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流:好友回忆张纯如 分析三种可能死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7 10:11 信息时报 | ||||||
张纯如在接受专访时,姿容端丽,刚毅中又带柔和,给叶鸿留下深刻印象 张纯如5岁生日时许愿:祝愿全世界的小朋友和她一样吃到最美味的蛋糕 年幼的张纯如与母亲的合影 2003年,张纯如在美国洛杉矶接受叶鸿采访,这次访问使两人结为好友。 “张纯如很阳光,对生活充满热望” 本报副社长叶鸿回忆好友《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生前逸事并对她的死因提出个人看法。 11月9日,张纯如女士结束了自己36岁的生命。在人们想象里,这个写下《南京大屠杀》的女子,应是战士一般坚强的;在亲朋挚友的记忆中,她是充满热情、沉稳而美丽的。他们不能相信张纯如是以这样的方式离去的,就像他们不能相信她已永远离去。作家叶鸿(笔名小叶秀子,现任信息时报副社长)作为她生前好友,回忆起一年前在美国洛杉矶硅谷大道旁对张纯如的一段专访,为读者勾勒出张纯如生命中未为大众知悉的美好片段,无限唏嘘化为一句结语:“她来这个世上,就是来表达一种真实的声音。” 死因之谜 生前好友叶鸿不相信张纯如会自杀—— “她是个很阳光的人,死前3天我们还通过邮件” 他杀?图书出版后被人恐吓 频繁换电话住址保密 自杀?死前调查二战虐俘史 揭露真相患上抑郁症 过劳?工作太认真几近偏执 生活疲惫将自己逼疯 张纯如逝世,令她的朋友家人以及读者都措手不及,人们无法想象这个公认“充满热情、沉稳、安静”的美丽女子会突然走上绝路。其中到底有没有更多的原因?她的生活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情呢? 纵然,美国警方尚不能找到更多自杀之外的证据,她的家人暂时也接受了她的死亡原因,但叶鸿女士告诉记者,美国华人以及更多关心张纯如的人们,更愿意相信,她并不是自愿离去,毕竟她曾经那么热情,那么真挚地爱过眼前的世界。 为何离去于是成为一个谜题。她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她究竟经历了怎样与他人不同的人生? 死因一:是否为他杀? “我第一时间听到她自杀的时候不太相信。因为,去年我在美国采访杰出华人,全部都去他们家中采访,惟独她不让我去。她向我解释,写南京大屠杀让日本人很注意她,她希望尽可能不要向外人透露自己的住址。后来我们约在美国德勤会计事务所总行的会议室。所以一听到这个消息,我老是把死因和日本人联系到一起。当然,目前的确没有发现什么迹象表明他杀,但确实是她的写作题材导致了她的自杀。” 叶鸿在谈到张纯如的自杀时,仍然感到不能理解,不明白这位美丽聪慧的女子为什么会自杀。和叶鸿女士类似,人们普遍产生了对日本右翼人士的怀疑,美国当地很多华人也认为热情的张纯如不会自杀。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女市长陈李婉若女士打来越洋电话告诉叶鸿,他们是如此悲痛,以至于宁愿相信她不是自杀。 的确,在《南京大屠杀》出版之后,张纯如不断收到怀疑是日本右翼人士的恐吓信和电话。这些恐吓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打电话,只用电子邮件联络,甚至不敢在家里接受采访。但在没有更多证据表明他杀的情况下,人们也许只能接受她死于抑郁的说法。   [1]  [2]  [3]  [下一页]
(编辑:琪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