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谈长江经济带融合:政府应提供公共产品和政策

2014年05月26日10:15  《决策》杂志 收藏本文
  变行政藩篱为制度创新

  “武汉、宜昌中心城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一般制造业向沿江其他区域特别是武汉——荆州段和黄冈以下江段的工业园区扩散……鼓励武汉、宜昌发展总部经济,形成中心城市与其他区域的产业分工和流动。”这是写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中体制机制创新一章的话,讲的是如何建立沿江地区的产业联动机制。

  湖北作为沿江省市中干流长度排第一的省份,可以看做是整个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发展的一抹缩影。

  刘志迎认为,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如何解决区域间竞争与合作的问题,而创新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说到区域合作中的政府协作机制,长三角模式也许可以提供一个观察视角。从最初的长三角经济协调办主任联席会议,到后来的市长联席会议,再到后来的省市最高领导座谈会,经过一次次拔高,由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构成的“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机制日趋成熟。

  在政府发挥协调作用之外,还离不开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从而形成多层面和多元化的网络状协调机制。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告诉《决策》:“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开展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比如建立统一市场、加强信息交流等。”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探索新型流域经济的开放开发模式,这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一个重要使命。目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交通部长江航运局,只是分管某一领域的机构,“将来会形成一个国家层面的协调机构,负责全流域的协调,在沿江各省市形成‘趋同存异’,实现地方发展的自主性与中央层面的统一协调相结合。”吴传清分析说。■

  皖江的路径选择

  本刊记者 王运宝

  4月,科技部公布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合肥知常光电科技公司吴周令、龙讯半导体科技公司陈峰、艾可蓝节能环保科技公司刘屹、安徽森泰塑木新材料公司唐道远等8人,入选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他们处在安徽创新团队的第一方阵,而且公司主体都在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上属于后发地区,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皖江示范区,经过4年多探索,已形成一条承接产业转移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相融合的“皖江道路”。安徽省“皖江办”专职副主任华克思介绍说:“以科学承接、创新承接、绿色承接为最大亮点,皖江示范区正在建成长江支撑带的战略支点,助力安徽经济升级。”

  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明确,怀揣经济升级梦的皖江,是否能赢得区域经济格局的新一轮洗牌?依托长江经济带提升皖江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已成为当下安徽决策层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皖江城市带如何出招才能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赢家?

  核心城市要有担当

  3月26日,合肥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从2012年9月启动申报,历时18个月终于“尘埃落定”。综合保税区是目前仅次于上海自贸区的特殊开放区域。对合肥来说,这是继2010年7月,批准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之后,合肥获得的又一个发展推动力。

  皖江城市带能否成为区域竞争赢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核心城市合肥、芜湖是否能争先进位。因为只有核心城市率先崛起,才能对周边腹地形成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那么,目前的格局是怎样的?

  合肥经过近10年大建设,初步展现核心城市的责任与担当。2013年,合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72.9亿元,相比2003年的477.78亿元,扩张了9.78倍。2012年12月,《经济学人》杂志中文网发布世界增长最快的都市经济体,按实际人均GDP计算,合肥排名全球第一;按就业计算,合肥排名全球第二。

  体量增大后的合肥,对内构建合肥经济圈,对外进军全国省会城市前十强,“大湖名城”开始展现风生水起的一面。2013年12月,滁州市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东向大扩容后,合肥经济圈总面积达到4.68万平方公里,地区经济总量占安徽全省比重超40%,区域劳动力明显增强。

  在皖江城市带,安徽省内外各界对省域次中心城市芜湖的发展,也抱有很大希望。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曹有挥,参与制定了江苏、安徽皖江、江西九江、湖南岳阳的长江开发开放发展规划编制,他对芜湖给予特别关注。曹有挥分析说:“芜湖的起色在于产业转型,产业层次相对来说比较高,基本上是制造业的中端。”而且,从奇瑞到海螺,创新一直被认为是芜湖最大的特征。统计数据显示,芜湖经济发展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从经济发展的先天资源禀赋来看,长江芜湖段共有岸线194公里,独占800里皖江的二分之一。随着行政区划调整,跨江发展成为芜湖参与区域经济竞争最大的战略纵深。

  再跳出安徽来看,长江经济带上的四大滨江中心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都是跨江联动的特大城市,他们组成第一梯队。与芜湖同类的第二梯队城市中,中游的宜昌、岳阳、九江、安庆、黄石、荆州等城市,都具有一定的潜在成长性,但大部分城市由于行政区划的制约,还难以真正实现跨江联动,需要突破的困境很多。

  由此可见,现阶段真正能与芜湖展开跨江联动竞赛的,只有宜昌。那么,谁能真正先行一步?

  按照2013年的经济数据,芜湖与宜昌的地区经济差距还有800亿元。因此,谁是区域经济真正的赢家,现在还不是揭晓最终答案的时刻。

  做长江上的“发展高地”

  城市间竞争的起起落落,不能掩盖皖江城市带的战略意义,即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结点。“如果皖江经济成为洼地,长江经济带就会出现断裂”,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程必定告诉《决策》:“只有把皖江搞活了,才不会‘前拖龙头,后挡龙尾’。”

  区域经济竞争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最终跑赢全程的选手,不仅需要体力——城市综合竞争力,还要有耐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更要有后半程的爆发力——新增长点的突起。下一步,皖江是否能够第一个触到终点线?

  首先,我们来看作为一个区域单元的皖江城市带,面临怎样的竞争格局?

  根据安徽省“皖江办”发布的2013年皖江示范区经济运行数据,全年示范区生产总值12555.5亿元,增长11.3%。在区域坐标系上以皖江为原点,向东看,江苏跨江联动从2003年开始,10年成效巨大,江苏沿江两岸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南京都市圈也在跑马圈地。

  向西看,武汉城市圈、湖北长江经济带、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以及上游成渝经济区的综合经济主要数据,都在皖江城市带之上。

  综合2013年的区域经济主要数据来看,皖江作为一个区域整体,竞争的压力从多方面传递过来。而皖江城市带的单个城市,同样在这个格局中“压力山大”。

  以皖江城市安庆为例,在南边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4月1日,南昌九江一体化的通信一体化开启;在西边的武汉城市圈,5月1日,武汉—黄石城际高铁正式开通;在城市经济锦标赛上,黄石比学九江、九江跟跑芜湖,安庆的沿江邻居都在积极作为,安庆该怎么办?

  其实,皖江城市带上面对发展期待的城市,又岂止是安庆。

  从以上两个坐标系的分析来看,皖江城市带目前还不具备绝对优势来领袖群伦。下一步,皖江不仅要爬坡越坎,还要稳行致远,应该如何出招?

  首先,城市规模要升级,同时与高端产业形成联动。其次,承接产业转移不是企业转场,而是基因重组,“提升式产业转移”被看作是最佳发展思路。而且,产业转移可以与要素转移分别进行,要素转移能够有效克服产业转移的“区域粘性”。程必定告诉《决策》:“皖江提升整体竞争力,应该走产业与要素双承接的道路。”

  此外,引进要素就需要深度开放。根据安徽省“皖江办”发布的数据,2013年,皖江城市带实现进出口总额392.1亿美元,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只有19.5%。因此,皖江还需要深度开放,进一步引入外来资本、人才、科技等有利于发展的要素。整合这些因素形成合力,发挥综合优势,“唱好国歌,唱好民歌,还要唱好国际歌”,才能在区域竞争格局中成为经济高地。

  抓住战略红利

  4月15日,马鞍山郑蒲港一期船舶码头主体工程完成,将于8月开航运营。郑蒲港新区的目标定位是打造千亿规模临港物流基地和亿吨大港。在2013年,安徽沿江5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2.9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2.61万标箱,分别占安徽省的74.78%和80.91%。经过初步测算,安徽港口每1吨货物吞吐量直接拉动地区生产总值10元,单位港口货物吞吐量对地区经济的间接拉动约为165.5元/吨。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一个“水上人”可以带动4个“岸上人”。按新增吞吐量计算,过去两年皖江地区平均新增港口就业岗位2000余个,拉动其他行业增加就业岗位3万余个。

  由此可见,依托黄金水道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是皖江城市带首先能够获得的战略红利,“安徽可以借助这一轮长江经济带战略,实现跨江通道和跨区域高速交通的修建。”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告诉《决策》,“交通体系建设在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的指导意见中,排在第一位,安徽可以争取到新的项目布局。”

  紧随交通而来的,就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红利。

  目前,皖江示范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约为1:0.5,服务业明显滞后,承接生产性服务业的潜力巨大。同时,“高铁时代正改变时空距离,高端服务业会根据新的交通格局重新整合布局。”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李程骅说。

  借力长江经济带,实现战略空间拓展,也是皖江城市带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采访中,大家一致认同,“安徽在战略方向选择上,要坚持东向发展。”同时,与长江中游地区开展合作,做到东西逢源。程必定分析说:“向东与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形成多层次合作的机制,是一体化;向西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合作关系,对安徽有利的就展开合作。这就形成了皖江的叠加优势。”

  3月23日,皖江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举行,安徽省长王学军强调,要突出“五个大力推进”,即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在产城融合上再上新水平;大力推进跨江发展,在建设沿江产业带和城市组团上再上新水平;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再上新水平;大力推进载体建设,在开发区转型升级上再上新水平;大力推进开放合作,在区域联动发展上再上新水平。这为皖江经济升级指出了战略路线图。

  城市之间的竞争,犹如赛车场一样的一波三折。借力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皖江能否先行一步?通过对皖江城市带内部和不同区域间的分析后发现,皖江要想走出一招妙棋,不仅需要产业体系、空间载体、观念解放和体制机制创新等多层面的支撑,更需要战略智慧。■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编辑:SN086)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普京:中方天然气谈判“喝了我们不少血”
  • 体育NBA-雷霆双少51分大胜马刺1-2 视频
  • 娱乐媒体曝王菲离婚前后曾与W男星玩地下情
  • 财经哪些城市不能放松限购:厦门等一松就涨
  • 科技微软索尼游戏主机中国较量争相入华
  • 博客易中天:不要按照别人的标准去活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生爆笑神作《舌尖上的中国-泡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