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发展报告:经济走稳简政放权 重拳反腐

2013年12月24日10:58  瞭望
2013中国发展报告 2013中国发展报告

  2013年中国发展报告

  “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面对13多亿国人,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履新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再一次发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总动员令;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强调“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对关系整个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的改革做出全面深化的总体部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上,2013年注定将成为具有开创时代意义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以“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强力推进转方式和调结构,经济运行V型回稳,粮食生产“十连丰”,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科学发展彻底放逐了单一的“GDP挂帅”,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大变革中率先调整抢得先机。

  这一年,以“自我革命”的气魄,改革“手术刀”第一个指向行政体制,简政放权,为“看得见的手”划出红线,释放基层改革创新的“地火”,尤其是三中全会《决定》,凝聚改革共识,再树改革威信。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厉行“八项规定”涤腐更新,启动和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深入查摆和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整饬执政党“执政为民”的工作作风和战斗意志。

  如果说从19世纪跨向20世纪时,民族复兴的先驱者们对面临的世界性大转折还迷惑朦胧的话,那么已经跨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尤其在即将过去的2013年,经过几代人艰苦努力,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航向更加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清晰。

  作家柳青在《创业史》中说过,“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尤其在人年轻的时候。”其实,一人如此,一国亦是如此。明年就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环视四海群雄,我们的文明是古老的,而肌体则格外年轻。站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该如何在这“要紧处”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是一个事关国运的更大的“人生”考问。□

  (文/王健君)

  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稳”为“进”打造根基,“进”给“稳”注入动力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尚前名

  回顾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稳”。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7.7%、7.5%和7.8%,季度间波动很小,就四季度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看,大体也将保持这一水平。如果再考虑到年初确定的7.5%的预期增长目标,那么今年将成为近年来预期增长目标与实际运行结果最为接近的一年。联想到今年以来的内外部经济环境,能有如此表现,实属不易。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降至7.8%,创下1999年以来的最低值。尽管如此,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仍然将今年的GDP预期增长目标确定为7.5%,凸显出决策层在经济增长方面的“求稳”心态。

  一来,在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疲弱的背景下,国内经济增速亦存在下行压力,为稳定各方面信心,增长目标不宜再调低。

  二来,考虑到在各级政府换届之后通常会出现投资热,中央政府为引导各方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增长目标也不宜调高。

  从实际运行来看,虽然上半年经济总体上符合调控预期,但受内外复杂环境影响,下行压力加大。去年四季度的回升势头在今年一季度戛然而止,进入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经济回升只持续一个季度的情况;二季度增长率更是回落到7.5%,与年初确定的目标齐平。

  尤其是6月份,一个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许久未见的名词——钱荒,一度成为各类财经新闻的头条,这显示出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结构性矛盾日益严峻。

  面对压力,在7月16日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上限”和“下限”的概念,并且明确表示“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

  外界分析认为,之所以要提出这两个概念,一方面是新一届政府向外界表明,经济运行仍在“上限”、“下限”之内,并没有超出合理区间,无需对增速放缓作过度解读;另一方面也在向外界传递信号,经济增长意义重大,一旦经济增速放缓逼近“下限”,决策层不会无动于衷。

  事实上,由于意识到经济增速面临继续下滑的风险,早在6月份国家就已经开始对宏观政策进行微调。相比较上半年更多着墨于调结构,宏观政策取向开始更多偏向于稳增长。

  尤其是在7、8月份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措施,并且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社会融资总额从二季度末大幅回升,财政支出的增长大幅反弹,三季度经济增速也迅速提高至7.8%。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稳增长举措比2008年底以及2012年下半年更加温和,并没有简单地采取加快信贷投放的方式,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特征比较明显。

  例如,在货币政策方面,即使是在措施密集出台的三季度,央行也没有“大放粮仓”,而是延续了二季度以来“锁长放短”的做法,即通过常备借贷便利操作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互配合和补充来稳定短期流动性,其主要特点是以“稳”为主,侧重于公开市场操作,而去年货币政策操作中频频现身的利率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工具都未动用。同时,还注重盘活存量,注重将资金引向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等领域。

  不仅如此,综观此次出台的系列“稳增长”措施,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坚持市场化方向,通过简政放权让企业直接获利,努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其目的就是要实现速度增长和质量提升的“双赢”。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国家还从长远着手,针对束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系列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方案。毫无疑问,这些改革措施的落实,必将更有力地激发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增长潜力。□

  抓住产能过剩牛鼻子

  产能过剩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一年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下,中央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各项工作。围绕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结构调整在一系列政策部署下取得了新的进展。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1~11月份,第二产业投资167043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投资215730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速比第二产业增速高出4.2个百分点。增速较快的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比二产高出0.6个百分点。三产所占GDP的比重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在区域结构上,1~11月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速分别达到23%和23.1%,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18.4%。在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同步目标的同时,农村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

  从需求结构看,信息消费的增长更是抢眼。前三季度,通信业完成业务收入8709亿元,同比增长8.6%;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7.5万亿元,增长35%;软件业完成业务收入2.28万亿元,增长23.7%。信息消费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在最为紧迫的化解过剩产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10年以来,电解铝投资以民间投资为主,在一系列化解过剩产能政策的约束下,2013年,相关投资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电解铝570万吨的高成本产能中,已有110万吨从市场退出。具体来看,2013年1~10月份,铝冶炼行业投资684.33亿元,同比增速为-4.68%。

  总体来看,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3年4月下达的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中,列入2013年公告的19个行业落后生产线已实现关停。

  但化解过剩产能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以水泥行业为例,目前的产能达到30.7亿吨,而2013年全国还有50条生产线投产或在建,全部建成投产后新增产能达1亿吨左右。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在2020年前经济增速保持7%的前提下,水泥需求量也只能是小幅增长。到2017年或2018年将出现水泥消费的拐点,达到25亿吨的最高峰值。消费需求总量已经接近拐点的情况下,产能却仍在增长。电解铝行业,总产能在2013年可能达到3200万吨,有70万吨的落后产能需要淘汰,570万吨的高成本产能中,还有460万吨需要退出或置换。

  在具体操作中,面临着不小的难题。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副会长文献军指出,有中央企业在电解铝产业上每年亏损几个亿,准备把在地方投产的企业关闭,但地方政府却不同意。地方政府考虑的是就业和社会稳定。

  面对这些问题,化解过剩产能需要迎难而上。无论是立足于当前,还是着眼于长远,都需要坚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需要在增量和存量上同时做文章,需要政府和市场各有侧重又形成合力。

  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要加强新增产能的控制力度,不顾大局顶风而上的,坚决严肃处理,对问题严重的干部甚至要摘“帽子”。落后产能要坚决淘汰,同时做好社会政策的托底工作。

  对于缺乏竞争力的产能,要区分不同的行业用不同方式化解。有一些可以坚决淘汰,而像电解铝、钢铁等行业,则需要在扩大需求和有序退出上下功夫。之所以考虑扩大需求,化解过剩产能之外的另一考虑是,为国家积累二次应用所需的原材料。

  需要看到,产能的退出,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不会心甘情愿,这就需要制定好环保、安全、技术、能耗等标准,用标准倒逼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加速退出。同时通过准入门槛的提高,对增量进行有效掌控。通过产业转移化解过剩产能也是重要途径,应做好国内的梯度转移与向境外的有序转移。□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编辑:SN054)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深化改革小组会议与会者名单曝光(43人)
  • 体育澳网-李娜进决赛 恒大930万欧签迪亚曼蒂
  • 娱乐春晚彩排张国立调侃李敏镐 苏菲献春联
  • 财经担保公司遗言:4万亿退潮企业客户多人死
  • 科技官方:周二我国互联网异常因受攻击
  • 博客心理学家:解读洛阳性奴的控制术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中学激情健美操受捧 阵容让人震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