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打烧饼”的能不能做教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3日15:45 解放日报 | |
作者:李启咏 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个卖烧饼的迷上了背英文单词,打一只烧饼背一个单词,居然把一本英文辞典倒背如流。有位校长听说这个奇人,就派人把他找来,当众一考,果然名不虚传。于是,这个卖烧饼的不久就被破格提升为大学教师。这位校长,就是“文革”后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匡亚明。 当年蔡元培启用陈独秀作北京大学教授,并且让他担任文科学长,遇到了阻力。守旧派的人反对说,陈独秀只会作几篇策论式的时文,连在北大教书尚且不够格,何以能主持文科?蔡元培针锋相对地说:“当代学者人格之美,莫如陈独秀,十多年前,陈独秀办《安徽俗话报》时的凌厉锐气和刻苦精神谁可以相比?今天陈独秀办的《新青年》,哪一种杂志可以媲美呢?”陈独秀成了一代思想大家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蔡元培功不可没。 这段佳话至少提供了两个启示:一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总有一天会被发现、被开发利用起来;二是伯乐功不可没,用人要不拘一格,不能斤斤计较学历和资历。 如果赶上现在这个年头,那位卖烧饼的先生和陈独秀先生可能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因为,如今大学招聘,动不动就要副教授的职称或者博士学位,至少也得有硕士学位。不这样,就是破坏原则,校长似乎也觉得没面子。成天卖烧饼的人,是拿不出那些小本本的。在这个“本科生如牛毛,硕士生满街跑”的时代,陈独秀尽管满腹经纶,思想和才气超人,也许只能做一个收入很不稳定的自由撰稿人。 正因为如此,我们尤其怀念那些不拘一格启用人才的教育家。高校改革和企业用人,适当要求学历固然不错,但是学历低或者没有学历似乎不应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学历低或者没有学历者中不乏优秀人才,而高学历者中亦有不少庸才,因此,学历并不是区分人才高下的唯一标志。 前不久北大毕业生卖肉的新闻很是轰动了一时,许多人为此鸣不平,以为是埋没了人才。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卖肉的岗位难道就是专为下岗职工准备的吗?名牌高校的毕业生,难道就理所当然地应该进机关、登上大学的讲坛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