人对这一历史事件仍历历在目,娓娓道来。

  双方会谈,美翻译未出席

  作为一名虽年轻却已身在外事工作岗位多年的翻译人员,唐闻生印象中的国外领导人访华往往有着既定的程序。尼克松访华前,外宾来访时通常是外宾和周恩来总理先见面,在双方加深了解后,毛主席再会晤(有时则更晚,等到双方谈出了成果后毛主席再会晤)。

  但唐闻生清楚地记得,四十年前的那一天,当外宾下了飞机、进了房间后,接待班子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惯例宣布解散,而是在收到的一则“不要动、不让走”的指令后按兵不动。“主席那里来电话,总理正在接。一般人马于是原地待命。总理接完电话出来后说,马上走,主席要见。接着便通知客人,不久尼克松就出发了。”

  “为什么(元首会晤)要放在最前头?我想中美双方都认为这次会见是至关重要的。”唐闻生说。一方面,是尼克松此前通过媒体等多渠道、多方面主动提出来希望访华,而且他认为中美之间的问题有些只有在最高层谈才可以沟通和解决;而中方在了解了这一情况后,毛主席也找斯诺谈过五个多小时,除了国内问题外,很重要的是表达对尼克松来华的欢迎。

  会晤中,在美国出生的中方翻译唐闻生担任中美双方的翻译。事实上,当天“中美会谈中仅有一名中方翻译出席”也成为日后人们关注尼克松访华事件不可绕过的一个话题。对此,唐闻生认为,当时美方的翻译多归属于美国国务院,而当时美国和台湾还有所谓“外交关系”,美国国务院和台湾来往密切。因此,美方认为会晤机密性很强,为确保万无一失,故没有美方翻译出席。

  原定20分钟,谈足一个小时

  1972年2月21日下午三时许,尼克松抵达中南海。按常理,当时已进入暮年的毛主席和周总理身体状况并不乐观。但在唐闻生的记忆中,当天毛泽东在见尼克松的时候,红光满面,谈笑风生,而且整场谈话下来,几乎可以用“举重若轻”来形容。

  唐闻生记得,会晤中,在谈到了中美关系、台湾问题时,毛泽东对尼克松说,我们谈哲学,具体问题今天可以不谈,你去跟总理谈。而尼克松对此次会晤也很重视,更是单刀直入表示自己是“代表美国利益”而来。回忆起这一细节时,唐闻生说:“双方都是代表自己的利益,我们也很清楚。各自有各自的立场,但是因为有共同点,能够走到一起。”

  而正是基于双方利益上的求同存异,整个会谈进行得异常顺利,“双方都没有讲话稿、谈话要点,也没有说帖。我认为双方心里都是想好了要说什么。”唐闻生说,双方都很明白对方在大的战略、双边关系上有哪些可以发展的共同点。

  就这样,两位领导人从一个问题延伸到另一个问题,原定20分钟的礼节性会见,足足谈了一小时十分钟。

  会晤后,主席扣上氧气罩休息

  事实上,即使是那场原定20分钟的礼节性会面,对于知晓毛主席身体状况的工作人员来说,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这次会晤的时间,总理很担心,因为主席身体并不好,”唐闻生说。1972年年初,毛泽东在八宝山出席陈毅追悼会时,受了风寒,在会见尼克松9天前,甚至还休克过。“但尼克松来了,毛泽东不见是不行的,否则就是政治事件了”。

  “我觉得主席是用生命在书写当时那段历史。”唐闻生说。这一点,她记得清楚:以往会见外宾后,周恩来还会留下来和毛主席谈些事情。但尽管在会见尼克松时主席红光满面,尼克松走后,主席的脸色一下子灰暗下来,似乎已经耗尽全身的力气,当周总理问还要谈点什么事情吗,主席摆了摆手。还没等工作人员离去,主席就扣上了摆放在旁边的氧气罩。

  唐闻生说,据后来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这次会晤后,主席足足休息了三十分钟。

  中方接待人员唐龙彬:礼宾安排上的摩擦“很尖锐”

  在中美双方关系最为敏感的时刻,礼宾接待的每一个细节都事关重大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孙奕发自北京 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工作人员的唐龙彬回忆起四十年前的“破冰之旅”时,仍清晰地记得中央对尼克松访华礼宾接待工作制定的方针,即“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以礼相待、不强加于人”。

  他表示,礼宾司工作人员在访问七天时间里一直贯彻了这一方针,为尼克松访华成功提供了保证。

  随身警卫不知尼克松去哪了

  在唐龙彬的记忆中,尼克松访华过程中毛主席突然提出要破例接见,的确给大家带来一些压力——礼宾司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消息时很仓促,尼克松、基辛格得到通知后走得也很仓促,这就导致很多接待细节上必须灵活处理。

  在基辛格要求下,周总理同意,美方可以带一个记录人员,于是时任基辛格特别助理的温斯顿·洛德也随同前往中南海参加会晤,美方其他高级官员对这一会晤并不知情。

  一番忙乱后,唐龙彬记得,最后尼克松的随身警卫中,只有两个警卫赶上了车队。其他警卫也见势出来,已经赶不上了,也不知道尼克松去了哪里。

  而对于这一历史性的会面,整个世界都投以了极为关注的目光。据唐龙彬回忆说,外媒驻京记者由于对中国情况较为清楚,为了及时捕捉动向,更是在尼克松抵京后轮流在中南海外值守,在载有尼克松的车队驶入中南海后,反而赶在上百名美方随团记者之前首先抢发了新闻。而对于错失这一历史性会面的往事,在后来的多年里依然能够听到当时美方随访记者们的遗憾和懊悔——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这是第一次来到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而错过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几乎意味着首战折戟。

  美方专机,还是中方专机?

  唐龙彬说,在尼克松访华前,双方还曾就礼宾安排进行过几次交涉,期间的“摩擦很是尖锐”。

  事实上,尼克松抵达中国首站并非北京,他于当天早些时候乘“76年精神号”专机先是飞到了上海做短暂停留,乔冠华、章文晋、王海容、唐闻生、唐龙彬等专门到上海去迎接,随后陪尼克松一行到北京来。

  在北京访问后,尼克松按计划要去杭州、上海,就其间几程专机的使用问题上,双方意见产生分歧并进行多次交涉。“我们已经摊牌说周恩来会陪你去杭州、上海。他们也还坚持(坐美方专机),理由是总统随时要和白宫保持联系,因为只有总统一个人才能发布战争令,而专机上有一套通讯设备。”唐龙彬说。

  但中方在磋商早期便以领空主权为由拒绝了这一要求。“我们强调,周恩来总理亲自陪着你访问这两个城市,而且我们配备的是目前中国最好的、机组也是最好的伊尔-18的专机。”唐龙彬说。

  最后,中方提供了一个办法:周恩来陪同尼克松、美方主要人员乘中方专机先起飞,允许美方两个通讯人员带上最先进的手提通讯设备上到专机上,美国总统可随时和白宫联系。20分钟后,其他美方官员乘美方专机再起飞。

  唐龙彬说,这样的解决方案让美方很高兴。“一方面我们坚持原则,另一方面我们也很照顾他们。”

  此外,访问期间美方还曾要求尼克松乘防弹车参加相关活动。为此,中方专门调派了供中央领导同志使用的仅有的两辆防弹汽车。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更多关于 中美 关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