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西大门”
1956年,耿飚接到通知,调任驻巴基斯坦大使。他回国参加党的“八大”时,毛主席曾在中南海跟他谈话。毛主席说:巴基斯坦地理位置很重要。一方面,它连接西亚和东南亚
,因此帝国主义把它作为对我国实行军事包围的重要环节,而中巴友好则有助于打破这个包围圈;另一方面,巴基斯坦是我国从西面通向世界的大门,打开这扇门,无疑有助于挫败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经济封锁。现在。我们对外单靠南大门还不行,还应该打开西大门。
毛主席关于要有两个大门的思想是非常高瞻远瞩的,今天我们想一想,他考虑得太长远了。当时主席问耿飚:“你看能不能把这扇西门推开呢?”耿飚就说:“我们一定努力,相信能够推开这扇西门。”
当时我们援助巴基斯坦灾区的粮食,不像美国一样,他们在粮袋上面都写上:“美国援助”。我们就写“中国”,巴基斯坦官员看见后,表示感谢。他们说:“中国不利用援助来抓宣传资本,是对巴基斯坦真诚支持。”
我们星期日经常到海边去游泳,有一次就把从国内带来的大木箱集中起来,准备在海滩上修几间淡水浴室。没想到,巴海军司令部给我们运来了水泥,帮助我们建了很像样的浴室,我们就方便多了。
1956年底,周总理和贺龙副总理出访五个邻国,其中包括巴基斯坦。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代表团抵达东巴基斯坦的达卡(现在的孟加拉国)时,飞机推迟了时间,下午六点半才到机场。飞机降落时,天已经晚了。可是我们发现机场上黑压压的一片,全是欢迎中国代表团的人。达卡的官员说,欢迎的人数多达10万,是从不同的地方自发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在这里站住了,变被动为主动了。
做缅甸华侨的工作
1960年,耿飚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我就在外交部人事司工作。
1963年,毛主席指示派一名副外长接任驻缅甸大使,就又提到了耿飚。
耿飚是自己先走的,我留下做一点准备。因为这么多年的外事活动,让我深深体会到语言交流的重要性。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英语要提高,当时我在外语学院进修,我想读完课程。
后来,贺龙副总理带着体育代表团要到缅甸去。我虽然在国内学习,心里老是惦记着耿飚一个人在缅甸,就像过去打仗的时候那样,我就跟着去了,去看一看。到大使馆,一看耿飚的住处,他因工作忙,衣服全堆在那里。我不忍心,于是又留下了。
中缅经济合作很多,我们援助缅甸建设工厂,其中就有纺织厂,而且规模相当大,因为帮助他们搞建设,可以使他们振兴民族工业。这些都是从长远考虑的,那就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有自己的工业基础,否则这个世界上还是强权国家说了算。
缅甸的华侨工作非常重要。当时我国的文艺团体和体育代表团到缅甸的很多。有一次,我国的一个足球队和缅甸足球队在仰光举行比赛。许多华侨、华裔来看球,他们组成啦啦队为中国队加油,但是中国队输了。有几位华侨立即来使馆提意见,有的就讲,按照双方球队的实力来看,中国队要高于缅甸队,这是中国队有意输的球。
耿飚就给他们讲:胜败乃兵家常事,中国队员路途劳累,首场失利,是情理之中的事。一位老华侨悄悄地告诉耿飚,有些华侨同缅甸朋友打赌,中国队赢了,缅甸朋友就输钱;这下缅甸队赢了,华侨不但输了钱,觉得脸上也无光了。
我们就劝他们:“这次球赛虽然输了,但我们赢得了友谊,虽然你们打赌输了,但也赢得了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就问:“我们赢得了什么?”耿飚反问:“你们在缅甸安家立业,最希望的是什么?”他们都说是“两国长期友好”。耿飚说:“是啊,中缅两国友好,是你们最大的利益。打赌输赢算什么?在友好的环境下,才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他们听后,不住地点头,有个老华侨就说:“听君一番话,老朽茅塞顿开!”
出使阿尔巴尼亚
1969年,中央又任命耿飚为驻阿尔巴尼亚大使。总理指示耿飚:“阿尔巴尼亚是当前我国外交的重点之一。你又是党的‘九大’后派出的第一位大使。希望你尽快赴任。”
到了阿尔巴尼亚,我们积极开展友好工作。那是个非常特殊的时代,与阿尔巴尼亚还有个兄弟党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特别是我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的问题。看到我们援助阿国的物资,那么好的钢材水泥,他们不用来搞建设,就知道到处修建纪念碑;援助的化肥,也被乱七八糟地堆在地里。我们看了心疼啊。因为我们国内物资还那么紧张,兄弟党就更不应该这么做了。
后来耿飚给乔冠华写了一封信,让他转报中央。毛主席看了以后说:“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后来中央调整了援阿的政策。
我们自己都是非常艰苦的。就在我们驻阿一年后,一天耿飚搭着椅子爬到高处修理窗帘,不慎摔下来,骨折了。使馆向国内作了紧急汇报。周总理指示,要耿飚立即乘国航飞上海,做手术。
耿飚手术后,原本是想回阿尔巴尼亚去的,但是周总理传达了中央的决定:任命耿飚为对外联络部部长。我也就这样从外交部调到对外联络部办公室工作。
1979年,我又调到中央军委秘书办公室工作,算是回到部队,直到1985年离休。战争的年代,我们没有时间好好学习,现在有时间了,我就练起字来。现在我每天在耿飚的书房里写写字,画点画。我喜欢安静地看看书,让家里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
本文节摘自《先锋——倾听新中国大使夫人的讲述》一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4月版。
编辑:独孤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