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改变“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5日00:00 红网

  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有关高考改革问题的采访时,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印杰谈到,“唯分数论”的培养模式导致的后果是过分培养学生追求标准答案的能力。他以政治考试为例说,高考中的主观政治问答题均有标准答案,为了更靠近标准答案以得高分,考生们纷纷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全部答满试卷,哪怕毫无逻辑甚至前后矛盾(据4月12日新华社电)。

  过分培养追求标准答案的能力,只会造就追求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而这种思维惯
性之顽固,已经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警醒和更有效的解决方式。笔者曾听到一件“小事”。上学期,同事上小学的儿子在一次语文考试中遇到一个填空题:解放军在山顶上____敌人。答案应该很多,随口我能报出好几个:遭遇、阻击、发现......但他的语文老师说,其他都不对,标准答案只有一个:俯瞰。同事气得直接找校长理论。听了此事,笔者初感吃惊,接着不寒而栗:如果长期接受这样的教育,孩子们的思维会变得怎样?

  此事虽极端,但并非个例。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连最需要考生自由发挥的各类升学考试的作文(包括

高考作文),都实现了准“标准答案”化的生产——让考生背会一些范文,考试时套用,便能获取足够安全的分数。有人说,中国人习惯什么问题都有标准答案。而对标准答案孜孜以求的习惯,抹杀的是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和以不断提问作动力的创新越来越远。而我们习惯了成为和制造一批又一批的“答题机器”,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又从何谈起?

  基于此,当笔者看了媒体披露的

复旦、上海交大的部分面试问题,那些不再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对错的问题,让笔者欣喜并期待新的大学选拔方式走得更远。期待这样的面试能坚持其问题的开放性和非模式非标准化,引导中学教育走出“唯分数论”的老井,改变过分追求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真正对素质教育投入热情。期待它给高考的进一步改革带来有益的思想启发。中国地区发展失衡,高校自主招生不可能大面积铺开,高考制度毕竟会在更大范围长期存在,但正如南京大学副校长张大良说,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其实是教育思想的区别,并不是“搞面试就是素质教育、搞笔试就是应试教育”,“笔试照样能考出素质来,但考什么、怎么考很重要,不能过于强调标准答案”。

  当然支持了“面试”选拔,就不能回避公众的最大疑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何保证选拔的公平公正?公众的怀疑当然有怀疑的道理。多年以来艺术类院校的招生中出现过不少腐败的现象,其中的面试部分尤其为人所诟病。所以,我们宁愿相信机器相信ABCD也不相信人。但正如有论者所言“什么事情都无法完全杜绝腐败,只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所以,我期待新的大学选拔方式能坚持不懈地证明自己的清白与公正,并不断完善监督机制。这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决定它到底能走多远。可喜的是,两所高校为面试组织了数量比较庞大的专家组,随机抽签组成“考官”。这些措施将有效避免被“事前搞定”。但重要的是,这样的防火墙还要继续坚持下去,不走样,并不断得到加固。

稿源:红网 作者:王颖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