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收购价遭遇“天花板”

2014年01月06日10:33  瞭望

  粮食收购价遭遇“天花板”

  粮食收购价遭遇“天花板”的背后是我国粮食市场的政策化与开放性矛盾加剧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余孝忠郭远明郭强

  中晚稻是我国主要口粮品种,南方中晚稻产量占我国稻谷总产量一半以上。记者在我国南方中晚稻产区采访发现,2013年国内中晚稻收购价处于低迷状态,各地先后启动托市收购,但粮食收购价遭遇“天花板”,收购价在托市价附近波动。

  价格持续低迷,种粮成本却在不断攀升,部分地方中晚稻生产出现“增产难增收”现象。这几乎重演了2013年早稻市场的收购情形。

  业内人士认为,粮食收购价遭遇“天花板”的背后是我国粮食市场的政策化与开放性矛盾加剧;要有效维护粮食安全,应在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进出口管理,并大力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

  种粮利润下降超过10%

  记者在江西等南方中晚稻主产省采访发现,由于国内外大米价格严重倒挂、低价米大量进入我国的状况没有根本好转,2013年南方中晚稻上市后,收购价格处于偏低状态。

  江西产粮大县鄱阳县农民万长春说:“前几年,中晚稻的开秤价一般都在130~140元/百斤,优质稻的价格更高,可以达到140~150元/百斤。但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粮价一路下跌,2013年开秤时基本稳定在120~125元/百斤。”

  在此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发《2013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南方各中晚稻主产省先后启动托市收购。随后,中晚稻收购价格开始上涨,农民售粮踊跃。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2013年12月15日,江西、湖南等中晚稻主产区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240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691万吨,增幅惊人。

  但与往年不同的是,2013年南方中晚稻收购中,政策性收购成为市场主导。业内人士表示,中晚稻是主要消费口粮,收购主力历来是大米加工企业。但2013年由于进口大米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以及2013年稻谷供应量仍较充足,加工企业对稻米市场并不十分看好,收购与开工均较为谨慎,收购积极性降低,政策性收购成为农民卖粮的主要渠道。

  江西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辛洪光介绍,当前江西国有粮食企业托市收购中晚稻价格为每百斤135元,而民营企业则为123~131元。截至2013年12月15日,江西各类企业收购中晚稻57亿斤,同比增加27亿斤,其中托市收购30亿斤,占收购总量的53%。

  在政策性收购占主导的市场下,农民却遭遇了“增产难增收”。江西省上高县泗溪镇农民曾小明说:“国家出台的中晚稻托市收购价是135元/百斤,但收储企业对水分、杂质等要求很高,东扣一点西扣一点,农民卖粮的实际售价低于国家规定的托市价。”记者在部分收购点采访发现,农民送到托市收购点的粮食每百斤要扣除6~8元的“水分钱”。

  粮价持续低迷,但种粮成本却在不断攀升。江西省价格成本鉴定监测管理局对都昌县晚稻生产情况的调查显示,当地晚稻亩均成本为894.12元,比2012年增加77.69元。其中机械作业费、种子费、化肥费、农药费、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受成本上升和售价下跌影响,2013年都昌县农民种植晚稻现金收益和净利润有所减少,其中每亩现金收益为590.15元,比2012年减少29.42元,降幅4.75%;每亩净利润为226.37元,比2012年减少42.16元,降幅为15.7%。”江西省价格成本鉴定监测管理局专家余耀明说。

  政策化与开放性矛盾加剧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南方部分地区农民“增产难增收”,其重要原因是我国粮食市场的政策化与开放性矛盾加剧。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一方面在国家托市政策干预下日益政策化,另一方面在我国加入WTO后又呈现出高度开放性。记者了解到,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关税逐步下降。目前,我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总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政策化的国内市场遭遇开放性的国际市场,使我国成为全球粮食市场的“价格洼地”,大量进口低价粮涌入,对国内形成较大冲击。

  辛洪光说:“在粮食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和政府托市调控政策支撑下,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并已逐步超过了国际粮价。这直接导致国外低价米大量进入我国,国内粮食价格面临着非常大的下行压力,影响农民的种粮收益。”

  业内人士认为,2013年南方中晚稻主产区全面启动托市收购,意味着至少在2014年1月底托市收购结束前,政策将会成为市场的“稳定器”,粮价下跌风险较小。但在此期间,托市收购价将是粮价的上限,托市收购结束后,其价格将弱势回归,短期内难以好转。

  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专家孙忻表示,2013年,国内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好在国家托市价已经启动,市场受政策的支撑有个小幅度趋升过程。但目前我国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库存充足,再加上国内粮价高于国际粮价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进口大米数量仍将保持高位,我国稻米市场“稻强米弱”、市场化购销冷清、利润微薄等情况或将持续存在。

  辛洪光告诉记者,目前行业内还没有看到能够让粮价上涨的利好因素。“现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地的大米到岸价才1.6元/斤,而我国南方地区早米出厂价约在1.8元/斤,中晚米出厂价在1.9元/斤左右。按照这个价格,加工企业很难提高稻谷的收购价。”

  同时,部分农民对后期粮价也不看好,急于出售手中的粮食。江西省万年县种粮大户周金来说,前几年农民往往会把部分粮食留到第二年再卖,但现在很多农民家的稻谷都已经卖完了。因为根据这两年粮价先高后低的经验,农民都认为后期的价格涨不起来。

  辛洪光、孙忻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使得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但2012年以来,粮食市场持续低迷,农民种粮收益出现下滑,如果任由这种苗头继续发展,必将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中晚稻“增产难增收”的状况以及农民对后期粮价看跌的预期,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产生了不良影响,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农民将水稻种植“双季改单季”现象。

  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搞好粮食储备调节,调动市场主体收储粮食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好两个市场,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结合我国粮食市场存在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应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粮食进出口管理,大力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

  采访中,许多粮食问题专家都指出,2003年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出台粮食市场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一政策促进了粮食生产,但也使得粮食流通市场政策化运行色彩浓厚,市场活力不足。江西瑞奇期货总经理刘国平说:“今后政府应减少对粮食流通价格的干预。改变农业补贴方式,尽量补到生产环节上,以发挥流通环节上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认为,为减少政策对市场的干预,我国可尝试采用价差补贴方式,即先由政府制定可以使农民获得合理收益的目标价格,当市场价低于目标价格时,农民依然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农产品,但中间差价部分由政府对农民予以补贴。

  进一步加强粮食进出口管理,尤其是要打击边贸走私。记者了解到,由于中越边境小道、便道众多,且越南大米相对于国内大米价格更为低廉,不法分子常在边境走私越南大米。孙忻说,走私米数量至少是正规途径进口米的两倍,2013年我国进口米是200万吨。他认为,我国应把握好大米进口的规模,加大对走私大米的查处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

  另一方面,促进规模化种植,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着多种不利于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因素,如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使得粮食生产丧失了规模优势;长期租地的不稳定性又降低了种粮大户对基础生产设施投入的积极性,导致投资行为的短期化。专家表示,通过稳定的适度规模生产,使得粮食生产成本下降、收益提高,可增强我国粮食在市场流通中的竞争力,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发挥流通环节上的市场调节作用。□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编辑:SN05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宁夏西吉发生踩踏事故已致14人死亡
  • 体育足总杯切尔西2-0晋级 传奇尤西比奥去世
  • 娱乐网曝马苏分手因乱性 斥不实称笑掉大牙
  • 财经中铁总裁白中仁抑郁症意外逝世
  • 科技彭博社:纽约时报不是陈光标想买就能买
  • 博客弟子举报院士抄袭造假掀开怎样的内幕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80后老板年终奖发50万豪车 考研真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