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关闭

第八问:医改何时能让医生看到春天?

0

第八问:医改何时能让医生看到春天?

2015年03月09日17:01我有话说(0人参与)
导读

“所以还是体制的问题。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很多年了,但目前很多医院领导的概念中,人事管理的方式上,价格的定制上,还有服务的模式上,全部都是非常老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

开篇语

医改医改

  春节前,刘芳一直工作到大年29。今年28岁的她,在北京某医院已经做了2年的门诊开药大夫,刚刚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目前,她的职称是最初级的“住院医师”。

  患者的确比以前少了,坐在诊室里,她甚至有时间留意下窗外的花坛,看看它们的春天是不是真的来了。

  刘芳也在等待着自己的春天。特别是她最近听说,国家层面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通知,已在2014年年底正式出台后。

  多点行医,是指医师于有效注册期内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医疗机构定期从事执业活动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彻底解放医生,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更多的医院工作。

  传来的都是好消息。和之前的《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的意见稿相比,在这次通知中,将“取得第一执业地点的书面同意”,改为取得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同意”,少了书面二字。无需白纸黑字和加盖公章,这被视为进一步放宽对医生限制的信号。

  但在心里,刘芳担心这又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真正落实的话,肯定对医生收入有帮助,但医学是个非常高深的学科,跟国家民生又有那么大的联系,所以应该不会那么容易。”

害怕“吃亏“的医院领导

  虽然自己“住院医师”的职级,并不符合多点行医需要的“从事同一专业工作满5年”的条件。但刘芳从一些学长、同事以及领导的态度上了解到,大多数医院都对多点行医持保守态度,“一般是不允许的”。

  “主要目前仍有许多公立医院的领导,并不把我们当做市场化的雇员来看。他会觉得你是我们医院的员工,那么就是属于医院的,无论你的工作还是休息时间,也是属于医院的,所以即使你用个人的时间去其他医院执业,或者提供相关的服务,他就会有一种吃亏的感觉,会觉得我的资源,被其他医院无偿的利用。”刘芳无奈地摇了摇头。

  数据的确并不乐观。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原广东省卫生厅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1月开始试点医师多点执业至今5年的广东省,一共有16万多名注册医师,试点4年仅有3800多人申请多点执业。

  “所以还是体制的问题。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很多年了,但目前很多医院领导的概念中,人事管理的方式上,价格的定制上,还有服务的模式上,全部都是非常老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

微薄的医生收入和庞大病患队伍

  挂号费是最好的例子。

  “拿专家号来说,我们医院是7块、9块、14块,这几乎是20年前的收费标准。现在即便在农村,剪一个男士的平头,也需要5块钱,但那些能称为专家的人,基本上都是在过去的20年里,每天将近18个小时在研究、工作,才脱颖而出的人。”刘芳说。

  在刘芳所在的医院,7块钱的专家号,医生每次可以得到不足1.5元的提成。

  据《南方都市报》在1月底的一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中,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医学类专业的收入均为最低。

  在研究生毕业生中,薪酬最低的专业是临床医学博士,仅2100元/月。与最高的无线电物理专业研究生平均月薪8177元相比,相差将近4倍。 平均月薪最低的前20个专业中,医学类专业占了13个。

  “很多患者都并不明白,像7块钱的专家号,只要挂到了,基本就是白送。所以必须和抢红包没有什么区别。”

  刘芳告诉新浪网,通常在一天中,她需要接待100位病人,个别科室的大夫,有时甚至半天就会破百。

体制的弊病应该让患者清楚

  在走廊中,刘芳见过太多因为服务态度而引发的医患矛盾,甚至自己也曾被多次当众怒吼。

  “其实还是大家对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刘芳摇了摇头。

  “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的患者已经接受过很多市场化的服务了,也付出了市场化的价格,所以在医疗领域,他期待也能得到市场化服务,但他并不知道,在公立医院仍处于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提供的也只是计划经济模式的服务,于是就有了落差。”

  因为过低的收入和巨大的工作强度,刘芳的未婚夫小张,已经在2年前从医院辞职,在一家医药网站做起了编辑。

  他曾告诉刘芳,自己并非不想做一个好大夫,但坏的体制,杀死了好的大夫。

  刘芳依然在坚持着。只是类似顶级医疗市场化、放开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医药分开等医改消息,她已不再轻易向爱人提起。

  “我当然知道,医疗体制上的彻底改革,国家肯定是有难处的。但我只是希望,关于体制的弊病能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能让他们在就诊时,不只考虑自己拿到了多少,也能想想自己付出了多少,以及我们的不容易。”

  立春已过,枯萎的花坛还看不出一丝生命的迹象。但也许土壤正在松动。一年一度的两会又到了,刘芳说她还年轻,所以即便只是听到利好的消息,也终究是件好事。

(新浪网 谷力 北京报道)

(新浪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0条评论|0人参与我有话说
分享到微博
发布
最热评论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