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大能
去年,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回忆录《傲尽风霜两鬓丝——我的八十年》。书中讲到了六十年前父亲黄炎培赠送我座右铭并嘱咐我怎样做人做事的教诲。这个座右铭的全文如下: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
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我随身带着他的手书在留学英国期间竟绕了地球一周。在国外时,不少中外友人指着这一立轴,曾好奇地问我:“这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作何解释?我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作这样简短的说明:
“这整个座右铭是教育我怎样待人接物,其中‘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八个字是指中国旧时的铜钱,中间有方孔,也就是如果认为这是真理,是绝对正确的事,就应像钱中的方孔那样方正,应该坚持,然而对人的态度,就应和若春风,也就是要‘圆’。但是这里所谓的‘圆’却不是‘圆滑’。那在原则上必须要像‘秋霜’一样的严肃。在待人处事上,则应像‘春风’那样和气。”
我虽然遵照着这个教导生活着,多少年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对其中深奥的含意,却愈益感到以上解释的不是,愈益感到大有补充的必要,于是借文汇报“笔会”的一角拟一吐为快。
近来晚间常在电视中看到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它是把纪晓岚与和的矛盾深刻暴露。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却因有乾隆作第三者,又是一位皇帝,才仍能和平相处。世上大量的人和事间,常有很难调和的矛盾,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处理呢?
人际间的大量矛盾,有时虽不尖锐,也不是属于敌我矛盾,但常会发生在政策的执行,甚至国家大政方针的执行者之间。明显的例子是水利建设。黄河三门峡大坝水利工程曾长期存在着不同看法,并且也作了多次调查研究,但即使在人大、政协中都还不能统一。最后终于因解放初期“一边倒”地听从前苏联专家意见,做出了错误决策,造成至今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
父亲黄炎培1945年在延安与毛泽东会见时,曾有一段关于“国家兴、衰周期率”的对话。这段对话已被多人引用,有的人甚至引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对”喻为“窑洞对”。说明它的重要性。这段“对话”的结论是毛泽东说,用“民主”来解决。如果把这“对话”和以后的“十年浩劫”联系起来,说明当时黄炎培虽然言语中肯,甚至“一针见血”的深刻,但事情却并不简单。如果要做到每件事都考虑到人民的利益是十分不容易的。具体到我的三兄清华大学黄万里为了三门峡工程而孤独一人的争辩。至于他有没有做到父亲教导的“和若春风”,或是有没有完全做到,我并不清楚,但“肃若秋霜”他是做到了的。这更清楚说明,这类国家大事,更是十分复杂的。
这只是引用国家大事中的一曲。日常人际关系的矛盾,多似牛毛。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则相信矛盾解决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这八个字中一个“和”字,一个“肃”字是关键字眼。如果一旦自己确认为自己的意见是符合真理的,那么就该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甚至策略或手段来使他人能接受这个真理。所以这个“和”就不单解释为“和气”两字了。至于“肃”字当然是指严肃。但深一层看,却还包括了“坚持”,乃至“刚阿不屈”。三门峡问题,实际上不少科学家是懂得正确处理的,但一些人可能屈服于“一边倒”的形势,因而做不到像“秋霜”那样地严肃了。
总之,我父亲那座右铭“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16个字意义是十分深奥的,要能够全面做到,却不是容易的。而它联系到以往、现在和将来,却很切合时宜,而对于怎样做人和处世都是十分重要的。受益的应该是人民大众。
(编辑: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