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政府改革十问:楼市调控向何方

2013年11月08日16:57  财经国家周刊
新一轮改革十问 新一轮改革十问

  新一轮改革十问

  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拉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

  这将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中央政府产生后,首次全面向国内外描绘中国下一步改革蓝图,事关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发展大势。

  习近平最近在会见外国客人时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李克强在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意见的座谈会上提到,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奋力向前,敢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坚定不移、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改革。

  随着会期临近,各种版本的研究报告、预测、建议也纷纷出炉。市场遐想反映了各界对推进改革的渴望。

  根据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中央政府就位以来推行的改革举措及近期释放的改革信号,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改革新局将会有许多实质性突破,市场和社会将更多地分享改革红利,如政府继续放权转变职能,央地财权事权更加匹配,投资主体和方向更加优化,金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能源体制和价格进一步松绑,新型城镇化方略真正驱动下一轮经济增长和再平衡,等等。

  改革非一日之功。改革红利或逐渐释放,但也将伴随短期阵痛,未来的改革新局不会仅靠三中全会一纸文件竟成,而需要在汇聚了高端政治智慧和勇气的顶层设计下各方面的决心,需要基层的创造。

  行动会唤起市场和民众对改革的参与热情。在大幕开启的前夜,我们提出“改革十问”。其实,关于改革,人人都是提问者,人人皆为解题人。

  政府权力怎么调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刘琳

  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放权迹象明显;在内部纵向关系上,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职权将按照一定的规则重新配置;在内部横向关系上,职权可能会向更为集中化方向发展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行政权力的自我约束,以及职权在不同层级和部门之间如何配置,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改革深化能否取得成功。

  十八大以来,决策层多次表态,全面深化改革,一个重要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新一届中央政府组建后,即以诸多审批权的取消和下放为突破口,使简政放权成为外界看到的本届政府推进改革的一项标志性的大事。作为一个整体,政府权力的边界和管理范围在不断收缩中清晰起来。

  10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工商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成立企业的资金准入限制基本取消,为本届政府简政放权又添新注脚。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在未来的简政放权改革中,短期内施行的措施可能包括,继续推进取消与下放审批权,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改革商会、行业、科技、时尚等领域的社会团体管理制度,以及逐步建立各行业的准入制度等。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对记者表示,建立各行业的准入制度是一项最为彻底的改革。因为有了公开和量化的标准后,谁能进就按标准来,这样一来,“政府部门的寻租空间将大大缩小”。

  他说,由于这项举措将对部分政府部门的权力削弱的程度很大,因此能在多大程度上切实推行,他还不敢做出过于乐观的结论。

  放权的大趋势并不意味着政府在所有领域的职权都将削弱,某些方面的政府缺位问题必将得到重视。比如,记者从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处了解到,未来政府将在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与基础性制度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并加强依法行政建设。

  其中,加强宏观管理主要落在国家发改委身上,国家发改委的职能将从重审批转向宏观经济趋势、政策的研判和全局性事项的规划上。

  基础性制度建设则可能包括加强政府机构职能配置与运行的法制化,促进政务诚信制度建设,以及推行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等。

  在政府权力内部的纵向关系上,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职权将按照一定的规则重新配置,且不限于单向流动。一部分权力将从中央下放到地方,正在进行中的审批权下放管理层级,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转移支付,便是向地方放权。

  另有职权将从地方划归中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下一步将首先按照央地各自公共服务职能的定位,划分清楚事权,然后按照事权定财力。

  据记者了解,目前对划归中央事权中具有较多共识的,包括养老保险统筹、食品药品监管等,另有一些观点则指向了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国土规划等。有的研究报告,把司法体系等领域也列入其中。

  是否有能力执行事权,则是下一步的问题。

  财政部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近日表示,不同地区财力水平不均衡,要使各地都有财力履行职权,需要有转移支付的保证。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教授文国学对记者表示,政府机构的设置也要和事权匹配。未来能否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公共服务与产品的需求配置机构与公务人员,是事权调整能否到位的重要因素。

  政府职权的横向配置方面,一直存在同类职权分割在多个部门的问题,甚至“九龙治水”,相互掣肘。

  大部制等改革释放出的种种信号表明,部门间职权将会向更为集中化的方向发展。

  本轮国务院机构调整中,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成立,以及国家海洋局、国家能源局的重新组建可视为对这一趋势的说明。

  记者从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处了解到,虽然对多部门进行重组,但本届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还不是精简政府部门规模,更重要的指向是转变政府职能,期望通过部门和职能的重组,集中权力、明确责任,改变多头管理的状况,令政府管理更加有效。未来,部分领域随着时势改变还可能更进一步整合。

  支撑改革的增长底线在哪里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刘琳 特约撰稿 辛继钊

  有一些对短期增长与长期改革都不利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应成为经济政策的发力重点

  第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的出炉再度引发市场的猜测:增长与改革这两个命题,谁将主导未来的经济政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在近一段时间,“改革”显然被认为是接下来一段时期的关键词。

  但稳增长依然是各级政府的重任,对地方政府来说尤其如此。临近年末,河南掀起“稳增长调结构百日攻坚战”;湖南、陕西等地方政府通过下发文件或者召开会议,要求“全力以赴稳增长守底线”。利用财政结余资金加大投资、上项目仍然是主要手段。

  地方政府很看中“经济增长底线”概念。一般认为,衡量“底线”有两个关键数据指标,一是经济增长率,一是就业水平。

  按“十二五”规划、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等官方文件及分析人士的普遍看法,全国目前能承受的经济增长底线在7%至7.5%之间。第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继第二季度回落后又重新上升。10月份,官方PMI(采购经理人指数)也较为乐观,连续4个月回升至51.4%,创18个月以来的新高。

  虽然GDP进入中速增长区间,失业率却并未明显上升。人社部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4%,是连续三年保持在4.1%后的第一次下降。

  国家统计局认为,单位GDP 创造的增量与前几年相比明显提高,服务业比重提升从而增加了就业岗位,中国15-60岁劳动力资源绝对量从2012年起开始步入下行区间,是经济增速下降而失业率没有大幅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整体无忧,但就业率中的结构性问题仍不容忽视。比如,相比之下,大中专毕业生调查失业率比较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结构的失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日后更长的时间里,就业的稳定性可能将从依托于总量增速,逐步转变为依托于结构改革的进程,这也更加反映了改革的紧迫性。

  对于未来的经济政策将如何安排,国家统计局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当前的宏观政策导向,比以往的预期更加明确,“有宏观政策调控区间和相应的政策储备”。

  多位专家表示,目前,有一些对短期增长与长期改革都不利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应该成为经济政策的发力重点。

  首先,是资金配置扭曲。大量的信贷等资金配置到房地产、政府隐性担保的基础设施领域,导致资金价格不断攀升,挤出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其次是房地产市场出现分化。三四线城市现在供给大于需求,同时土地供给宽松,过度炒作的城市房价已经开始下降,一些地方的房地产泡沫破灭迹象开始出现。

  第三是产能过剩持续严重。记者了解到,国家统计局最近做了一个41万家的企业调查,其中25万家是大中型企业,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仍处在去库存化过程中。

  这一态势也得到了数据的印证。在10月份的PMI分项指标中,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6%,产成品库存指数比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至45.6%,都位于临界点以下。因此,在GDP与PMI数据整体向好的情况下,依然有一些政府人士与专家对未来经济增长表示不同程度的忧虑。

  在“底线思维”下,未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预期将保持稳定。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中国一直都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经济在相对比较低的水平波动,退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会使经济增长掉到底线之下;货币政策仍为稳健或者说中性,央行调控的初衷似乎是有所收紧,但实际的结果是达到中性。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褚建芳预测,2014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今年相比,应该不会出现太大变化。

  多位专家表示,基于目前经济运行的现状,未来的经济政策将在增长与改革两个目标之间平衡,经济增长不愿也无力再追求高速度,改革则会选择稳步推进。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编辑:SN05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东伊运”承认发动天安门恐袭事件
  • 体育湖人续约科比2年4850万 罗斯赛季报销
  • 娱乐英媒:布莱尔邓文迪曾背着默多克多次私会
  • 财经京哈高铁晚点撞铁路职工致4死1伤
  • 科技奇虎360诉腾讯垄断案明日开审
  • 博客张艺谋发言人:回应“超生”质疑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人大代表呼吁学生堕胎免费 99万人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