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斯坦奇”哈孜木

2012年08月24日12:28  三联生活周刊

  在伊犁州阿勒泰地区的福海县,80岁的哈孜木·阿勒曼被当地人称为“活唱机”。哈孜木老人凭记忆可吟唱104部哈萨克民间长诗。一位曾经帮他采录的工作人员说,时间最长的那次录音,从早到晚,一天一夜。

  主笔  曾焱

  摄影 于楚众

  4年前,哈孜木老人带着全家从戈壁深处的乌伦古河河谷迁移到了现在这个住处。大屋簇新,是福海县委县政府专门拨钱为他修建的,外观上沿用了哈萨克族的传统式样,蓝色穹顶配上黄色的外墙明艳夺目,外面来寻访他的人从公路上就能看见。屋内是城里楼房的那种三室两厅,客厅墙上挂着冬不拉,还有三件哈萨克人节庆时才穿的那种刺绣长袍,其中一套据说是政府为他颁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用过的礼服,老人平日里不穿它,在我们要求为他拍照时穿上了,热得满头是汗。

  哈孜木是土生土长的阔克阿尕什乡齐勒哈仁村人,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达斯坦奇”——在哈萨克语里,叙事长诗叫做“达斯坦”,讲述人就叫“达斯坦奇”——在族群里一向受人尊敬。哈孜木1932年出生,家有兄妹三个,却只有他具备了学唱达斯坦的天分,把家族这门技艺传了下来。老人告诉我们,他几岁的时候就听父亲唱,心里说不出来的喜欢,到12岁便正式跟着父亲学唱了。他也想不起来有过什么比较正式的授艺仪式,父亲答应教他后,每晚放牧回来就坐在炉火旁教他两小时,兴致好的时候唱四五个小时。古代哈萨克人不善用文字纪事,达斯坦全凭一代代口述。哈孜木从小放牧,没念过书,但有过耳不忘的异禀。他说,唱达斯坦的人“记忆力最重要,嗓子好坏没多大关系”。到15岁,哈孜木已经从父亲那里学会了20多部长诗,可以独自骑马出去表演了。

  “达斯坦”是来自突厥语的一种叫法,在柯尔克孜语里称它“坎吉波斯”,蒙古族大多呼为“突兀勒”。在新疆,民间达斯坦的蕴藏量非常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马雄福告诉本刊,存量最多的是哈萨克族,目前已经搜集整理出版或载入名录的将近300部,成为哈萨克族文化根脉的一条主线;其次是蒙古族,他们有180多部;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各有100来部,塔吉克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也有少量保存。20世纪80年代,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始组织收集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虽然当时还没有将达斯坦列入计划,但在采集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抢录了100多部。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达斯坦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哈孜木所在的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早在1988年就正式把“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列入了重点研究保护的民族民俗文化。1992年,福海县文学集成办编著了一套4册、34万字的《新疆民间文学集成长诗、叙事诗卷福海分卷》,2007年该县将“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作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2008年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到2009年,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完成了对200部达斯坦的整理和汉译。“新疆已经查寻到的长诗,总数可能近800部,就其数量,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法相比。立陶宛有‘长诗之国’的称号,那也不过300来部。”马雄福说。

  没有人说得清,达斯坦究竟起源于何时。古代草原民族以他们吟咏的天性,将先祖的历史传说、宗教习俗、生命观全都包容到了长诗里面,那些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不过是这种长诗里的片羽。对于北方草原民族,达斯坦于是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文化传承形式,它以诗体语言和散文结合,在形式上不一定配曲,但大多合辙押韵,故事情节复杂跌宕,一首达斯坦吟唱下来,短的几千行,长则数万行,像柯尔克孜族的著名长诗《玛纳斯》就长至23万行。马雄福记得,他们2012年5月在哈密采录民间长诗的时候,有一位从托克逊请来的老人一口气为他们唱了十几个小时。“汉族把历史写在了书中,哈萨克族把历史写在了嘴上,口耳相传中,把这么多长诗保存了几百上千年真是近于奇迹。”

  在哈萨克民间,达斯坦从来没有被遗忘过。哈萨克族至今保持着逐水草而居的习惯,他们的牧村叫做“阿吾勒”,每到节庆时候,三五个“阿吾勒”的人会聚在一起赛马、叼羊,晚上也会围坐在草地或者毡房里,在冬不拉伴奏下,请来他们最好的达斯坦奇吟唱长诗。20年前,哈孜木的名气就到了福海之外,几乎全新疆都知道,在遥远的阿尔泰山下有个哈孜木,传说他能唱104部达斯坦。1992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举办了一次有上千名选手参赛的“达斯坦”阿肯弹唱会,第一天,哈孜木一口气唱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又唱了4个小时,结果他以演唱曲目最多、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夺下了比赛的歌王。近几年,新疆为了配合启动国家级重点课题“史诗百部”工程,对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蒙古等四个民族的民间长诗进行了普查采集试点,哈孜木老人被作为全疆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的传承人,参与录制了大量影像资料。马雄福说,虽然经专家鉴定,以全篇完整吟唱的标准来计算,哈孜木老人能讲述的达斯坦没有传说中的104首那么多,但也达到了近百部,“就算把邻国哈萨克斯坦的杰出达斯坦奇算在内,在个人传承数量上目前也无人超过他”。几年前,马雄福他们曾从伊宁、塔城、阿勒泰、和田等地将21位文化传承人请到乌鲁木齐,利用自治区广播电视厅提供的录音棚抢录了一批音像资料,其中也有哈孜木。“据我了解,在这21位传承人里能完整演唱三部以上的就非常了不起了,而哈孜木口述近百首,实在是个奇迹。2010年,我们和新疆音像出版社合作为哈孜木做了一次最完整的录制。我是回族人,但学过哈萨克语,能和老人聊天,我发现他有个特点:哪怕只是随口吟唱几句短小的东西,记忆力也会瞬间变得非常专注。另外他在演唱时风格比较平缓,不像有些传承人那样情绪大起大落。我想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平缓和专注,哈孜木才能记住这么多作品并且至今不忘。我认识一位柯尔克孜族唱《玛纳斯》的著名讲述人,他在50岁以后就不再唱了,可哈孜木现在80多岁,仍做得到张口就唱。”马雄福说。

  达斯坦一般也配有固定的曲调,但说唱时更具文学叙事的含蓄,不像哈萨克族的“阿肯对唱”那么舞台化。对于普通牧民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喜欢上“阿肯对唱”的热烈、欢快和诙谐,而不是历史性赋予达斯坦的苍凉沉郁。据马雄福介绍,即便是在民间文化传播最繁盛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真正懂得欣赏达斯坦的人也没有太多。达斯坦对讲述人的要求也极高,做一个达斯坦奇全凭老天赏饭,非博学强识、记忆超群的人不得入门。“所以达斯坦的传承人十分稀少,大多人走艺绝。像我见过的能唱下来整部《格萨尔王》的蒙古族老艺人吕日普,71岁去世的时候,他被申报为国家级传承人刚3天。还有和田地区的夏日·买买提,2011年去世时96岁,可惜啊,他的吟唱一部都还没有来得及采录。”

  哈孜木从父亲那里学会的第一部达斯坦是《叶思木汗》。他说,“叶思木汗”是哈萨克族一个英雄的名字,把他的故事唱完要一个多小时。在我们的央请下,老人答应现场吟唱几句。他端坐在沙发上,微闭双目片刻,声音蓦然而起,低而绵长,像是自胸腔深处旋转而出,听不懂唱词也觉韵致动人。老人告诉我们,哈萨克族达斯坦的主体部分是英雄长诗和历史长诗,其中歌颂征战沙场那些民族英雄的《阿勒卡勒克》、《贾尼别克》、《叶思木汗》,是他这么多年最爱吟唱的几部。据学者考证,这两类长诗大约形成于15世纪哈萨克汗国成立前后,其中英雄史诗比较早一些,流传于锡尔河流域的《霍尔赫特祖爷爷》以及弘吉剌剔部落的《阿勒帕米斯》都在10世纪前后就开始流传了;年代稍晚的历史长诗,主要产生于18世纪阿布来汗的“英雄赞美年代”——当准噶尔蒙古族向哈萨克草原扩张时,哈萨克族里出现了不少像阿布来、哈班拜、贾尼别克这种捍卫民族生存的历史人物,于是民间歌手吟咏出一批赞颂他们的历史长诗,其中有几首除了在哈萨克族中传唱,也流传于乌兹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维吾尔等民族中。

  达斯坦还有一大类是爱情长诗,最早也可追溯到英雄长诗产生的年代,讲述的故事大多曲折悲壮。古老的《阔孜情郎与巴艳美人》约产生于10世纪,《少女吉别克姑娘》则晚至18世纪了。流传甚广的《萨丽哈与萨曼》传唱虽然不到百年,却是哈萨克族在艺术上具有代笔性的一部爱情长诗,20世纪20年代末由民间讲述人克孜尔·马木尔别根据阿尔泰山地区乃蛮部落的古代传说改写,至今已经多次被改编成哈萨克族歌剧在不同时期演出过。这个故事有点像哈萨克族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汗的女儿萨丽哈爱上了为父亲放牧的英俊少年萨曼,违背了“白骨头的贵族与黑骨头的奴隶不能通婚”的族规。在私奔的路上,萨曼被追兵打伤,萨丽哈被带回部落,最终殉情而死;萨曼得知消息后,也悲伤地死去。《萨丽哈与萨曼》有着优美的诗体语言:“谁知道出过多少次太阳,谁知道落过多少次星星。燕子来过十六次了,萨丽哈爱上了年轻的英雄。”

  另有一种被民间叫做“黑萨”的新编叙事诗,大多是仿作或由讲述人把外来故事按照哈萨克族的风俗和爱好改编,吟唱的自由度比较高。《巴合提亚尔的四十个树杈》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讲述的故事有多个峰回路转:王子爱上权臣宰相的美貌女儿夏尔班,两人生下私生子,宰相大怒,孩子被迫在冰雹之夜被遗弃,被路过的大盗收养,取名库达伊达。库达伊达聪明善良,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长大后规劝养父金盆洗手,自己也因祸得福,在一次被俘后见到了已经重登王位的可汗。可汗并不知晓他的身世,却因青睐他聪明能干而封他为国库大臣,并为他改名叫巴合提亚尔,意为“幸福”。在长诗里一直作为奸佞角色出现的宰相,多年前阻拦了王子和女儿相爱,现在又设计陷害忠臣巴合提亚尔,骗他在酒醉后持剑进入内殿,然后诬告他谋害可汗。在马上将被绞死的险境中,巴合提亚尔开始给国王讲故事,连续讲了40天。可汗为了听完故事一再拖延行刑,直到第40天的晚上,养父大盗赶到,在刑场上拿出当年可汗留在孩子身上的信物,披露了巴合提亚尔的身世秘密,最终父子相认,巴合提亚尔也继承了王位。这是一个有点类似阿拉伯人《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巴合提亚尔为国王讲的那40个故事被哈萨克族的民间讲述人改编为40部弹唱达斯坦,世代流传至今。

  哈孜木老人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唱这类“黑萨”,牧民也喜欢听“黑萨”,听说草原上有哪家要办喜事了,他就骑着马出门了。哈萨克人的婚礼大多选在草高羊肥的秋季,主人会请来方圆百里之内最受欢迎的达斯坦吉或对唱阿肯,在新人的毡房旁唱上一晚。有一次,5000多人围坐在草原上听哈孜木唱达斯坦,那是老人回忆说唱生涯时最感荣耀的场面。

  哈孜木说,他年轻的时候,因为达斯坦唱得好在乡里乡外很有名气,人长得又颇俊美,远近很多女孩都喜欢他。有个蒙古族姑娘,独自一人从阿勒泰的克木齐乡打马来到福海阔乡,一路找到哈孜木家,请求他唱几首达斯坦给她听。说到这一段,老人已然有点浑浊的眼睛又亮了一亮。他跟我说,过去在福海县,只有两个达斯坦奇像他这样受人欢迎:一个叫波开,1946年去世了,那时候哈孜木刚满16岁,刚刚有一些名气。邻村还有一个出色的达斯坦奇叫阔克斯根,年纪也比他大许多,和哈孜木的父亲相熟。哈孜木20岁那年,在邻村一户人家为孩子举行的割礼宴会上遇见了阔克斯根的妹妹卡毕娜,第二年他就娶了这位美丽的姑娘为妻,和阔克斯根变成了姻亲。1974年,阔克斯根去世后,福海县就再没有哪个达斯坦奇能和哈孜木比艺了。

  “卡毕娜不唱,但她很爱听。我以前经常唱给她一个人听,娃娃长大后,就唱给她和娃娃听。”哈孜木指了指屋外,老伴卡毕娜正坐在院子里陪着两个孙儿女玩。哈孜木说,卡毕娜啊,她最喜欢听那首《阿勒泰之歌》,里面唱的是他们家乡的景色:美丽的雪山和湖泊,广袤的草原,肥壮的牛羊,可爱的哈萨克姑娘……这部长诗要是完整地唱下来,要花上3个小时。哈孜木自己喜欢的另一首爱情长诗,唱来更加悠长回转——

  你是美丽的雪莲,开在高高的山巅。有心登山将你摘,峭壁悬崖把路阻拦。纵然我抛弃所有牛羊,也愿永远和你相伴。小伙子快把冬不拉调好,让爱情的旋律跳上琴弦。森林里有凶猛的虎豹,山坡上有岩石纵横。我策马扬鞭冲破险阻,为了偷看一次你美丽的面容……我站在泉水边放声歌唱,愿歌声传到心上人身旁;我弹起心爱的冬不拉,愿琴声飞进姑娘的毡房。

  与其他哈萨克族人一样,哈孜木多年来以放牧为生,家里有10头牛、20只羊,并不算富裕人家。一家人冬天往阜康那边的冬牧场去,夏天朝阿尔泰山上的夏牧场走,每年来来回回,那些牧道、草场和戈壁滩就成了他默习达斯坦的地方。从1968到1978年,“文革”期间有10年不准他公开表演达斯坦,村里人也不敢再请他。哈孜木说,他把乐器藏了起来,只能趁每天放羊的时候躺在戈壁滩或草原上,望着远处的雪山冰峰,一部部唱给卡毕娜和自己听。哈孜木颇骄傲地说,因为那些年一直坚持唱,他没有忘掉从前记住的达斯坦,就是到现在,他表演时也绝对不会忘词。说着,老人主动开腔,用哈萨克语背诵了长长一段,中间竟没有一点磕巴和停顿。

  哈孜木和卡毕娜一共养育了8个儿女,现在只有小儿子杰肯跟父亲学会了几部达斯坦,在黑龙江上大学的长孙哈拉提也会唱一点。按照哈萨克人的传统,小儿子一家和老人住在一起,两个孙儿、孙女大概是平时看惯了家里来远客,对我们这些陌生人一点好奇心也没有,自顾在院子里和猫狗滚作一团。“你们看到的这个小孙子叫恒巴提,刚满8岁,年纪太小了,我还没有教过他。”说起这些,目前还没有找到传承人的哈孜木看起来也没有显出多遗憾。

  传说以外还有一个喀纳斯

  都说喀纳斯的初秋最美,9月到10月,浓烈如酒。我们是在初夏到的,从禾木到喀纳斯湖,一切都还清亮:干净的绿,清静的村子,连小旅馆也刚刚换上新被褥,透着头年冬天的雪气。

  主笔 曾焱

  摄影 于楚众

  10天前,我们还在天山北面的伊犁河谷,而现在,已经身处新疆最北端的阿尔泰山脉脚下——阿勒泰地区。

  从地图上看,阿尔泰山脉是新疆自然地理骨架上的最上面一“横”,虽然大部分都在境外,深入中国的只是东面一小段,但已经带来一片肥地沃土,滋养出全疆最好的植被。自古以来,阿尔泰山又被称为“金山”,因为这里盛产黄金,古代突厥人所说的“Altun-tara”和哈萨克语里的“Altai”,意思皆为“金”。

  阿尔泰山下还有一条“银水”——额尔齐斯河,这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水系,在它两岸,密布的白桦树林就像水流一般银光粼粼。

  而在阿尔泰的深山腹地,有一个喀纳斯,它是阿尔泰所有历史中最幽深的那一处。

  从阿勒泰往喀纳斯,有两条路可行:一条经哈巴河县,从白哈巴村方向入山,那边是中哈边境线,5号界碑就在附近山头上;另一条向北过布尔津县,翻过贾登峪而至。我们打算先去禾木,走的是布尔津。

  禾木

  车过冲乎尔,窗外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抵冲乎尔之前,一路还都是黄褐色的戈壁和荒漠,日头无遮拦地烘烤着旷野砾石,不时看到用大石垒成的成片墓群。等我们盘过冲乎尔段的数个大弯道,戈壁便被完全抛在身后了,眼前一片牧歌田园。山路右侧,隔一道溪谷是漫坡云杉,偶尔有哈萨克牧民将毡房扎在溪谷阴凉处,几绺炊烟在阳光下细细浮起。再往前,谷地越来越开阔,人烟也多了,几座木屋被层叠的栅栏围在草地上,牛、羊立在旁边发呆。

  在一个岔路口,有一块路牌上写着“距离喀纳斯48公里”、“距离禾木50公里”,右边就是进入禾木的路了。下到河谷,沿布尔津河走了一段,进入支流禾木河的谷地,两岸都是白桦林,新绿通透。过了铁桥边的齐巴阔依森林管护站,被告知禾木村不远了。我们下午16点从阿勒泰市出发,19点多进了村头,放下行李,正好还来得及步行到禾木木桥边看日落牧归。

  “我们每年都要到6月才开门营业,你们来早了。”山庄主人池斌昌告诉我们。禾木村有200多户人家,图瓦和哈萨克混居,现在像老池这种来做旅游生意的汉人也多起来。图瓦人都会说哈萨克语,但懂汉语的还是少,接待游客不方便,多数村民就把房子租给外面的汉族人来经营,开成小商店和旅馆。

  “禾木村的人均收入在喀纳斯景区7个村里是最高的,每年有7000元以上。游客进景区,门票60元,区间车票120元,村民按人头,每个人可以从这笔收入里分到5元钱,婴儿也算。如果是一家三口,每年从门票里大约能得1万元收入。”陪我们进村的喀纳斯景区管理人员说。

  在阿尔泰山腹地,禾木和景区的另两个村——喀纳斯和白哈巴一样名声颇响,因为它们都是被赋予了一点传奇色彩的图瓦人聚居地。据记载,全世界有23万图瓦人,其中20万分布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在从前清朝和民国的版图中,那里曾是一个叫做“唐努乌梁海”的地方,1926年后成为图瓦人民共和国;还有近3万图瓦人生活在今天蒙古国的科布多地区;而在中国境内,图瓦人总共只有2500多人,多年来就定居在位于阿尔泰前山的禾木和喀纳斯一带。3个村子过去遥远又荒僻,去山下一趟,只能在冰雪没有封山前的夏季4个月,从山壁的牧道上走马两三天才能到。现在公路修通了,所谓“秘境”,也成了游客的探访地。

  和“湖怪”一般,关于图瓦人的来历,也是添加喀纳斯神秘味道的传说之一,外人有种种模糊推论,他们自己也多有疑惑。获得官方旅游书籍推广的一种说法,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途中的遗民,属于蒙古族的兀良哈部落,“唐努乌梁海”的地名就与兀良哈有关。确实,我们走进的图瓦人家里都挂有成吉思汗像和班禅像。但也有图瓦老人否认和成吉思汗有什么关系,挂他的画像,不过是因为他是英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的程适良教授根据语言学研究得出的结论,现在也传播较广:图瓦部落和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一样,是从突厥部落发展而来,在公元12世纪左右被蒙古人征服后,开始大规模和蒙古诸部落融合,所以保留了典型的蒙古人种的特点,并接受了喇嘛教。

  其实,除了学者还在关心图瓦人的身世,有没有结论又有什么关系?他们的日子,已经随着旅游开发被晒在太阳之下,不再是尖顶木屋里的秘密。

  禾木多信喇嘛教,村里有个喇嘛,叫蒙克巴依尔。他和妻子赛丽格林就住在村东喇嘛庙的对面,除了过年过节、红白喜事或有人生病的时候要出去帮人念经,平常他也和其他村民一样过日子,家里养了10头牛、20只羊、5匹马,收入主要靠奶制品。我们去他家访问的时候,赛丽格林正在院子里晒制奶疙瘩。“咸的现在能卖50块钱1公斤,甜的70块钱,奶豆腐还贵一点,可以卖到80块。”她说,每年家里这两样收入大约有2万元,卖奶酒还能挣2万多元,加上门票分成,日子还可以。他家3个孩子都在上中学,蒙克巴依尔比较忙的季节是9月份,村里人的婚礼一般都选在这时候,因为牛羊长好膘可以卖掉了,手头有足够的钱操办喜事。图瓦人的婚礼要举行两次,先在女方家,之后在男方家,以示隆重。

  早晨八九点钟,去北面山坡追赶光线拍照的人已经回来了,说一路薄雾和晨霜,还是没有拍到禾木最美的日光初映。上午的日头看起来很烈,但在屋里还是冷,池斌昌善解人意地帮我们把早餐搬到了院子里。我们现在是他这个山庄里唯一一拨客人,坐在阳光下喝着奶茶,几乎独享整个禾木村的美景,这种感觉真是奢侈。

  老池今年40岁,瘦高少言。他1996年从山东聊城来布尔津县投奔伯父和叔叔,他们都是50年代从部队里退伍过来的老援疆。“之前我也去外地打过工,在北京一家酒店里做过厨师,待不住。一到布尔津,觉得风土人情挺好的,就不想走了。”老池说。2000年,他娶了一位布尔津的本地姑娘,算是在新疆真正安下家来。

  老池第一次到禾木是2003年6月,和几个朋友出来自驾。当时这个村还没有开发旅游,他们开一辆212吉普车从原始的林场便道进的山,走了五六个小时。“景色和现在差不多,但木屋还没现在多。牧民靠旅游挣了钱,现在比以前条件好多了,有钱修房子了。”一个月后,老池就决定搬进禾木。他花2.5万元从牧民手里买了一栋老房子,就是现在开旅馆的这个位置,只有4间屋,也没有产权证和土地证。当年他就把自己的户口也迁了过来。“房子没有产权,必须这样才能证明是我买的。”

  最开始,老池夫妇也只是开了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外面柜台、里面货架,一年有四五万元收入。从2004年起,他们开始经营这个山庄。老池在老屋的院子里又扩建了两排木屋,22间房,到7、8、9这三个月都能住满,收入一年好过一年。“去年挣了不少钱,换了一辆陆风X8的越野车。”老池说,夏季和秋季来这里搞摄影的人特别多,专业摄影师和“发烧友”都有,一住十几天,那时候他最好的房间会随市涨到400元,最旺季的9月甚至到800元。吃饭倒是不贵,如果在他这里吃包餐,每人每餐30元就够了。老池现在已经有8个员工,“都是冲乎尔乡的,就是你们进山时盘山道最密的那个地方”。

  老池他们是从外面进村的第六家人,后面又跟来一批。现在禾木村里像这样的汉族人家有十几户,大部分来自布尔津县,也有一两家从乌鲁木齐过来的,租个院子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小杂货店的租金也随行就市,从原来2万元涨到将近3万元了。“与村民相处没问题,图瓦人热情。我们大家处得也挺好,经常在一起吃饭,下山也会聚。有事互相帮忙,谁急需用钱,1万元以下基本没问题。”

  老池夫妇还没有孩子的时候,一年四季都住在禾木村里。他说,2006年景区管委会成立前,这里冬天不通路,进村要坐两天的雪爬犁,而现在每天有班车从布尔津直达禾木,上午10点和下午16点各一趟。去年9月,国电也开通了,村里的电灯不再弱得像蜡烛,今年6月后他山庄里的所有房间还能通网线。“禾木的冬天其实也很美。雪大,但没有风,并不特别冷。”他印象中雪最深的一次,院子里积雪有1.5米多,把门口的栅栏都埋得看不见了。

  他们现在也都像牧民一样过着“转场”生活,逐季节而居:每年10月10日以后,旅馆不营业了,他和妻子就回布尔津县,雇个本村人帮忙看房子,一冬天大约2000多元工钱。到来年4月底再进山,收拾整理旅馆,等着6月份开始营业。他现在把弟弟和哥哥全家也相继从山东带到布尔津来了,父母也准备今年过来定居。

  喀纳斯

  有一条从禾木穿越到喀纳斯景区的徒步路线,从禾木木桥出发,一直向西,路经黑湖(喀纳库勒湖),最后可抵喀纳斯景区管委会附近。据说,途中景致美到让人屏息,入景区后反而会觉得任一处都索然。

  可这条路要走两天。我们开车从禾木转到贾登峪,这段公路只有30多公里,只是比较险峻,走了将近一个小时。这个时节游人还少,我们得以住进景区用来接待工作客人的湖边小木屋,在房子里就能闻到湖水的湿气,穿过屋后一片小松林,就下到了湖边栈道。为了保护景区生态,游客一般都在贾登峪接待区住宿,坐二三十分钟的区间车可以到达湖边。

  进山前,阿勒泰的李娟跟我们说,到了喀纳斯不要坐船看湖,这个季节徒步最好了,沿湖边栈道可以一直走到六道湾,漫山都是野花。

  但头天傍晚,我们步行到一道湾和二道湾之间,在那片古岩画附近就走不动了,这样也来回近两小时。如果真像李娟说的走至六道湾,以我们的速度,恐怕需要一天。喀纳斯湖整个呈月牙形,湖内侧一路有6个伸向湖面的岩石脊背,所以被称为六道湾。工作人员说,其实你们也走不过去,三道湾以后的地方都属于生态保护区,现在对游客暂不开放,只有科考人员能进。

  沿湖边这条浮木栈道,在夜色中也能走得安稳自在。一侧是原始的泰加林和桦树,另一面是湖水,隔着湖面是冰雪还未融尽的哈拉特山,山上那个观鱼亭是喀纳斯最有名的景点之一,传说在那里有人看到过“湖怪”,所以登者如云。真的有“湖怪”吗?喀纳斯的这个传说由来已久,喧嚣落定后,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湖水中出没的其实是一种学名叫“哲罗鲑”的大红鱼,凶猛硕大,只是也轻易不得见。绝大多数时候,一潭青碧的湖水在日光和月光下都波纹不兴。

  其实,有没有这个“湖怪”的传说,喀纳斯也一样迷人。图瓦人有首民歌这样唱它:“你像天堂一样的美景我居住着呢,你像地毯一样的草场我放羊着呢,你圣水一样的奶酒我天天喝着呢,你花儿一样的姑娘我正在追呢。啊嗬,我的幸福和快乐,和神仙差不多。”喀纳斯湖是一个受3次大的古冰川作用而形成的高山湖泊,被两山夹在山谷中间,湖面海拔1370多米,周围有中国境内唯一的西伯利亚泰加林环抱。我们来的这个季节,看不到秋天那种浓烈,不过从树林到湖面,一切都澄澈而静谧,想来也好过游人如织。

  第二天,我们弃李娟的建议,还是坐上摩托艇往湖的深处去了。高速行驶果真没有任何赏景的乐趣,被激起的湖水和风打在身上又冷又硬,如果没有外面那件救生衣,我恐怕连5分钟都坚持不下来。直到船终于在四道湾附近停靠下来,我们登上一个台地。那片林子疏朗干净,有牧人在喝着啤酒放他的马,来处的湖面和山脉都收在眼底,像极了北欧油画里的景致。开船的哈萨克小伙子盖亚跟我说,平时船到三道湾就掉头回去了,今天是因为有个图瓦老乡要搭船到四道湾接他老婆,所以往前多开了一段,已经快到双湖附近,“你们运气好”。图瓦老乡是个中年男人,一张脸被酒气涨得通红。据盖亚说,老乡家在土别克村,那里只有十来户人家,风景特别好,但路也特别不好走:从四道湾下船后,还要步行1公里多,如果不搭他们的船,骑马要绕一天。冬天湖面结了冰后可以坐爬犁,所以喀纳斯村这边的图瓦人过去串门大都选在冬天。喀纳斯冬季漫长,这种爬犁是村民家里必备的交通工具,几个大木头做成架子,上面铺上草和毯子,用牛或马拉了在雪地冰面上跑。他们还有一种打猎用的马皮滑雪板,用两块松木板作鞋子,外面包上马皮,可以在雪地快速行走,就是爬山也很自如。

  我们在四道湾等了近20分钟,图瓦老乡也没等到他老婆,船只好往回开了。老乡一路嘟囔,好像是在抱怨,盖亚只是笑嘻嘻地取笑他。景区人员都尽量给原住村民提供方便,他们可以免费搭乘区间班车,像这样坐个顺风船也是常有的事情。

  图瓦新村

  从我们住的小木屋,沿栈道向喀纳斯湖的南头走大约半小时,就是喀纳斯村。这里紧挨景区,区间车在这里设有一个车站。喀纳斯村看起来仍然是木屋村落,但已经完全旅游化了,每家每户都在做游客的生意,路上随时碰见三五成群的游客挂着相机在闲逛。

  乌兰一家8年前和大部分村民一起从现在的景区迁了出来,所以下面还有一个图瓦新村。新村离老村不远,走过喀纳斯河上的那座铁桥,顺着岸边的云杉红松林转过弯去,十几分钟就到了。村里大都是新盖的木楞屋,一家一个院场,用松木栅栏围起来,开门见山。图瓦人的习俗是建新房前先要修起栅栏,有了它,即便木屋还没有,也算是圈出了一处家园。一般的人家,栅栏有两道:房前的栅栏,中间是大门;房后的栅栏,围的是牛羊。据说还有六七道栅栏的人家,可惜我没见着。在伊犁地区,我们也见过哈萨克人的木屋,不过两下大不相同。图瓦人村落的这种木楞屋,下部是正方形,有一小半埋在地里,屋顶却尖陡,适应山区多雨多雪的气候;房屋墙体之间的缝隙,图瓦人用苔藓来弥封,透气而不透风,抵得住风寒。

  新村里也有两条土路,但不像老村家家挂了“家访”的牌子招揽游客。各家不见有门牌号,乌兰说,来了客人他们去村头接,不会找不到。村里还住有哈萨克族和回族,大家通用哈萨克语,交流没有什么困难。乌兰今年29岁,已经有两个孩子。高中毕业后他在南疆库车当过几年兵,普通话说得比其他的村民要好很多。搬迁的时候,他家得了2000元钱补助,分到50亩草场。不过,现在家里的主要收入已经不靠那十来头牛、七八匹马了,而是来自旅游生意:乌兰用6000元买了一辆小货车,每天拉东西到观鱼台那边去卖,一个夏天能有3万多元收入。这个村里,将近1/4的人家都买了这种小型车。

  新村的孩子上学,还是要走到老村去,那里有一所小学。校长的名字特别奇怪,叫民警,是一个粗壮高大的图瓦蒙古男子。他说,这所学校历史很悠久,前身是冲乎尔乡26村小学,1941年就建起来了,1985年才改为现在这个名字:禾木哈纳斯蒙古民族乡哈纳斯小学。学校现在有6个教学班级,55个学生,用汉、哈、蒙三种语言授课。可能因为牧民住得分散,校园旁边还有为学生安排的住校宿舍,在乡村小学里算是少有的整洁漂亮。

  我们去的时候,五年级学生正准备上信息技术课。说是一个年级,其实只有10个学生。班长阿丽玛一个人在教室擦黑板,看见陌生人,很懂事地跑过来打招呼。这个图瓦小姑娘家住山上的草场,骑马也有半个小时路程,所以平时都住校,到周末了父亲才牵马下来接她。她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在广西读技工学校,还有一个在北京上学的姐姐。“我很想他们。”阿丽玛说。她很向往以后也能到外面去读书。

[上一页] [1] [2] [3] [4] [5] [6]

分享到:
  • 新闻哈尔滨阳明滩大桥断裂已致3死5伤
  • 体育西超级杯首回合-梅西进球 巴萨3-2胜皇马
  • 娱乐台湾淫魔富少自首 当庭否认迷奸偷拍
  • 财经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经济刺激投资计划
  • 科技小米二代成本曝光被指暴利 抢购引质疑
  • 博客央视提前做刘翔退赛预案的幕后事
  • 读书老兵忆越女兵色诱细节 民国艳舞表演(图)
  • 教育考后离婚潮 孩子收通知书爸妈拿离婚证
  • 育儿奥运冠军代购洋奶粉 猥亵儿童多熟人作案
  • 健康大话减肥NO8:挥汗如雨不减肥反害病
  • 女性女星初秋白衬衣浪漫混搭 个性奇趣手袋
  • 尚品狂欢上帝之城里约 秋季绅士风衣搭配
  • 星座灵肉合一的组合 测试他为啥不爱你
  • 收藏鉴宝:科技检测难敌造假 不仅是娱乐大餐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1. 1周克华作案前在银行门口踩点视频曝光
    2. 219岁青年酒驾撞死人一旁与女子缠绵
    3. 3实拍歼-10发射空空导弹击落无人靶机
    4. 4暗拍警察钓鱼抓嫖分赃 卖淫女抓后再放
    5. 5实拍日舰喷射水炮攻击香港保钓船
    6. 6日媒称如中国攻占钓鱼岛美军或直接参战
    7. 7郑州雕塑被指流氓 城管回应系体现孝顺
    8. 8央视批马英九:保钓不硬气 究竟怕什么
    9. 9马英九谈钓鱼岛称无意联手大陆抗日
    10. 10网曝周克华被击毙后正面照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