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华人先民遗骨--见证一段被遗忘了近百年的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03/04 14:34   南方周末

朗花坟场一角,远处是即将被废弃的大楼和停车场 田涛/摄

  作者:田涛(发自美国)

  在波特兰人的记忆里,那里只有一片片丛生的杂草和残破的墓碑,每年万圣节,孩子们会在那嬉戏,他们在园内奔跑,常常踢坏打烂那些墓碑。

  有人说,150多年前那里是一片农场,一棵高大的枞树孤独地挺立着。当农场变成了墓园,枞树就成了墓园的标志。墓园的名称也由此而来———Long Fir's Cemetery。半世纪后,来了一批操着广东台山话的中国人,他们不知道long fir的意思是“孤独的枞树”,只是把它称作“朗—花”。

  也有人说,它记载了美国的历史,那些已经栽满的树木无一不是一串沉甸甸的记忆。

  但2005年初春的朗花却分明不是记忆中的模样,墓碑被修葺一新,虽然春寒料峭,但墓园里仍是绿草如茵,刚刚修剪过的草坪上没有一丝杂物,墓园肃穆地沉默着。

  它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波特兰中华会馆的丘育汕告诉记者,它在等待着见证一段历史,一段被遗忘了近百年的历史。

  捡骨

  从1891年到1928年,有1000多名华人劳工被埋葬在这里。

  华人与铁路是一起在波特兰出现的,他们也许是最早一批到美国的华工。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当时,大部分华工从事着修建铁路或者挖金矿这样繁重的体力活。他们承担最苦最累的活,但却依然挨骂挨打,甚至遭受无妄之灾。

  即便如此,华工却依然被称为“黄祸”。虽然华工从不主动找麻烦惹事,但每当发生劳资纠纷甚至罢工时,从不参与其中的华工总是被资方利用,顶替罢工工人。因为干扰了罢工,又抢了罢工劳工的饭碗,华工成了劳资纠纷中的替罪羔羊,不但被资方瞧不起,也遭到其他劳工的仇视。

  然而,波特兰却终于渐渐地繁荣起来。到了20世纪初期,波特兰集中了大约1万左右的华人,拥有全美国第二大唐人街,仅次于旧金山。

  1855年,波特兰开辟出一片墓区用来安葬拓荒者的先驱。华工虽有一席之地,但却被要求与他国人隔离安葬。于是,朗花墓园西南角的一片坡地被单独划出。墓区对所有的安葬者都有详细的登记,惟独没有华工的姓名,有的只是为统计人数需要而被加以标注的、一连串的“Chinaman”。

  “故乡”也许是中国人永远的情结。1928年,在朗花坟场被地方政府接管之前,由慈善组织帮忙,当地华人按照传统习俗,将早期安葬的华人遗骨取出,运回家乡。但也有一些刚故去的人,因为路途遥远,不得已被遗落在了原处。

  然而遗落的亡灵只安息了19年。1947年,麦鲁玛县政府想更好地利用曾经安置华工的墓区地带,再一次催促中华会馆组织当地华人“捡骨”。于是,到1948年,又有265具华工遗骨被强行掘起,辗转香港送回老家。

  很快,埋葬过华工的坡地被填平了,一座新的大楼和停车场悄悄掩盖了昔日为波特兰的繁荣卑微劳作的华工。

  争执

  50年转瞬即逝,当年的大楼终于不敷使用。然而,2003年当波特兰地方政府决定拆除这座大楼时,40万美元的拆除预算把他们吓了一跳。经济不景气尽人皆知,到哪里去筹集资金呢?他们很快就有了新点子:将此处作为商业用地拍卖,这样一来,拆除费就自然转嫁到购买人那里了。

  但这时候,岂止是一座大楼,其实整个朗花坟场都已经变得破旧不堪了。当地政府长期只设立了一名专职的墓园管理员,很难对墓园进行有效管理。虽然1999年以后,一个自发的组织kk朗花之友社一直帮助管理墓园,但墓园面貌的改善毕竟有限。

  朗花之友社的成员告诉记者,这个墓园对波特兰极其重要。朗花坟场是波特兰城内最早、最大的英雄纪念墓园;有四任州长和六任市长安葬在这里;墓园内除了葬有美国本土的移民先民外,还有日本、俄国、爱尔兰等国家的移民先民;当然也包括华人,尽管过去他们很少被提及。

  因此,朗花之友社的成员觉得:把墓区的一角kk那个已经被建成大楼和停车场的地方——当作商业用地开发已经是对历史、先民的大不敬了,他们坚决反对地方政府的提议。当地华人社团组织kk中华会馆这次也站出来反对。

  于是,地方政府只好召集相关利益方,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小小一片地区的开发,涉及到朗花之友社、中华会馆、社区组织、商会、州政府历史古迹委员会、民间组织的历史博物馆以及当地政府等众多团体。从2004年1月开始,每个月第一个周一下午的6点到7点半成为各方讨论朗花坟场卖地一事的固定时刻,这样的协商持续了一年。

  每次开会时,各个社团的代表都会带来各自珍藏的文件资料。大家交换信息,比较不同版本的记载;像拼图游戏一般一点点核对照片、地图,反复查找,他们逐渐找到墓园里最早栽种的树木、最早的入口位置等等,慢慢还原出朗花坟场的历史原貌。

  疑点

  问题就这样被发现了———对于1948年第二次捡骨,当地政府在1952年出具的报告书中显示,当时有记录在册的59名孩童的遗骨未经挖掘。那么,孩子的遗骨会在哪里呢?最大的可能性是仍然留在原处。于是,协调会强烈建议政府必须先查证此事。

  2004年6月,当地政府聘请地质勘探部门对朗花坟场大楼及停车场进行了声纳雷达探测,结果“发现了九处异乎寻常模糊不清的东西。除了一些大块的像石头的东西外,还有一些排列着的与棺木形状相像的东西”。这一发现将对朗花坟场能否商用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地下是否还埋有华人遗骸”的疑问上。因为一旦证实有,卖地将更意味着对故人、对华人的不敬。

  9月,协调小组向地方政府递交了建议书,认定朗花坟场只能永久作为坟场使用,不得变动,反对出卖墓园用地。至于大楼的拆迁费用,则建议通过民间募捐来解决。然而,这一建议却被政府以耗时太久为由而拒绝。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惟一的办法只有诉诸听证会。

  随后开始的美国大选却让听证会被迫延期到11月23日。不过,这也给了协商小组寻求公众支持的良机。

  丘育汕是中华会馆参加协调会的代表。这位祖籍广东省梅州,在台湾长大的华裔女性,最初只是隐约听说过一点朗花坟场的渊源,然而中华会馆中两本无人问津的中文名册,却终于让她成为揭开这段尘封历史的关键人物。这两本中文名册记载了从1891年-1928年埋葬在朗花坟场的华人,以及两次拣骨后返回故乡的亡灵,在与媒体记者一页页、一遍遍的点算之后,丘育汕相信朗花坟场的大楼或停车场下很可能还残留有华人的遗骸。

  2004年11月17日,听证会召开前第六天,当地最有影响的报纸《俄勒冈人》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对朗花坟场是否还埋有华人遗骸的详细报道,质疑卖地行为的合理性。这则报道像一个重磅炸弹,炸得政府猝不及防。报道当天下午,分管此事的官员就给全体协调小组成员表示诚恳道歉,表示支持协商小组先前的提案。而在随后的听证会上,卖地行为被众口一词讨伐成“丢人现眼的出卖祖坟行为”。12月6日,当地政府决定:邀请专业考古公司挖掘可疑地点。

  丘育汕说,美国人从不允许将纪念故人的园地用作它途,更遑论华工亡灵曾经遭受过歧视和侮辱。华工也是美国国土的拓荒者,其作用不可磨灭。如果说过去中国人人微言轻,不敢出声的话,那么在今天处处讲求民主、平等的文明氛围下,新一代华人移民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挖掘就是历史的转折。

  转折

  2005年的初春,朗花墓园被从沉静中唤醒。在开机之前,分管此事的官员Maria诚恳地表示:过去的历史曾给华人带来了伤害,是一个错误。今天我们的责任就是,用最高诚意的关心和敬意纠正所发生的错误。

  所有九个可疑点上都被圈上了红色、绿色的标记。由于1948年挖掘后使用了大块水泥来填充坡地,挖掘进展缓慢。第一天的挖掘仅找到一些残破的碑片、玻璃瓶口、瓷器碎片等。直到第二天中午,才有两块较大的墓碑残片露了出来,亡者的姓名和卒年清晰可见。

  那天中午,丘育汕和中华会馆主席都没有顾上吃饭,Maria也是。他们共同在现场密切关注着挖掘进展。

  挖掘缓慢地进行着。在原计划的两天时间内,只有两处可疑点得以查证,结果并没有获得重大的发现。严格按程序办事的地方政府于是又召开协调会,决定再增加一天作业时间,日期被确定在当月的19日。

  1月19日或许注定会成为一个记载转折的时刻。关心朗花事件的人一大早就聚集在这里。10点钟,大楼前的空地上,四英尺深的土层里,历史显露出了它真实的一面:

  棕红色的已经化成粉状的线条清晰地勾勒出棺木的形状,长度和宽度的比例都不大。上面有一些白色的粉末。考古专家推测棕红色的粉末可能是腐朽的棺木木屑;白色的粉末是原来棺木两边的金属把手。轻轻拨开白色粉末,立即看到已经变成褐色的排成一列的两截骨头。考古专家怀疑它们是孩子的臂骨kk前臂和后臂两截。

  在场的中国人亲眼见证了历史。那些与自己同出一源的先民的遗骨,被深埋在地下,没有亲人来探视,没有纪念的墓碑,他们差一点就被历史遗忘……

  朗花之友社的主管在现场哭了,她说这是她从来没有想到的事实。地下埋着的人从来没有得到尊敬,现在是到了应该为他们想想的时候了。

  丘育汕向越来越多赶到现场的朋友们伸出一只手臂,先攥拳,然后弯起手臂做了一个有力的手势。也许她是要告诉别人发现的骨头的部位,但它更像一个力量的象征。

  挖掘停止了。考古专家轻轻地用一块蓝色的油布覆盖住遗骨,挖掘机高高举起手臂,将松软的湿土徐徐抖落进墓坑。在场的华人怀着复杂的情绪注视着这一切。

  有人在问:为什么不可以将已经发现和还能再发现的遗骨捡上来,重新安葬?或者,就在这个地方,从今往后永远停止挖掘,让故人不再受到惊扰。也有人在担心历史会不会再一次被掩埋?

  没有最后的结论。发现遗骨后,协调小组已经开过两次会了。大家讨论了到现场举办悼念活动、树立纪念碑、恢复和保留原先的华人墓区、派人守护墓园等一系列问题……当地政府已初步拟订计划,将筹集一笔专项资金,解决上述相关问题。

  发现并证实华人遗骨的存在,没能让丘育汕感到解脱。相反,她产生了一种更大的希望。她说,一般人们只习惯于本民族的文化,但即便不能学习别的民族的文化,也应该确立一种观念,就是对每一种文化都给予合适的对待和尊重。

  (责编:幽山)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Love Kiss 更多>>
[林俊杰] 江南(迪曲)
[苏 芮] 亲爱的小孩
[姜 木] 梧桐相思雨
[林志颖] 我是鱼(抒情)
[翻唱原音] 孙楠 - 拯救
铃声搜索:
 更多>>
祝你开心 老鼠爱大米 值得
猪之歌 两只蝴蝶 生如夏花
缘份的天空 我们的爱 Lydia
I Believe 缘份的天空 那一天
我们的爱 偶遇 遇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