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交锋:中国的“文艺复兴”将被釜底抽薪
在当今中国,建设与保护就重要性来比较是失衡的,资金往往流向建设,而文物与文化的保护分到的多是捉襟见肘的残羹剩饭,一大批早已被公认为价值很高的文物迟迟得不到修缮,最终或自然死亡或随着轰轰烈烈的危改一并倒塌。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建设带给人民的利益着实是丰富且最有现实意义的,你很难让住在大杂院的居民不向往现代化生活,反而去关注老宅的文物价值。但核心问题是:当前文物破坏的愈演愈烈已经触犯社会正义,而已非危改不足、力度太小、城市建设缓慢的问题了。现在那些大肆破坏文物的人,是在用一些危言耸听的言论来掩盖真正耸人听闻的反面事实。“建设性”的破坏对文物保护已带来严重的后果。>>全文
[评论]
痛心!我们在保护传统文化上只能无所作为吗
一个多世纪以来,国人一直沉溺于一种焦躁急切的心态中,急欲改变民族的生存状态。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思维方式有着严重的问题。在许多人看来,只要经济上富起来了,一切事都能解决。在他们心目中根本没有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安身立命是何等重要这样一种意识,根本没有对于对自己的民族历史和传统的神圣感和敬畏感。
在房地产开发的巨大商机面前,几座风雨飘摇的古建筑算得了什么!什么文化传统、文化传承的虚话,在“政绩”和商业利润面前都得让路。至于古建筑,如果实在有价值,或者毁掉它引起的非议和民愤太大,那么以后再重新修它一个,不就行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面在无所顾忌地拆毁真正有价值的古建筑的同时,一面又在耗巨资重修城墙,重修某些号称古迹的亭台楼阁。>>全文
[评论]
拆迁,使传统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流失
估衣街是天津根须最长的一条老街。1999年12月9日,冯骥才突然得知这条老街要拆了。他放下长篇小说《俗世奇人》的创作,蹭地又一次站起来。他邀请专业摄像师,将估衣街挨门挨户地进行摄像,留下估衣街鲜活的音像史料。访问估衣街的原住民,用录音机记录下他们的口头记忆。保留估衣街的口述史。搜集相关文物。必要的文物花钱买。尽可能挽留估衣街的实证性的文化细节。
冯骥才认为经济上处于弱势的民族和国家,在文化上往往会自我轻贱,会盲目抄袭强势经济国家的文化。“可是,一旦你丢掉了自己的文化,那这个民族就会面临很大的精神危机,这比物质贫困还要可怕。”
>>全文
[评论]
完善法规有章可循 文物古建环境呼唤法律保护
从历史文化名城中不断传来文物古迹的环境惨遭涂炭的新闻,定海老街区面目全非,襄樊古城墙夷为平地,福建三坊七巷遭到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周围历史建筑被拆光、安阳穿城修路严重破坏历史街区,诸多城市的老城区陷入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不断遭受肢解和蚕食……
保护古建筑周围的环境最要紧的是要有规划,划分好保护范围。古建筑保护范围如何划定,要根据某一古建筑的具体情况而定。制定一个好的规划,还要保证执行力度。为此,亟需加强这方面的法制建设,完善有关法规,必须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法律武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全文
[评论]
相关文章:
·建筑物也是历史
南京石库门拆留起争议
·中轴线上百年门楼被拆除
专家遗憾保护未果(图)
·拆保双方各有说法
南京胜利大戏院是“鸡肋”?
·南京市政府发话
利济巷“日军慰安所”迁而不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