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梦露前夫、美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中国之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03/02 14:53   文汇报

  作者:唐斯复

  当中国人欢度春节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友人、剧作家阿瑟·米勒因心力衰竭在家中悄然去世,享年89岁。噩耗传来,仿佛欢庆佳节的乐声出现停顿,渐入话剧《推销员之死》结尾处“安魂曲”的旋律……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立身之作,完成于1949年2月。这部描写美国小人物命运的悲剧,问世后40年间在美国陆续演出743场。中国观众也有幸观看过这部戏——1983年3月21日清晨,阿瑟·米勒跨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厅,投入这部戏的排练。行前,美中艺术交流中心负责人周文中先生问他:

  “请你物色一位导演去北京。”

  “你看我行不行?我可以去排戏。”这位几乎没有在导演席上落座过的剧作家毛遂自荐。

  “那么,带一班人马吧!”他坚决的口吻,令周先生不能拒绝。

  “不!”

  “舞台设计师总是要的吧?”

  “我一个人去,和中国人合作。我去进行一次冒险,但,我是愉快的。”阿瑟·米勒由他的妻子莫拉什陪同,飞往北京。这是他们继1978年后的第二次中国之行,那年他们的访问成果是合著《中国的邂逅》一书。

  合作出现良好开端:他进排练厅的第一项工作是与舞台美术设计师见面,他审视舞台设计模型时习惯地右手托着下巴,没提原则性的修改意见,便“OK!”

  阿瑟·米勒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合作排演《推销员之死》,是1982年在美国的一家四川饭店里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英若诚拍板确定的。当时他说:“我只认识你,请你扮演威利·洛曼(剧中主人公),其他演员我不了解,人选由剧院决定。”到北京后,他惊喜北京人艺竟选择了如此适合剧中人的一台演员!再一个惊喜是英若诚翻译的中文剧本他能听得懂!那译文的语言结构、节奏几乎与原文保持一致,演员们读的词,他在英文剧本上一指便是。第三天,演员可以离开剧本走地位了,“感谢上帝,北京人艺有成效的准备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一般情况下,要几个星期才能达到这个阶段。反复对台词是很烦人的事。”当时,我在现场采访,阿瑟·米勒轻松地说:“我自告奋勇地来当导演,这在我是第一次,而且是与语言不通的中国人合作,确实很冒险,来北京前心情是紧张的。现在,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了。”他的愉快,带给排练厅轻松的气氛。一天,阿瑟·米勒感冒了,时不时地擤鼻涕;不知为什么英若诚也一个劲地打喷嚏;扮演他妻子的老演员朱琳在一旁抱怨:“你打喷嚏离我远点儿!”阿瑟·米勒不动声色地说:“原谅他,他在为我的感冒做翻译。”全场人员大笑不止。

  戏,演起来了。“啊!感谢上帝,原来你们不是面对着观众演戏呀!”他看过中国的相声、京剧,演员都面对着观众表演,他以为中国话剧演员也是面对观众演戏的;而且,演美国人一定是化装成蓝眼睛、黄头发、高鼻子,拿腔作势,他认为,“那样,只能妨碍演员入戏,将一派虚假。”北京人艺演员注重传达剧中人的精神、观念和生活状态,令他如孩子般地高兴。在排演中,他关注演员是否掌握了人物的内心真实、节奏、思想实质、对待世界和人生的态度……他对英若诚说:“威利·洛曼也可能是中国人。”他尊重英若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所找寻到的剧中人物核心:犹如水里按不下去的瓢,对自己的梦想至死不悔,是一个乐观的自杀者,他走向死神的时刻,使全剧的精神境界升华了。阿瑟·米勒保护演员创作的火花,引导演员更深入地认识剧中人,创作向人物的复杂化、多面化开掘,体会和体现剧中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国演员和美国导演的默契配合,使全剧的演出在剧本规定的现实、梦想、幻觉三个境界之间,准确地快速变化、腾越,演员体会了在每一个瞬间的真实,带给观众这真实的感染。

  春意盎然的5月7日,北京首都剧场的大幕徐徐开启——舞台上是纽约高楼大厦黑黝黝阴影笼罩下的一座两层楼房屋,推销员威利·洛曼一家人生活在这里,频频破灭的梦想使他们深陷无奈——也是在这里,威利·洛曼怀着梦想冲到街上的车轮底下,为他的家人付出最后的关爱。在墓地,“安魂曲”响起来了,妻子、儿子、朋友站在他的墓前,天渐渐暗下来,威利夫人悲叹着:“亲爱的,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我总觉得你又去跑码头了,在等你回来。威利,我今天付清了房子的最后一笔贷款,可是家里没有人了。都付清了,咱们自由了……”大幕徐徐合拢,观众席陷入沉寂,稍顷,爆发出春雷般的掌声。聚光灯投向观众席中的阿瑟·米勒,他被拥上舞台,站在中国演员和鲜花中间,在演出成功的凯旋曲中,笑了。与北京人艺同时——德国的5个剧院、巴黎、伦敦都在上演《推销员之死》。庆祝酒会上,阿瑟·米勒紧握双拳,向合作者们用新学的中文大声说:“我干得对!”“发财啦!”第二天清晨,他与夫人匆匆登机离去,大家事后才得知,就在首演的时刻,他接到美国紧急长途电话:家里的书房着火了!候机时,从他凝神的脸上,能读到内心的焦虑。

  1988年冬季,这部戏在上海长江剧场上演,因场次和座位有限,很多大学生围在剧场门口“听戏”,散场时,他们要求进入剧场观看布景和演员,站满席间通道,与观众一起祝贺演出成功。

  阿瑟·米勒的剧作颇丰,还有中短篇小说作品,他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极右翼麦卡锡主义势力很猖獗,时有以莫须有的罪名迫害进步人士的惨剧发生。他对此深恶痛绝,于1953年完成借古喻今的剧作《炼狱》,我们翻译为《萨勒姆的女巫》。剧情讲述1692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有几个女孩夜晚在树林里跳舞,这个生活琐事经过演绎而使数以百计的人被指控为女巫,镇上出现疯狂的、大规模的揭发和诬陷行为,最后十几个人因拒绝认罪而被处以绞刑。阿瑟·米勒坦言:“《萨勒姆的女巫》如实地再现了人类历史上最离奇、也最可怕的篇章的本质。”这部话剧问世,引起右翼势力麦卡锡主义对剧作家的威胁和迫害,1956年阿瑟·米勒被判处藐视国会罪,一时,亲朋好友对他敬而远之。起初,阿瑟·米勒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推荐排演《萨勒姆的女巫》,说:“你们最好演这个戏,它对你们太合适了,剧中人干的事与‘四人帮’一个样!”终于,2002——2003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将这部戏搬上舞台,从北京演到上海。在北京首演时,我邀请文汇报北京办事处的同事一同前往观看,这是一部邪恶得逞的令人窒息的戏剧,观众与剧中人共同经历“当绞索高高地悬吊在你的头顶,要你在诚实和撒谎之间做生死攸关的选择,你将会如何”的拷问——闭幕后剧场里又出现一片沉寂,转瞬间,爆发出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我们被舞台上的气势冲击得贴在椅子上,慢慢才站得起身来。夜空下,我和同事们不想乘车,一路上滔滔不绝,美国的《萨勒姆的女巫》在中国人心中激起巨大反响……

  (编辑:燕于)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