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越临近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日子,南京人吴先斌越忙。
2006年,他用自己的装饰材料工厂赚来的钱,在南京城南郊区创办了这家以反映抗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两个主题的博物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最近这几天,他几乎每天都呆在博物馆,接待全国各地到访的参观团,还有媒体采访。
从吴先斌的电话里,能听出博物馆中人来人往。他说话语速快,最近又因接待量大,说起话过多,喉咙都嘶哑起来。
他说,今年博物馆的接待人数,较往常增长了三倍。但他仍担心哪一天没钱运转,博物馆开不下去。截至目前,他已累计投入3000万维持该博物馆的经营。
前段时间,他精选28幅南京大屠杀照片前往日本参加“为了和平揭露战争”展览。但展览效果“遇冷”,参观人数只有404人,没有他想象那么多。让他有点心灰,可转念一想便明白了,“遇冷”的背后是日本国民对这段历史的态度,而这恰恰是他成立的这家民间博物馆存在的价值。他说,有机会还会再去日本。
12月12日,首个国家公祭日的前一天,吴先斌向新浪网讲述了他创办博物馆的故事,以及他对那段历史的理解。
现在每天有多少人来参观博物馆,收钱吗?
不收取门票。对这个感兴趣就可以来参加。今年的观众比往年多了三倍左右。每天100多人到200人,引起的关注度也很高。
博物馆关注度高,与首个国家公祭日有关吗?
如果说没有关系是不可能的,一些重大的历史节点上,都会吸引媒体的关注,媒体关注会带动民众的关注。
介绍一下你这家博物馆吧。
创办于2006年,到今年有八年时间,收藏文物3700件,抗战图书4万余册,采访了老兵500多人。
你为什么想到建这样一所博物馆?
我们社会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如果到了,都应该是以民众为先,相信将来民办的博物馆、民办的文化机构会越来越多。当时为什么做,第一因为个人的经济情况允许;第二是因为历史不只需要国家来记得,也需要民众来记得,这才做了这个博物馆。
博物馆分两个层次,第一是仅仅用于收藏、展示、陈列,第二是我最想做的,与社会共赏,大家都来参观,获取信息、研究,对历史研究有积极意义是我最好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它屈辱的历史是不能够被忘记的,国家不能忘记、民众不能忘记、个人也不能忘记。
这跟你是南京人也有关系吧?
是的,任何文化的产生,有它时代的背景和他从小的培养,上海也有很多博物馆,但他可能更多关注海派文化,这是他的土壤。而南京的土壤,就是关注他的文化,民国文化和大屠杀历史。而我选择做的是后者。民间的博物馆,更要关注地域文化。你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你不可能做一个全国性的、世界性的博物馆,而且你也站不了那个高度。所以你要把地域文化作出特点,那这个博物馆就会有生命力。
你如何看待那段历史?
要跟当下结合。我们一个眼睛看历史,一个眼睛看现实。历史是过去,现实代表未来。我们既要看历史,也要看未来。如果把两个眼睛都闭上,忘记历史,没有未来。所以,要与当下社会联系,既要捍卫,也要跟日本的社会进行广泛的沟通和了解。历史是一个动员社会的核力。在日本,对大屠杀史有反对的,也有赞同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人是茫然的,我们要多去日本做一些史料的展示,来争取他中间的一部分。
目前博物馆的文物从何而来?展出的文物主要是哪一部分?
民间博物馆所有的文物来自于民间,来自于社会各个角落的一些文物、档案。都是购买来的。其中大概不超过10件的文物是捐赠的,但文物价值并不高,个人情感可能比较高,我们就收下来了。
像你这样的民间博物馆,在南京还有多少?
当初民营性质的就我一家,现在全国的也不多。
你希望这些看过你展览的公众,有什么样的收获?
博物馆是历史的第二课堂。你在课堂上了解不到的必须到博物馆了解。跟课堂不一样,博物馆更多的是向全国人民展示,让人从中获得思考,不仅是教育场所,还是个思考的场所。当你对一个问题有疑问,在课堂上得不到满足,来到博物馆寻找答案,不然上网搜搜就可以。
博物馆也接待过国外的游客,包括日本来的,他们看后的反应是怎样的。
日本方面的想法我也不了解,大多是祈祷和平、反对战争这些内容。
你的博物馆与官方的纪念馆,有何不同?
我不知道,我不做比较。作为当事人,不做比较。你们来看的人,才可以做出比较,我怎么来比较呢?我也不知道怎么对接或补充(官方的历史),也谈不上这么大的道理。这只是一个个人的兴趣爱好,用民间的视角展示出来。
对你自己来说,民间运营的博物馆特色在什么地方?
民间性。我的文物来自于民间,尤其是人们在抗战时的各种有生活气息的实物、文字记载、数据记载。至于国家档案怎么样我不知道,你可以看看,再来做评判它们中间有什么差距,我不能做评判的。
为什么坚持这么长时间?
历史是需要维护的,维护也不能仅仅去喊喊口号,还要人为它去努力。第一个是像我们民间人士努力,能够在国际社会对人更好的接纳。因为国际上普遍认为民间的东西会更加真实一些,我这个作用在我们国家还没有突显出来,在日本民众会凸显出来。如果(屠杀)不存在,这个人不会花那么多时间精力来做这个事情。
你的动力是什么?
这段历史需要这个城市有人来维护,我刚刚好有这个能力和条件来做这个事情。有的人可能是有这个心但没有这个能力,有的人可能是有这个能力,但没有这个心。这个事情刚刚好发生到我身上,有这个能力来做这个事情。我不知道有多大动力,但我知道这件事情一定要做下去。
这么多年,如何维持运转?有困难吗?
没有困难,唯一的困难就是赚钱,能赚到钱就没有困难。足够多谈不上,至少是家有余粮,能够让我一直开下去。
家里人支持吗?
我这个人大男子主义,家里可能有反对意见,也不敢说。他们的沉默就是支持。
国家将12月13日设为公祭日后,博物馆得到政府扶持了吗?
今年市政府给了五万,区政府给了五万,一共是十万块钱。这是第一次,但博物馆并没有用,我准备成立个抗战基金,奖励这些民间的从事抗战研究调查的人。
博物馆的接待工作,有什么的故事触动过你吗?
生活天天过,哪有那么多戏剧的故事。能够坚持七八年做这个博物馆就是最大的故事。我也不是存在在戏里,不是个事情。
做了8年的博物馆,它改变你了什么?
我对它没有任何的变化,唯一的变化就是博物馆引人关注,我自己没有变化。
创立博物馆后,对这段南京大屠杀历史,有没有让你有更深的认识?
抗日战争的“波澜壮阔”,四个字你怎么理解?只有通过博物馆的收藏,你来博物馆来看看,每一件细小的文物,以及抗日战争的人和事,才能够理解到四个字的意思。
8年收藏里,哪一件文物最让你这段历史有更新的认识?
没有,基本没有。我对每一件文物的历史,对我来说,对历史细节和了解都有新的认识。但大的历史观从没有改变过。
你最近收藏的一件文物是什么?你能说说他背后的历史吗。
是中国远征军第200师的一个铝制茶缸,它承载中国远征军那段光荣的历史。
你对首个国家公祭日怎么看?
这是国家对这段历史的维护、捍卫,它不仅仅是国家的公祭,也是这么多年来中国政府代表和顺应了中国的民意作出的决定。第一,它表明了我们捍卫历史的决心;第二,是对日本当下右翼诋毁我们这段历史的反击。更重要的是,通过法律的形式,让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7年前,你做客某网站曾说过,做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国落后于日本?为何这么讲。现在的状况有改进吗?
那是10年前。今天已经是大为改观了。通过10年来的努力,我们中国今天掌握的大屠杀史料,应该属国际最前列。10年来,国家的支持,学者的努力,民众的参与,使这段历史的资料研究们,处于第一位了。但是还不够。我们要把南京大屠杀历史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这块我们还要努力。
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怎么理解?
这个世界史,不是课本里的世界史,而是进入到人们的生活记忆中,它不再是南京记忆,更应成为一个世界人民的记忆。
你们为之会做些什么呢?
这是对我们的挑战,尤其是公祭日对博物馆的一个“挑战”。这个“挑战”,不是政治上的挑战,而是它把我们送入到一个新的高度,更需要我们民间的努力,为社会研究创作一些更好的研究空间,把这些历史记忆完全固化下来。
如何回应刚才你说的公祭日带来的这个“挑战”?
我尽力去做吧,毕竟我们是民间的力量。能做多少,算多少。我也不能说那么雄伟的大话,说实话,还不知道今年博物馆能开,明天还能开呢。如果找不到钱的话,明天就关门了。说实话,我只是想,今天能活下去。
这个活下去,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活下去就是明天还能开呀,不然明天就要关门了。活下去,是最大的理由。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