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进中国记:官方5年前在10个城市试点监测

2012年08月21日11:49  中国周刊
中国周刊第8期封面 中国周刊第8期封面

  呼吸之痛

  每个人都有呼吸洁净空气的权利,有讨论治理空气污染的自由。面对空气污染,任何人都不应刻意回避,亦无权秘而不宣。没有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呼吸之痛终难缓解。

  李佳蔚 北京报道

  PM2.5进中国记

  “一个硕大的毒气罐。”

  去年10月31日下午5点18分,拥有300多万粉丝的童话作家郑渊洁,在自己的微博如此评价当时的北京。

  博文下,他配上自己拍摄的照片:灰色天空下,三栋大楼从上到下弥散着浓雾,“空气中有呛鼻的硫磺味儿。”

  北京市环保局并不同意郑渊洁的说法。在官方微博里,对于同一天的北京空气质量,写着:空气污染指数为132,轻微污染。

  更多的人,选择站在郑渊洁这一边。近一万条的转发评论,纷纷对环保局的官方数据表示质疑,有人说,“我们能够相信的只有自己的肺。”

  著名地产商潘石屹转发的一条微博,让人们大为吃惊:朝阳区某驻华机构定时播报的数据,北京空气质量指数,307,有毒害,PM2.5细颗粒物浓度为257。

  除了惊呼“轻度污染”和“有毒害”之间巨大的差别,一个巨大的问号在人们心里升起:PM2.5,是什么?

  两种空气

  “crazy bad(糟糕透了)!”

  在郑渊洁写下“硕大的毒气罐”三周后,某机构用了这句话形容当时瞬间的北京——它所在的东三环的空气质量指数超过了500。

  其实,某机构早在2008年就在自己院里摆上了一台空气检测仪,每隔一小时,就在推特上发布一次空气质量指数。可是在头两年,这些数字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

  颜玉就是从这天开始关注PM2.5的指标。一年前,她从美国某著名公立大学博士毕业,她所在的传媒学院排名全美前十。

  “当指数超过180时,我就不出去采访了,也不出去和朋友吃饭。”关于PM2.5的数据成为了她的北京出行指南。

  可是这份指南让她沮丧:“真的按它来,我得有半年都呆在屋里。”另一份数据同时摆在她的面前:120—140,轻度污染,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看上去让人放心。

  颜玉花4800块钱从网上买来空气检测仪,亲自到秀水街和北京工体等地,测出空气质量数据,再对比某机构的数据,“误差在18%左右。”

  实际上,北京市环保局和从事环境污染研究的专家学者都强调,人们眼中两个数据之间巨大的差异,源于监测空气质量的两套标准——北京市环保局不采用PM2.5计算空气质量指数,而采用PM10计算空气质量指数。

  在美国读博士时,颜玉曾看到过一张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全球空气质量地图,专门展示世界各地PM2.5的密度。

  地图由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制作。他们根据NASA的两台卫星监测仪的监测结果,绘制了一张显示出2001年至2006年PM 2.5平均值的地图。在这张图上,红色(即PM2.5密度最高)出现在北非、东亚和中国。中国华北、华东和华中PM2.5的密度,指数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

  其实,颜玉也把自己的数据与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数据对比过,对比了两三次就放弃了。“咱们干脆直接用PM1000标准好了,只要没有直径一米的石头飘在空中,就说明空气质量很好。”

  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10代表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被称为粗颗粒物;PM2.5意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也被称为细颗粒物,灰霾天气主要是因为PM2.5造成的。这些可吸入颗粒物都是极其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它们密密麻麻悬浮在空气中,肉眼不可见。

  PM2.5和PM10,相差的可不止是直径。

  一般而言,粒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的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粒径在2.5微米以内的细颗粒物,会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泡。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年全球更新版《空气质量准则》中提到,PM2.5年平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浓度,人类的死亡风险会增加15%。

  “在相同质量浓度下,颗粒物越细,数目更多。比起PM10,PM2.5的表面积要大好几倍,吸附的毒性物质就更多。”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说。

  《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上曾刊登过潘小川教授和同事的一项新发现:2004年至2006年期间,当北京大学校园观测点的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在约4公里以外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病急诊患者数量会增加5%左右。虽然PM10和PM2.5都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但PM2.5的影响显然更大。

  而这些,显然不是像颜玉一样的普通人所能了解的。

  面子上不好看

  实际上,PM2.5这个上世纪90年代就被科学界认识的“健康杀手”,已经在中国的大城市里飘荡了20多年。

  早在1995年左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程师、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就报告了广州、武汉、兰州、重庆4大城市8个采样点的PM 2.5年均浓度——57—160微克/立方米,比美国1997年颁布的标准值(15微克/立方米)高2.8-9.7倍。

  美国在1987年开始采用PM10空气质量标准,在基本解决PM10问题之后,于1997年发布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这期间,经历了10年时间。

  广东省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吴兑,从2004年到2010年,对珠三角地区的气溶胶(大气悬浮颗粒物)谱浓度,进行了七年完整监测记录。结果发现,包括在PM10中的细粒子PM2.5浓度,季均值则全部超出美国原日均值限值的65微克/立方米。

  不过,吴兑认为美国发布的PM2 .5浓度指数,有一定误导性。“因为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对PM2 .5作出过时均值规定,因此在没有时均值标准而又需要判断大气污染状况时,世界气象界通常取日均值的3倍,来判断时均值是否超标。”

  同时,在我国气象行业内,对PM2.5细颗粒物的监测,事实上至少已进行了8年以上。

  据媒体报道,相关人员证实,北京市包括各科研机构在内的40多个大气监测站,早就对PM2.5进行了监测,只是未向公众公开而已。

  在去年PM2.5被普及之前,2010年1月,中国气象局就正式发布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气象行业标准,其中规定了PM 2.5日均值限值:75微克/立方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机动车的增长,各地的空气质量并没有得到改善,中国石油大学的于国光博士的检测显示,2005年11月至2006年11月,中国石油大学周边空气的PM2.5年均浓度为95.5微克/每立方米。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官方开始了PM2.5的监测。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李健军副主任介绍,从2007年开始,环保部已经在10个城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PM2.5的试点监测。这些监测的数据,包括危害性、本底浓度等将为国家制定PM2.5的质量标准,提供必要的依据。

  曾有媒体走进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机房内,见到了一排专业设备,可以测各种直径的可吸入颗粒物,最小到一微米以下。

  李健军表示,这些先进的设施要普及到全国,显然还需要时间。

  相对于先进设施的普及,科学概念的普及本应相对容易。

  2008年6月,曾是PM2.5进入大众视野的好机会。

  当时,以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空气污染一度非常严重。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抛出一个惊人说法,“广州人的肺都是黑的”,并称“广州式黑肺”源于汽车尾气。

  可是这一年中国大事不断,钟南山的惊人言论并没有掀起多大的反响。

  三年多过去,北京连续的大雾阴霾天气,让PM2.5首先在民间被讨论得沸沸扬扬。此时,钟南山再次站出来,宣称PM2.5会进入并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并呼吁政府公布监测值。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曾对媒体表示,即便我们按照相比美国标准更加宽松的世卫标准,将PM2.5加入空气质量标准,中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将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这或许是环保部门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原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曾对媒体表示,现在环境部的考虑是,在东部发达地区,PM2.5要正式进入质量标准,正征求意见。有些地方还是怕空气质量变差,面子上不大好看。

  2011年底,国家环保部曾就是否纳入PM2.5进行公开意见征求,但最终因意见分歧未能通过。

  “打入”政府内部

  “所有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几乎都面临着空气污染指数超标的问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说。

  他一直从事空气污染方面的研究,在2009年10月3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名为《超大城市的清洁空气》的文章。“超大城市指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2009年全球有19个,包括中国的北京和上海。随着全球进一步城市化,预计在2025年将出现27个超大城市。”这样的背景下,个体的独善其身似乎并不容易实现。

  难以忍受的颜玉一口气买了三台空气净化器,卧室、客厅和书房,各放一台。她的生活一度被“净化”了:空气测试仪显示,当室外的PM2.5浓度高达300时,她客厅的数字是45左右。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空气净化器带来了一个新的污染源——臭氧,三台空气净化器工作时释放的臭氧高出标准2倍。

  而在PM2.5数值被潘石屹等微博达人不断转发后,各路媒体持续跟进,一场关于PM2.5的网络狂欢不断发酵。

  在过去接近半年的时间里,潘石屹基本上每天都会在自己的微博上公布北京的空气质量,甚至今年1月22日的除夕,他也坚持在微博上播报北京的空气质量。后来,他还加入了上海、广州等地每天的空气质量与北京的相对比。

  2012年1月15日,中山大学教授郭巍青在题为《PM2.5:微粒中的政治》的评论中写道:“政府并没有对PM2.5的认识,因此并没有对公众提供相关信息与知识。公众是从网络上知道PM2.5的。而国际标准与专业知识的存在以及无数个人都有‘空气不好’的共同体验,这使公众觉得自己的立场有合法性,从而极大加速了相关信息的传播。”

  “这样的传播同时就是社会学习、社会辩论以及社会动员,它最积极的效果,是将公众压力和公众诉求成功“打入”政府内部,转化为政府的政策议程。”郭巍青教授说。

  “最积极的效果”终于显现。

  2012年3月2日,“两会”前一天,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被增设到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里,并收紧了PM10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收严了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将有效数据要求由原来的50%—75%提高至75%—90%。

  据专家估计,按照新的标准,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达不到空气质量要求。

  一周后,一直推动PM2.5公开的地产商潘石屹在微博上表示:促政府公布PM2.5一事告一段落了。回想起来,没有仇恨,没有敌人,只要呼吸空气的人都成了朋友。

  正如他在微博中表示,“人人都是PM2.5的制造者,人人都是PM2.5的受害者,人人都应该是PM2.5的治理者。我们需要诚实面对,而不是欺骗。”

  2012年7月,在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里,与“摇号”、“团购”、“微博”等新鲜词儿一道,“PM2.5”被增收其中。 (文中颜玉为化名。实习生曹珊珊对本文亦有贡献)

  神秘的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监测点该摆在哪里

  公园探访空气监测点

  寻找“重污染日应急预案”

  东四九条小学的苦恼

  “面对政府,要学会生气”

  一个人的空气保卫战

  迷雾

  脏空气 好生意

  美国空气:在诉讼中变好

分享到:
  • 新闻薄谷开来一审被判死缓
  • 体育英超-范佩西首秀 曼联遭绝杀0-1客负
  • 娱乐黄宗泽被曝写悔过书送胡杏儿钻戒求复合
  • 财经湖南地税局:征存量房产税尚无具体安排
  • 科技新一轮搜索战役打响 360搜索成全站默认
  • 博客专家:房价可能跌50% 马未都:不懂城管
  • 读书文革时期的女流氓(图) 女囚如何获免死权
  • 教育小学生4万元海外游学 发烧一周无人理
  • 育儿违规爽身粉或致中毒 保姆虐婴(图)
  • 健康炎症不用抗生素用什么 耳屎是怎样形成的
  • 女性洋品牌抢滩本土情人节 范爷早秋造型
  • 尚品十大钻戒品牌情定七夕 千金一杯的干邑
  • 星座12星座一周忠告 测如何吃定你男人
  • 收藏鉴宝闹剧:拍卖公司参与恶意炒作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1. 1薄谷开来被判处死缓 张晓军获刑9年
    2. 2薄谷开来被判处死缓现场 当庭表示不上诉
    3. 3监控拍下醉酒男子非礼酒店女前台被拘留
    4. 4陕西派出所长驾警车去云南度假被免职
    5. 5日右翼分子游泳登上钓鱼岛现场视频曝光
    6. 6警方回应质疑称周克华被击毙毫无疑问
    7. 7周克华被警方击毙后现场视频首次曝光
    8. 8女友或成周克华作案帮凶 已被警方提审
    9. 9记者采访无意中录下女子偷窃全过程
    10. 10王刚砸赝品引争议 被疑砸了不少珍品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