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友:巴金老人,一路走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2:58 新浪文化 | ||
新浪网友:韩笑 前不久,我从一本新闻类的周刊上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据有关部门统计,国人的各类群体的平均年龄大不相同,作家当然也赫然在内,一行红色小楷“触目惊心”: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5岁左右,这叫做“49岁现象”。不用说,被许多人所熟知的王小波、施光南均属此列。
“让自己健康是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多年来从事此项目研究的李教授指出,“知识分子以极其认真、顽强的精神工作,也应该以这种精神去追求健康,因为只有他们健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的话语显然有些专业的味道,但话偏理相同,相比教授的警钟长鸣,对于巴金先生的逝世,杨一鸣说的话更叫我心里一抖:“中国本来就所剩无几的优秀作家,今天又少了一位。” 巴金先生作为知识分子里难得的高龄老人,于10月17日19时在上海去世,享年101岁。这样的年龄,实在叫喜欢他的读者和大众感到欣慰——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但凡读过巴金在晚年创作的作品《随想录》的人们,都说巴金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何况他的晚年还那么漫长:人人都活得轻松自如,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写吧,写吧。”好象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我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世。” 这本被称为“当代忏悔录”的思想随笔《随想录》,是一部五卷本的忏悔回忆录,是对自身以及周遭问题的深刻剖析与大胆揭示。尽管与年轻时代的信仰已有所不同,但激情、坦率、真诚、善良、自律、真理的寻觅与维扬,仍然是巴金先生写作的宗旨。它的发表,在八十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引发了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热潮,“说真话”,也成了当时全社会率行与唤吁的人格品质。 遗憾的是,“实话实说”的人,只有巴金这么唯一的一个。这种遗憾,如今似乎已经没有办法弥补了。我们知道了由巴金那一代人构成的那一面历史,而历史的另一面,却被隐没在黑暗中,我们永远看不到一个完整的面目,更没有勇气目睹一个颤抖着双手的老人,在孤独地将晚年的岁月“浪费”在这么一件同样孤独的事情上面。 就象张立宪先生所说:我们似乎习惯了这样的现实:选择人群中的好人,将真善美尽力渲染,而假恶丑的一方,以及为虎作伥的人,却总是有理由缺席,逃脱审判,逃脱曝光。坏人没勇气面对历史,展示自己,好人也就纵容了他们的“没勇气”。 我想说得是,假如每个好人,或者坏人,抑或是好坏难分的普通人,都没有这种勇气,那么“诚实”这个词语也就完蛋了,寿终正寝了——苍天救赎,是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的巴金先生,用自己漫长的痛苦换取的行动,挽救了这两个濒临崩溃的中国汉字。 单从这一点,就有一个坚硬的理由,让我们对着诚实的巴金老人恭敬地鞠上一躬,说一声:一路走好。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