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对于父亲,这是一种纪念和安慰;对于我们,也是一种光荣”。
8月13日下午,79岁的蔡浙生向《新闻极客》表达了赴京参加阅兵的感受。
蔡家一张已经略微泛黄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已珍藏30年。
这张由民政部颁发的证书上写着:“蔡炳炎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落款日期1985年8月14日,是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颁发的。
蔡炳炎是蔡浙生的父亲,任国民党第18军67师201旅少将旅长,于1937年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蔡浙生作为抗日英烈子女代表,8月20日上午,在儿子的陪同下从合肥赴京参加天安门阅兵仪式。
有人上门量体裁衣 期待习近平接见
最近一个多月,蔡浙生合肥的家中接待了不少媒体记者。
他是安徽省唯一一位以抗日英烈后人的身份受民政部邀请赴京参加阅兵仪式的。
不过最初,蔡浙生并不知道他要去北京参加大阅兵。
蔡浙生告诉《新闻极客》,大约两个月前,安徽省军区的一名工作人员来到家中,告知可能会邀请他去北京参加一个活动。
“他跟我聊了聊,谈了我父亲,还有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状况。我还表演了一段太极拳。隔了几日,又有部队后勤部门的人来了,要走了我的体检报告”。
如今回想起来,蔡浙生觉得有点像“政审”和“体检”,“当时隐约觉得,可能是要去阅兵吧”。
同时,合肥市庐阳区民政局的孙龙接到了上级的安排,负责对接蔡浙生赴京事宜。
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他属于被邀者。
不过蔡浙生认为,父亲蔡炳炎属于民政部去年公布的第一批300名抗日英烈,他本人的身体状况也不错,另外就是自身社会评价也较好。
蔡浙生告诉《新闻极客》,从接到通知至今,他的心情都还算比较平静。直到有人上门说要给他做衣服,才真的有了实感。
7月初,总后勤部的人员从北京前往合肥,找到蔡浙生,为他量体裁衣。
“他拿出一本册子,里面都是新中装的款式,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上穿的那种,让我自己挑选”。
蔡浙生从中选择了上衣和裤子的颜色,同时还有适合自己的鞋码,“现在还没拿到,应该要到北京领取”。
蔡浙生最期待的是“能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以及发放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的纪念章”。
而上门量体裁衣这件事,让他觉得这事把握很大,“都给我做衣服了,可能性很大了吧”。
父亲战死沙场50年后获追认烈士
蔡炳炎,1902年出生于合肥东郊胡浅村一普通农耕家庭。7岁时读私塾启蒙。17岁时,合肥大旱,考虑到家庭困境,他便回家设馆当塾师。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得知这一消息后,蔡炳炎决定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一期,投身革命。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蔡炳炎在南粤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67师201旅少将旅长。
虽远离主战场,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主动请缨,参与抗日。率兵前往淞沪前线,途经安徽当时省会安庆时,蔡炳炎特地把妻儿送上岸,就此作别。
1937年8月22日晚,蔡炳炎根据命令,率全旅5000名官兵,向苏州、嘉定方向突进,准备在沪郊的罗店—浏河一带迎战登陆日军。
在此期间,蔡炳炎连写家书四封,两致妻子赵志学,一致次女惠兰。其中提到“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蔡浙生从生母赵志学处曾看过这两封家书,“在父亲看来,无国便无家”。如今这两封家书已经被蔡家人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1937年8月24日拂晓,战士们分散在棉花地里,展开战斗。鏖战一天后,敌人退去。蔡炳炎旅迅速推进到罗店,守护镇西阵地。入夜后,又一举全歼前来偷袭的、约两个排的敌军兵力,还击毙了敌军一名少尉军官。
8月25日,在飞机和军舰的支援下,日军发起攻击。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蔡炳炎奉命率部应击。8月26日黎明,全旅在蔡炳炎的指挥下扑向敌阵,进行了惨烈的战斗。蔡炳炎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他下令“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各其凌遵。”
激战中,蔡炳炎胸部中弹,喋血沙场,年仅35岁。此时蔡浙生只有1周岁。
“最初我跟随养母在金寨县读小学,因为是国军烈士子女,所以上学不交学费。那时候才慢慢知道父亲是抗日英雄,但也仅限于此”。
直到改革后,蔡浙生远在美国的生母、在台湾的哥哥相继和他取得联系,以及其他关注蔡炳炎的人开始向他提供相关的资料和文章,他才对父亲逐渐有了认识。
1957年8月26日,为纪念蔡炳炎将军殉难20周年,蔡炳炎生前的好友,在台北举行“蔡炳炎将军殉国20周年追悼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台湾的哥哥给我寄来了追悼会上的照片。看到照片后,我就有一个想法,希望父亲能被政府追认为烈士。”
自此,蔡浙生开始寻找搜集关于父亲的资料,并且向统战部门打报告。
“但当时刚刚经历过特殊时期,把一个国民党将军追认为烈士,谈何容易?”。
就在此时,峰回路转。
这份报告被人转交到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的黄维(国军中将,参加过淞沪会战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67师师长,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手中,黄维对此事十分重视,亲自奔波,最终取得进展。
198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蔡炳炎为抗日革命烈士。1986年夏天,蔡炳炎的灵柩迁葬至合肥市蜀山烈士陵园。
“这也是蜀山烈士陵园中最后一例土葬迁葬的。在陵园中,父亲也是级别最高的将领。”
因父亲身份66岁才入党
虽然蔡炳炎战死在抗日战场上,但是其国民党军将领的身份还是对蔡浙生的人生产生了影响。
1949年解放后,当时在安庆的蔡浙生正在上初中。此时安庆地委成立文工队,14岁的蔡浙生经亲戚的介绍考进了文工团,参加了工作。随后他先后在休宁县文化馆和人民银行工作。
1957年合肥银行学校成立,在全国范围内招生。20岁的蔡浙生很想报名,“但是因为家庭的原因,银行的一些领导并不希望我报名”。
当时蔡浙生逐渐感受到父亲的身份带来的困扰,每当银行组织学习发言,蔡浙生都要提前把讲稿写好,发言时逐字逐句念出来,“我渐渐就变得很谨小慎微”。
但蔡浙生还是幸运的,当时从安徽省人民银行到怀宁调研工作的领导很赏识他,最终蔡浙生成功报名。
“八个人报名考试,录取三个人,我是其中之一”。就这样,蔡浙生又回到合肥求学。
在银行学校学习一年后,蔡浙生赶上了1958年的“大炼钢铁”。
彼时,安徽省财贸系统办了一家钢铁厂,需要各个系统的人才。还在读书进修的蔡浙生被选调到财贸钢铁厂,而后财贸钢厂后合并到合肥钢铁厂。蔡浙生在这里一干就是29年。
在合肥钢铁厂,蔡浙生在销售组组长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16年。很多与他同时代进厂的人,都陆续当上科长、处长。
“组长是口头任命的,不需要审查的”,蔡浙生表示,这其中多少也有父亲身份和家庭海外关系的原因。
这29年间,蔡浙生还曾口头上表达过入党的想法,不过都被周围的人否决了。
“人家都说,老蔡,你不要想入党的事。根据你的出身情况、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你根本不可能入党,不要有这个想法。”
直到调到合肥市政协工作之后,蔡浙生再次萌发入党的想法,而此时蔡炳炎已经被追认为抗日烈士多年。
经过学习和考核,2002年,66岁的蔡浙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如今已经四世同堂的蔡浙生,平日在家中并不会过多提起父亲的光环。“子女们通过媒体报道,也都能了解。我们都是普通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最重要。”
(新闻极客 梁超 合肥报道)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