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寄托国内崛起和对外开放双向推进预期

2014年05月26日10:15  《决策》杂志 收藏本文

  激活“城市竞标赛”

  国家战略一旦启动,地方必先热起来。目前,沿江省市都在争取率先推开属于自己的发展之窗。

  2014年2月11日,湖南省政协委员、岳阳市政协主席赖社光表示,面对长江沿线各省激烈竞争态势,如果湖南不从全省战略层面进行推动,不在全省形成工作合力,还是按部就班,湖南将在竞争中被挤压、被边缘化。

  岳阳与南通、镇江、芜湖、安庆、九江、黄石、宜昌、荆州等沿江非省会城市一样,都不甘心被边缘化。如何在竞争中掌握更多的发展资本,就成为共同的关注点。而恰恰是这些城市之间的暗战,才是长江经济带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在目前的体制下,激活城市竞争,蕴含着推动经济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强大力量。

  新型城镇化也是当下从中央层面到沿江省市都看重长江经济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长江沿岸的城市与城市群数量多、结构完善,在港城一体、产城融合的理念下,具备承载产业和人口的强大能力。另一方面,以沿江城市群为基础,国家已部署了近20个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和国家级新区,是区域战略平台最密集的一条经济带。这就奠定了长江构成新的经济支撑带的基石。

  因此,此时落子长江,具有战略累积后的必然性。

  在国内城市崛起的同时,长江经济带建设还寄托着对外开放双向推进的预期。

  在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四个战略定位中,其中之一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东边以上海为龙头,向西构建中国-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吴传清用“深度开放”一词来解读。他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深度开放的新阶段,上海自贸区可以看做东部的深度开放,中西部则需要内陆和延边地区的深度开放,“这种开放不是一个点一个点的分兵作战,应该是带状发展的集团军形式。”

  沿海岸线就像一张弓,广阔的中西部是弦,长江就是一支箭,现在弓满弦紧,真正到了发力放箭的时候。据悉,《依托长江建设经济新支撑带的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已经下发到沿江各省市讨论,预计2014年内正式发布。

  一个更博大的未来,已经能够感触得到。■

  三重新变奏

  本刊记者 付倩倩

  一个鲜花盛开的时节,长江上游中心城市重庆,一场座谈会刚刚结束,会议的主题是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座谈会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再次显示出长江沉甸甸的分量。早在2012年12月,李克强在十八大后的地方调研首站即是沿江城市九江,并召开沿江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3个月后,李克强当选国务院总理后视察的第一站,放在了上海,力挺上海自贸区建设,并提出要带动长江流域发展。

  毫无疑问,长江经济带已成为区域经济中最耀眼的关键词。实际上,这并不是长江经济带概念第一次被提及。早在“七五”计划时,长江就被确定为与沿海并举的两条国家发展轴线之一。

  那么这一次,长江经济带会面临哪些新的转变?

  变政策洼地为改革空间

  上海市长杨雄披露过一个关于上海自贸区的花絮。李克强在上海调研时,曾经三问上海市主要领导,到底是要政策还是要改革。杨雄表示,上海的态度非常坚决,要改革!这种积极改革的态度获得李克强的肯定。

  在第四届国际投资论坛上,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所所长张幼文对上海自贸区的定位进行这样的阐释:“上海自贸区是试验区不是经济特区,不靠采用更多的特殊政策来形成政策洼地的发展方式。”试验,顾名思义,其目标是形成新的体系和新的模式。自贸区建设的关键落脚点在制度创新,而不是挖掘政策洼地。

  因此,长江经济带建设要破除单纯追求政策红利的想法,更应注重释放改革的红利。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告诉《决策》:“无论再出台什么样的国家战略规划,都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即绝不是再打造一个政策洼地,而更多的是给一个改革的空间,给一个先行先试的可能性。”

  持有相同观点的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表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不要局限在对政策优惠的盲目追捧中,而是应该体现出一种改革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争取一个空间。”从过去30年的发展经验来看,优惠政策虽然对某一地区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类要素自由高效地流动。

  毫无疑问,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一定会带来显性或隐性的多重利好,比如营销平台的构建。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表示:“长江经济带在整个国家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上升了,对于地区形象有很大的改观,这种区域营销,对招商引资、吸引人才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从长江经济带的内部建设角度来看,需要公共政策制定理念的转变。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告诉《决策》:“要跳出地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一体化的视角出发,更多地强调长江经济带的融合政策,政府应该提供两种基础性的东西:公共产品和公共政策,不要再形成新的行政壁垒。”

  用宋林飞的话说,要把所有沿江区域整合起来,基础设施、产业融合、人员流动等相关政策规划都要区别于过去,真正发挥整体的力量,形成长江流域经济。

  变环境透支为生态新局

  2014年初,在南京市委常委会举行的生态文明建设调研工作会上,一个重磅消息为次日的报纸头条提供了足够有分量的素材。

  会上提出,十年内,南京金陵石化及周边、梅山、大厂地区、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四大地区的工业企业将全部搬迁关停,其中包括南钢、梅钢、金陵石化等传统的“大户”企业。相关统计显示,这四大地区面积占南京市的1.7%,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市的16.9%,实现销售收入1897亿元,利税93亿元。

  与这些“赫赫战功”相伴而生的另一组数字显示,这四大地区在做出上述经济贡献的同时,排放的工业废水总量达到5160万吨,占南京市的22.3%;二氧化硫排放量4.94万吨,占比高达40.7%。

  南京搬迁金陵石化颇有壮士断腕的意味。南京社科院副院长李程骅认为:“这是在倒逼南京转型升级,发展高端产业。”换个角度看,南京是在向曾经一度创造过巨大财富的粗放发展方式挥手告别。综合江苏上一轮跨江开发来看,“江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过多注重经济增长,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可持续。”刘俊分析说。

  如果将长江经济带放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标尺中,处于下游的长三角地区,属于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优化开发区,而长江中游地区和上游的成渝经济区,被列入承载力较强的重点开发区域。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院研究员曹有挥告诉《决策》:“在下一轮的中上游沿江开发中,不能再采用生态透支的方式,千万要防止产业转移变成污染转移。严格地从流域治理的角度说,中上游的环境保护更加重要,因为那里是水源地。”

  极具一致性的观点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新局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曹有挥说,个体的省市在做相关规划时,没有整体概念,可能会存在以邻为壑的情况,流域经济区需要国家形成一些基本的标准和指导性意见,从而规避对整体环境的破坏。

  实际上,在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生态保护被重点提出。除了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外,还将加强产业转移的引导和调控。而对于因坚守生态文明红线而牺牲发展机会的地区,宋林飞建议用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给予倾斜。

  “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永续利用,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新路。”这是李克强在长江经济带座谈会上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沿江地区共同的心愿。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编辑:SN086)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普京:中方天然气谈判“喝了我们不少血”
  • 体育NBA-雷霆双少51分大胜马刺1-2 视频
  • 娱乐媒体曝王菲离婚前后曾与W男星玩地下情
  • 财经哪些城市不能放松限购:厦门等一松就涨
  • 科技微软索尼游戏主机中国较量争相入华
  • 博客易中天:不要按照别人的标准去活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生爆笑神作《舌尖上的中国-泡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