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扬帆不只为了远航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9日14:39  新民周刊

扬帆,不只为了远航

  不管是哥德堡号扬帆远航来到中国,还是以李书福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向斯堪的纳维亚一个美丽国度投注自己的热情,所有这一切的背后都隐含了两种精神:勇气和兼容。

  记者/邵乐韵

  翻到历史长卷的开端,世界古文明如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化、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与巴比伦文化,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化,几乎都是定居在河流谷地的农耕文化。唯独西方文化的根基——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得天独厚的港口和周边星罗棋布的岛屿,成为早期发展航海和形成海洋文化的理想摇篮。

  不同的起点,分别造就了日后的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然而其实两者并非泾渭分明、毫无关联。追溯中国与西方通过海洋进行的文明交往,其实远比我们所以为的为早。从古至今,人类冒险开拓海路、扬帆远航的初衷或许一直在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走进海洋的那份勇气,和海洋接纳我们的那片博大胸襟。

  中国隐含的蓝色血脉

  靠着海洋未必产生海洋文明,黑格尔就曾经说过,中国是不主动与海洋发生积极关系的国家。华夏文明虽然是多种文明的融合体,具有极强的包容力,但以内向型为主的中国大陆古文明中,沿海地区反而常与蛮夷之地、无路可走等概念相关联。即便曾有明朝郑和率2万多人、300多艘舰船下西洋的壮举,终究只是昙花一现。政治考量驱动的航海行为之后,“海洋”并没有顺势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

  中国东临太平洋,但大多数时间这片海域并没有发挥人员往来、物资交流的载体作用。

  我们对海洋与中国关系的认知一直是模糊的。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认为,在中国文明的肌体中,除了流淌着以黄河为象征的土黄色血脉,以及以长江、珠江等大水系为代表的绿色血脉,还存在着第三支血脉——以海洋的蓝色为基本色调的血脉。

  诚然,中国的南部、北部、西部有高山、沙漠、戈壁,但地理环境的限制从未能阻断中国文化和世界的关系:从汉朝甚至更早开始,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就不绝于途,中国丝绸通过层层贩运到达地中海沿岸,成为罗马贵族重金购买的奢侈品;在青藏高原上,同样古老的贸易通道“麝香之路”向南蜿蜒,经南亚各国抵达西方,也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一条要道。

  而长期以来,却有一个重要的事实被忽略了:中国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和丝绸之路、麝香之路同样重要的还有一条陶瓷之路,”钱文忠说,“中国古代的陶瓷正是通过海洋运到了今天的印度、阿拉伯甚至非洲等地。今天我们在非洲很多古代遗址里都发现了大量中国古代瓷器残片。”

  从考古角度看,海洋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早。钱文忠举例说,从中国河南的标志性考古遗址——商代都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大型龟甲制成的“大版”以其刻字多、记录文献较为完整而具有高度研究价值。经过现代考古技术的鉴定,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这些龟甲取自于海龟,有的是从东南亚输送进来,有些甚至来自印度洋。“在那么久以前,海洋已经为中国文化带来了记录、传承我们文明的重要书写载体。谁能够想象,若没有甲骨文,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记载会留下多少缺憾?”

  殷墟还出土了大量远古时代的货币——贝壳。考古学者再一次惊讶地发现,一些特别绚丽、个头特别大的贝壳,居然来自东非海域。这些宝“贝”无疑也是通过海洋渠道被接力输送到中国的,而见于甲骨文的“贝”字,本身就是外来语。

  可见,以大陆为主的华夏文明并非没有海洋成分,而种种历史记载也都表明中国古代航海远征的踪迹。13世纪元朝的海船就让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感到震撼,明代的航海优势更得到了英国汉学家李约瑟的高度评价:“约西元1420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于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他的对手。”

  中国与瑞典的海上沟通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不起的个人负重远行,向其他文明取经。走陆路往西天取经的唐玄奘早就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比玄奘更早的东晋僧人法显是经今天的新疆、阿富汗等地出去求法、通过海路经斯里兰卡等地回到中国的;和玄奘时期相近的义净法师,也是由海路带回了大量经典和奇珍异宝。

  有意思的是,一些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留下重要业绩的人物,是飘洋过海而来的瑞典人。在今天,乘坐飞机从中国北京到达瑞典斯德哥尔摩需要约9个小时;而在当时交通条件下,这两个地理距离极其遥远的国度,仍然通过海洋达成了两种文化的紧密联系。

  钱文忠举例说,清朝末年,中国地图上的西北一带几乎一片空白,因为没有人到那里进行过科学意义上的气象探测、水文勘查和地理探索。而第一个以近代西方科学精神和手段来此进行探索的恰恰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865—1952)。其足迹遍布中国西北,罗布泊之行还发现了被人类遗忘了千余年的楼兰古城遗址。

  无独有偶,揭开中国田野考古工作序幕、一举改变了中国近代考古面貌的,也是一位瑞典人——安特生(1874—1960)。1914年,身为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的安特生受聘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从事地质调查和古生物化石采集。他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发,千里辗转,进入新疆,沿塔里木河向中国内地前进。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附近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后到甘肃、青海进行考古调查,发现遗址近50处;他对周口店化石地点的调查,则促成了后来北京人遗址的发现。

  与斯文赫定同样齐名的,还有瑞典学者高本汉(1889—1978)——从其中文名就可见其对中国文化的痴迷,他在中国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欧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探讨古今汉语语音和汉字的演变。钱文忠说,高本汉对中国音韵、古代汉语的研究,起码在当时,和中国学者的研究几乎拥有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远东文物博物馆堪称重要的中国古代文物收藏地,其中收藏有中国青铜器、史前彩陶、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古代文献、艺术作品等,无论从数量还是级别,都足以令人震撼。

  中国和瑞典的贸易往来并不逊于文化领域。瑞典对中国贸易始于1731 年。这一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成立,其最重要的贸易对象就是中国广东,由此也出现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哥德堡号”。据说,“哥德堡号”一次航行赚取的利润相当于当时瑞典全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这当然有待考证,但是,也足以说明“哥德堡号”在瑞典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然而1745 年,满载中国商品的哥德堡号在离港大约900米的海面触角沉没。1984年,一次民间海底考察活动发现了沉睡多年的哥德堡号。瑞典人大胆设想,建造哥德堡号仿古商船,沿着先人航线,重抵中国。

  2006年,历时10 年、耗资3000 万美元打造而成的哥德堡号仿古商船经过9个月的海上之旅,终于再度停泊在中国的港口,不仅传达了中国与瑞典续写当年传奇般财富梦想的渴望,也再次激起了中国人对瑞典这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兴趣。

  不变的是开拓精神

  对有着悠久航海历史和传统的斯堪的纳维亚人来说,航海曾是一种生存需要,更代表一种敢于冒险、锐意进取的精神。航船的装备和科技越来越先进,不变的是海航人的开拓心。

  今年夏天将满42岁的瑞典人Johan Tuvstedt自豪地说,自己已经有至少35年的“航海史”了。他第一次随父母登船出海时才5岁,因为人太小,只能尽微薄之力帮大人的忙。这一次处女航,无疑激发了Johan对海洋的热爱。

  不过15岁时,他已经能独立驾驶父母的船或者搭朋友的船,像男子汉一样在海上穿行了。17岁,Johan以一艘30英尺帆船船长的身份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帆船赛;22岁,他在波罗的海海域完成了第一次离岸赛事“Round Gotland”。24岁那年,Johan购买了真正意义上用于离岸比赛的33英尺帆船,并驾着它参加了1996年的“Round Gotland”赛事。

  “我的大部分驾船技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我也去上过几次航海课程,青年时还‘客串’过暑期培训班的老师。”Johan如今既是自驾船的赛手,也在别人的船上当船员,每季要参加10—15场比赛。“我还经常带着太太和两个孩子驾船出游,基本上每年有10个周末以及4—5周的长假是在航海中度过的。对我来说,航海是最好的放松方式,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而不想其他。”

  和参加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的专业级选手不同,Johan并非以比赛为生,但他对各种船只的性能、船上的工种特点都了如指掌。“我在多种型号的船上工作过,有一小段时间从事过帆船制造。甲板上大多数岗位我都轮过,所以对出海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也心中有数。”Johan至今一共参加了21次“Round Gotland”比赛,两次世界级赛事,从纽波特港出发向东穿越大西洋到达欧洲。

  最令他自豪的是27岁那年,在没有任何外界联系协助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航船设备,独立驶到了澳大利亚悉尼。“当时是想找一个需要我技能的团队来完成夏季赛以及最终的Sydney Hobar帆船赛。我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航程,这个过程中还交到了挚友。”

  Johan说,瑞典有很长的海岸线以及分散的岛屿,因此船是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依赖品,过去多用于捕鱼和交通,现在除了日常生活中还有一部分人需要以船为交通工具,更多人驾船多为了休闲娱乐。到了夏季,当波罗的海上吹起徐风,是大家驾船度假亲近自然、欣赏美景的最佳时节。

  “我认为帆船赛和足球赛、登山运动等一样,主要激发了人们的斗志,鼓励他们去尝试一开始以为不可能的任务,然后找到目标并且努力实现它。我们需要有人用实践证明,人可以征服、完成一切,这是一种现代冒险精神。”Johan说。

  而钱文忠认为,扬帆远航不仅仅是航行行为,更表达了一种文化关怀和人文期盼。“正如哥德堡号激发了中国人对遥远瑞典的兴趣、瑞典人对遥远中国的兴趣一样,中国企业家李书福通过收购瑞典品牌沃尔沃,与瑞典发生了非常紧密的关联。中国改革开放后,企业家们带着自己的热忱和信念、资本,带着对中国市场的经验和信心,能够和瑞典品牌发生这样一种因缘,本身就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

  无论是中国古代人远渡重洋,还是近代斯文赫定、高本汉这样对中国产生出一种近乎神秘的关怀,不管是哥德堡号扬帆远航来到中国,还是以李书福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向斯堪的纳维亚一个美丽国度投注自己的热情,所有这一切的背后都隐含了两种精神:勇气和兼容。

  “海洋以她博大的胸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去征服遥远的路途、缩短遥远距离,必须要有勇气以及包容、兼容的博大胸襟。这种精神是铸就人类文明的核心精神。而这,也正是沃尔沃扬帆远航活动所要标举的精神。”■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更多关于 体育 赛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