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纪检组像布点的话,建立点、线之间的电网,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以地方纪委为纽带,将各个点连成线,再通上电,纪检组的作用就可以冲破隔离,充分显现出来了。
纪检组改革,须破三难
——构建点线之间的电网
文_本刊记者 廖翥 舒炜 王巧捧
去年12月26日,中央纪委网站发布消息,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齐平景涉嫌严重违纪,已被“双开”。
对此,坊间认为是巡视组在发力,在国庆前夕,中央巡视组陆续公布了第二轮巡视发现的问题,其中水利部、中储粮、中国出版集团被发现的问题与现行纪检组工作机制有关。
有接近高层的消息人士对廉政瞭望记者表示,存在“纪检监察力量薄弱”、“腐败案件多发”等问题的绝对不止被巡视的这几家。
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成员、中央纪委研究室主任李雪勤对今后的纪委派驻机构做了解读——首先是全面派驻,中央纪委向中央和国家机关都要派驻纪检机构;其次是派驻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
廉政瞭望记者在采访时发现,现行的纪委派驻机构在各省、市、县的统管布点基本完成,直管纪检组的人事及编制,甚至一些地方村一级组织里都有了纪检员,纪检力量得到壮大。一度,派驻机构的薪酬待遇、评价体系在同级党组手中,对所派驻部门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造成和地方纪委的连接过少,不能形成好的拉力和带动力,缺乏强有力的内核纽带。
但从大的趋势来看,如果说纪检组像布点的话,建立点、线之间的电网,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以地方纪委为纽带,将各个点连成线,再通上电,纪检组的作用就可以冲破隔离,充分显现出来了。
破同体监督之难
一个多月前,新疆某洗煤公司总经理张岩斌在网上实名举报了阿克苏市法院纪检组长吴军,称其亲自去接犯罪嫌疑人出看守所。据该法院原党组书记王向东解释,这次释放是集体讨论决定的。但有专家仍不客气地指出,无论是否集体决定,纪检组长作为党组成员,受制或者说服从于党组,尤其是一把手,已体现得十分明显。
反腐专家李永忠指出,现在的监督格局是半同体、半异体,单位一把手只要领导了纪检组长一人,就领导了整个纪检组,这导致监督效果远不如意。
一名从事纪检工作多年的老干部告诉廉政瞭望记者,“历次纪检体制改革中的纪检组角色,其独立性是一个始终重视并逐渐得到增强的过程,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破同体监督之难。”
2004年,从国家部委开始,对派驻纪检机构进行“统一直管”改革,但困扰派驻纪检机构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同体监督的问题。时至今日,各地派驻纪检组在树立监督权威,增加对上级纪委的归属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如上海市纪委就将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干部的工作考核、业务管理、经费保障等划归市纪委统一管理;北京市纪委规定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领导干部可以选择在市纪委机关退休,等等。这些举措客观上可以增加纪检组和地方纪委在线上的联系,增强其归属感。
西部某地在推行同级副职向纪检组长述职时,也有副局长表示不满:“我又不是他管的,为啥要向他述职?”言下之意,大家在班子内是平起平坐的。当地有干部指出,如果是异体监督,这就不是问题,只有人权、物权、事权和财权完全脱离,才能实现真正的异体监督。
在三中全会的改革内容里,提出让纪检逐渐“置身事外”,但关键是“真异体”,让纪检组真正变成“纪委的人”,突破点在干部评价权,工作考核权。
有学者对廉政瞭望建议,纪检组对同级监督能否做到有案必报;对下级监督能否沉得下去——这两条要是能够实施,其实就是架构在纪检组和纪委点线之间的电网,方能使纪检组适得其所。对派驻纪检组长的考核,可以参照中央对巡视组的做法,即重大问题发现不了就是失职、发现了没有如实反映就是渎职。
破隔离之难
“有的纪检组干部不太懂业务,权威不高,在单位党组开会,鲜有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廉政瞭望记者了解到的一个常见现象。
为何权威不高?资料显示,全国许多市县90%以上的纪检派出机构曾出现过3年没有查案办案的现象,很难起到震慑作用。反而是,在一些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查处上“通风报信”或帮助说情。有的单位出了问题,纪检组长来回跑,想办法摆平,甚至有的时候摆不平还要挨一把手的训斥。
某地一名任职两年的派驻纪检组副组长认为自己被“隔离”,是因为“驻在部门的业务太专业了,我学了两年,还是觉得了解了一半都不到”。但四川省发改委纪检组长崔志国认为,“要了解业务,途径还是有的。比如通过参加主任办公会、党组会,跟领导谈话交流等”。有专家则解释,纪检组长参与监督的方式是多样的,就算不分管具体业务,也不等于不参与、不介入。
派驻纪检组长进不进所驻单位班子,也是当前争论较多的话题。反对者认为不进班子更能异体监督,心态更超脱;但支持者表示 ,纪检组长不进党组的话,党组会都参加不了,无法参与决策,更遑论监督了,势必会被边缘化。
“不过,服从党组决定是组织原则,但纪检组长不能一味迎合,他的那一票是很特殊的,当发现违反原则的事情,应该要有底气写下自己的不同意见。”有纪检组长对记者表示。
在现实中,有的部门把派驻纪检机构当作是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卧底”,对其心存提防意识和抵触情绪,只在局长办公会上研究决策一些重大事项,这让纪检组长无法参加。
一些地方纪委书记在接受廉政瞭望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纪检组长必须要进党组,但自身的薪酬待遇和评价标准都由地方纪委来直管,这样或许能让纪检组的监督效用发挥到最大程度。
对此,李雪勤曾明确表示,派驻纪检组长继续担任驻在部门党组成员,各项工作保障由驻在单位负责,工作经费应列入驻在单位预算。这相当于给纪检组长是否该进党组的争议,给出了一个权威答案。
破力量薄弱之难
从中央纪委官网最近一次公布的51个派驻机构及与其合署办公的内设机构纪检组组长(纪委书记)名单上看,以“50后”干部为主,他们多有基层、地方、部委工作的完整履历。这里面有担任过县委书记的,也有高校干部出身,更有人有省级纪委书记经历,可谓精兵强将尽出。
观察人士指出,了解业务的,肯定比不了解业务的纪检组长更好开展工作,拳头的力量能够击打在最合适的部位。
但地方情况普遍不乐观,据廉政瞭望记者采访,某市纪委派驻纪检组长年龄在50岁以上的近一半,最大年龄55岁,其中一名即将退休的纪检组长直言,“有时,确实有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派出去的干部不是养老或安置的,而是要去发现问题,打硬仗的。只有自身能力强了,才能冲破那些人为设置的隔离,今后我们的干部提拔会对此进行优先考虑”。华东某市纪委书记对廉政瞭望记者表示,按今后的趋势,选派纪检组干部,尽量要选精兵强将。
同样,纪检组长从哪里产生,也是一个关注的话题。江苏省交通厅纪检组一名官员就公开表示过,中央纪委曾明文要求各地方的厅内纪检官员不要从内部产生,但出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大部分交通厅纪检组长是交通系统出身。
去年的上海高院法官夜总会娱乐事件,涉事的上海高院纪检组副组长就是内部产生的,明显不符合监督者的要求,监督当然就流于形式和软弱乏力。
按李雪勤的说法,纪检组长人选一般不从驻在部门产生。有专家指出,按这个原则,一些专业性极强或存在特殊因素单位的纪检组长可以在内部产生,但必须符合标准,更要加强培训。
当上纪检组长,管哪些事呢?
尹辉已做了6年的四川省纪委驻某局纪检组的副组长,但去年单位里的一名副局长希望监察室能帮忙把行风建设管起来,等尹辉拒绝后,这名副局长却打着哈哈:“年底我还给你打勾勾的嘛。”——在过去,四川省派驻纪检组的干部民主测评,由驻在部门党组参与。
“纪检组的人手和力量是一个引人诟病的老话题,但在现实中,一些单位的纪检组长长期分管了其他‘杂事’,这让本身就不容易积聚起来的力量更分散了。”尹辉至今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
“并不是管多少事才能监督好。主业之外分管的越少越好,不分管最好。分管多了监督职能体现得出来吗?”李永忠表示。
他打了一个比方,“有些地方的纪检组办案有困难,就变成纠风部门;纠风有矛盾,就变成执法检查;执法检查有阻力,就变成效能监察……分管的越来越多,外延不断扩大。而任何一个事物,外延不断扩大的同时,都是内涵不断缩小的过程。一定要抓好主业,收缩外延,扩大内涵”。
廉政瞭望记者注意到,李雪勤在网上的访谈中也曾谈到,纪检组长今后只履行监督职责,不参与驻在部门业务分工。
对此,有纪检组长从实际体会出发,感慨:“不分管要超脱得多。”但驻在部门大多专业性强,有人提出,组长不分管驻在部门业务,但监督上应突出主业,并要形成效果。一些纪检组长则表示,关键不在于分管工作多少,而在于调查的权力。
此外,派驻纪检组长的出路,也是不少受访者关心的一个话题。三中全会后,整个纪检体制机制,在往相对独立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有专家认为,这对保持监督的独立、公正、有效功不可没。但他担心,这样下去,会慢慢形成相对专业、相对独立运行的系统,干部交流出去更困难。
对此,李永忠认为:“出路必须通过制度解决,重点是在制度设计上不能长期任职。如汉代州部刺史制,监督者监督到位后,很快就会被委任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相当于县纪委书记当好了才能当县委书记,有这样的交叉,他在更重要岗位上才会更谨慎。”
(应采访对象要求,尹辉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