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屌丝、装逼、逼格”,你觉得这些词粗俗么?猥琐么?
至少,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怀琼这么认为。
在政协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委员张怀琼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并认为这些词简直下流。
那创造、并传播了这些词的网友们怎么看呢?
截至26日17点,新浪网发起的调查显示,6200名参与的网友中,47%的网友赞同张委员,认为屌丝等词“确实粗俗猥琐”。43%的网友“不认为粗俗,反而是接地气”。10%的网友认为“不好说”。
一些网络流行语是否粗俗只是表面,这种争议凸显的是快速变化的互联网社会和传统文化融合中无法避免的冲突,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张委员,都不能说谁对谁错。
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
小鲜肉,偶灰常稀饭你,你造么?
这句话若搁在两三年前,恐怕没人能懂它的意思。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眼下,了解网络流行语的人会告诉你,这句话是说:年轻的帅哥,我非常喜欢你,你知道么?“灰常”就是非常,“稀饭”就是喜欢,“造”是知道……谁发明了这样的用法?你出来,咱的小学语文老师保证不打死你。
为什么不好好说话呢?这与网络语言的特点有关。
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诞生之初,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采取特别的表达方式,它可能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
久而久之,这样特殊的表达方式形成了网络语言,网友们用来传递彼此都懂的指定信息,而更多时候传递的是一种逗乐或嘲讽的情绪。
它可能不符合语法,甚至违背词语本身的含义。
非常,之所以变成灰常,喜欢之所以变成稀饭。是因为这样念起来,感觉萌萌哒吧。
至于“屌丝、装逼”之类的词语,就更没法用字面本身的意思去解释了,每一个都比“国骂”还脏。可现实是,有不少小姑娘都张嘴就来,神色自若,这……你们爸妈“造”么?
难怪冯小刚导演痛心疾首地说,“屌丝”是草根的自贱,我为什么要把**毛挂在嘴边?
古老而优美的汉语还剩下什么?
在大家沉醉于网络语言所带来的口舌之快时,还有多少人愿意去记得汉语的内涵?
中国最初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来自于图画文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逐渐简化,符号化。
1935年8月,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收简体字324个。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扫除文盲,使民众能够多识字,国家开始了汉字简化工作。
而随着网络语言的日渐“丰富”,各种词汇的“乱入”,中英文的“有机结合”,让中国特有的网络词“no zuo no die”光荣入选了美国俚语词典。
互联网语言的发展是否冲击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者熊培云忧心忡忡的写下文章《我更悲伤于汉语的沦陷》,感叹诗歌与当代人生活的离去。
“时至今日,古老而优雅的汉语,剩下了什么呢?”
剩下的,是“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余秀华一般的直白,还是“穿越铁窗来睡你”的网络跟风狂欢?
就连习大大“也是蛮拼的”
眼下,网络用语的影响力有多大呢?
连习大大也“蛮拼的”。
2014年的最后一天,央视播出习大大的新年贺词,“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和“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引发网友热议。
“蛮拼的”和“点赞”是地地道道的网络用语,习大大都这么用了,可见领导人也是支持网络语言的。
提出要抵制网络语言污染的张怀琼其实也没有把网络语言都一棒子打死。
他认为,像“蛮拼的、萌哒哒”语意也符合汉语的本来意思,可看做是语言的发展。但“灰常、稀饭”之类完全就是错别字,大家却还津津乐道。至于“屌丝、逼格”才是下流。
《中国青年报》曾对网络语言现象发表评论文章《以包容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也提到,网络语言是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拓展和补充,给中国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世界日新月异,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词汇和语文现象层出不穷,我们必然要面对。
就好像白话文之于文言文,就算当时的文化人再不乐意,也拦不住历史发展的车轮。
网络流行语需要尺度吗?
对于张怀琼的建议,从网友表态来看,悬殊并不大。近一半觉得确实“屌丝”之类确实粗俗,近一半认为这只是一种“接地气”的表述。
但“减少网络语言污染”的建议确是值得我们思考。
语言的原本功能是方便交流,传递有效信息。每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文化在这个民族的历史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这个民族的精神息息相关。古文“文如其人”,更文如其根。
一个民族若丢失了它原本根深蒂固的文化与精神,将是一件严重的事情。
新浪网的调查里还有一项是“你认为那些网络语言不应再说了”,从网友投票结果来看,“装逼、逼格、屌丝”位列前三。
网络语言是自由还是粗俗,在不同的人那里有不同的看法,这个界限往往只在于个人的体会和把握,你心中的界限是什么呢?
(新浪网吴云青报道)
(新浪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新浪新闻爆料邮箱:news_baoliao@sina.cn 或私信爆料:@新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