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歼15着舰记者手记:伴飞机轰鸣激动大吼

2013年01月02日16:45  中国新闻网 微博
新华社高级摄影记者查春明大校是当今活跃在新闻领域的顶尖级军事摄影家、航空摄影家之一。 新华社高级摄影记者查春明大校是当今活跃在新闻领域的顶尖级军事摄影家、航空摄影家之一。
“辽宁舰”机务人员在为歼15飞机进行起飞前准备。 查春明 摄 “辽宁舰”机务人员在为歼15飞机进行起飞前准备。 查春明 摄
歼15舰载机系泊在航空母舰上。 查春明 摄 歼15舰载机系泊在航空母舰上。 查春明 摄
歼15舰载机尾钩挂上阻拦索的瞬间。 查春明 摄 歼15舰载机尾钩挂上阻拦索的瞬间。 查春明 摄

  这是一个让中国人期盼百年的神圣时刻,是一个令全球华人无比振奋的时刻,是一个载入中国海军发展史的里程碑,也是一个让我见证历史的庄严时刻。

  2012年11月下旬,歼15舰载机首次在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成功起降,举世瞩目,霎时间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我作为新华社军事记者,有幸用手中的相机,亲历和见证了歼15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成功着舰和滑跃起飞的全过程,并通过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新闻照片,为自己的军事摄影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航空母舰“辽宁舰”的跑道只有200多米,仅为陆上跑道的1/15。飞行员在空中俯瞰“辽宁舰”犹如一枚邮票大小,体型庞大的歼15舰载机要在航空母舰的狭窄空间上起降犹如在刀尖上跳舞,在业内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

  精心准备 确保万无一失

  为了确保完成这次拍摄和发稿任务,离京前我曾仔细推敲每一个拍摄环节,进行了精心准备,以免出现意外,确保拍摄和发稿做到万无一失。

  我了解到,为了人员安全起见,航母上的拍摄区域要受到严格的规定限制,不能随便走动。这就需要我考虑到能去的拍摄位置有几个?这几个点能够拍出什么样的画面?在这几个点上拍摄需要什么焦距的镜头?相机的拍摄速度定在多少为宜?感光度定在多少为好?CF储存卡要用多大?储存格式设定多少合适?等等,对于这些个问题,我都一一进行了认真考虑,甚至就连带什么样的摄影箱适合在航母上使用,我都进行了反复选择,基本做到准备充分,心中有数,因为我深知:“细节决定成败”。

  为了便于拍摄舰载机在航母上着舰时那稍纵即逝的快速动作,我决定轻装上阵,只随身携带了两个机身:佳能EOS-1DX和1DⅥ,这两款新机身都具备高速连拍的功能。相机的快门速度设定在1/2000秒,在拍摄舰载机起降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两只机身上配装的镜头分别为16-35和28-300MM变焦镜,这两款镜头使用起来不论是拍摄甲板上的近景还是远景,只要站在居高临下的舰岛上,就足以拍摄到出现在航母甲板上的一切场景。

  这是一个让中国人期盼百年的神圣时刻,是一个令全球华人无比振奋的时刻,是一个载入中国海军发展史的里程碑,也是一个让我见证历史的庄严时刻。

  2012年11月下旬,歼15舰载机首次在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成功起降,举世瞩目,霎时间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我作为新华社军事记者,有幸用手中的相机,亲历和见证了歼15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成功着舰和滑跃起飞的全过程,并通过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新闻照片,为自己的军事摄影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航空母舰“辽宁舰”的跑道只有200多米,仅为陆上跑道的1/15。飞行员在空中俯瞰“辽宁舰”犹如一枚邮票大小,体型庞大的歼15舰载机要在航空母舰的狭窄空间上起降犹如在刀尖上跳舞,在业内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

  精心准备 确保万无一失

  为了确保完成这次拍摄和发稿任务,离京前我曾仔细推敲每一个拍摄环节,进行了精心准备,以免出现意外,确保拍摄和发稿做到万无一失。

  我了解到,为了人员安全起见,航母上的拍摄区域要受到严格的规定限制,不能随便走动。这就需要我考虑到能去的拍摄位置有几个?这几个点能够拍出什么样的画面?在这几个点上拍摄需要什么焦距的镜头?相机的拍摄速度定在多少为宜?感光度定在多少为好?CF储存卡要用多大?储存格式设定多少合适?等等,对于这些个问题,我都一一进行了认真考虑,甚至就连带什么样的摄影箱适合在航母上使用,我都进行了反复选择,基本做到准备充分,心中有数,因为我深知:“细节决定成败”。

  为了便于拍摄舰载机在航母上着舰时那稍纵即逝的快速动作,我决定轻装上阵,只随身携带了两个机身:佳能EOS-1DX和1DⅥ,这两款新机身都具备高速连拍的功能。相机的快门速度设定在1/2000秒,在拍摄舰载机起降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两只机身上配装的镜头分别为16-35和28-300MM变焦镜,这两款镜头使用起来不论是拍摄甲板上的近景还是远景,只要站在居高临下的舰岛上,就足以拍摄到出现在航母甲板上的一切场景。

  为了保证在航母上能够将送审过的新闻照片稿件在第一时间发回北京总社,我专门携带了“比干-700”型便携式海事卫星设备和便携式笔记本电脑,凭以往的出海的经验,如果在航行中的军舰上将这两种设备进行连接,再寻找到海事卫星信号后,就可以在大海上的任何海域将照片发回北京。我在往年随海军军舰出国访问时,曾多次使用这些设备在茫茫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将新闻照片传输到远隔万里的祖国北京。

  乘直升机登上“辽宁舰”

  当我们接到这次采访任务时,“辽宁舰”已经出海十多天了,鉴于时间紧迫,要想尽快登上“辽宁舰”,最佳的选择就是乘直升机登上这艘在渤海海域航行的航空母舰。

  于是,我们4家中央新闻单位军事记者一行10人,在总政宣传部外宣局领导的率领下,乘火车从北京直赴东北某地,再驱车来到渤海湾海军某军用机场,搭乘海军航空兵的直升机登上“辽宁舰”。

  可不要小看这10名军事记者,就是他们在几天后发出的关于“歼15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成功起降”的文字、图片和广播及电视新闻,足以让全世界震惊,引起国内外新闻媒体和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担任这次空中飞行任务的,是海军航空兵第一支舰载直升机部队的机组,蒙光明副团长担任机长。我和蒙光明是熟得不能再熟的老战友了,2010年我们曾一起随“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远赴亚丁湾和亚非五国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服务任务,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多次乘坐他驾驶的直升机在印度洋上进行航拍,每次我们都相互配合的非常默契,顺利完成任务。

  登机前我了解到,自从“辽宁舰”进行海试以来的两年间,蒙光明率领着他的机组成员为航母执行飞行保障任务,开辟了一条新的空中航线,无数次往返于航母和陆地之间,成为舰载直升机在航空母舰上首次着舰的第一人。

  下午2时许,我们驱车准时来到停机坪,此时直升机已经开始隆隆发动了。当我登上直升机时,坐在机长驾驶位置的蒙团长转过身来激动地和我紧紧握手,意思是:老朋友,又见面了!当我环顾机组人员时惊奇地发现,6名机组人员中竟有3名是我们一起出访亚非的战友,由于在轰鸣的机舱里说话声音无法听到,我们只好用握手和拥抱来表达此时此刻的激动心情。

  按照人员乘机规定,登机后我们刚把救生衣穿好,直升机就轰鸣着拔地而起,紧接着机头向下一点,朝着渤海的深处飞去。

  直升机在500米高度在海面上飞行不到一小时,就飞临“辽宁舰”上空,我透过舷窗从空中望去,威武的“辽宁舰”犹如庞然大物,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宽敞的飞行甲板呈长方形,甲板上标有不同颜色的实线和虚线清晰可见。

  直升机开始下降高度从航母的右后方进入,很快就对准了“辽宁舰”的尾部,200米、100米、50米、20米,随着机身轻微震动,直升机稳稳地将落在“辽宁舰”的飞行甲板的3号停机坪。

  直升机的舱门打开了,我踩着梯子踏上了航空母舰的坚实的甲板。一阵寒冷的海风袭来,让有点发晕的我精神了许多,我抬头望着高高舰岛上的猎猎飘舞的八一军旗,心中默默地说:“辽宁舰”,我来了!

  见证激动人心的时刻

  登上“辽宁舰”的第二天,我们就迎来了载入中国海军历史的重要的日子。歼15舰载机将要在航空母舰上首次降落和起飞,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问题让许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无论是舰上的指挥员和普通官兵,还是科研专家和船厂工人,包括我们在现场采访的新闻记者,都在盼着这一天早日到来,又都为舰载机首次着舰捏着一把汗。

  这个即将发生在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上的重大事件,是我从事军事摄影30年来从未有过的拍摄内容和场景,以往的拍摄经历和经验都无法借鉴,能不能完成这次采访任务?还真让我心里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航母上的第一个夜晚,我久久难以入睡。

  1、进入拍摄阵位

  翌日上午8时许,我披挂起两套数码相机,提前来到事先选好的拍摄位置——舰岛塔台的顶部,发现这里已经架设了两台摄像设备,狭小的空间只能再容下一个人。这个机位是拍摄舰载机着舰挂阻拦锁的最佳位置,距离飞行甲板的高度约15米,距离舰载机着舰的位置也只有20米,4道阻拦索和整个甲板尽收眼底,长短两只镜头在这里都可以发挥作用。

  但我很快又发现,这是一个没有遮挡的突出部位,虽然这天阳光明媚,但海上的风很大,气温也非常低,尽管我穿了两条毛裤,还套上了厚厚的军用棉大衣,再加上救生衣,强劲的海风很快就把几乎悬在空中的我吹了个透心凉。这还不算,海上的低温还使充满电的相机电池电量大减,我只好将双手紧紧护在相机的电池盒上,使电池的温度下降的慢些。

  8时30分,“辽宁舰”的广播里传出播报:“歼15飞机552号已经起飞,预计30分钟后临空!”

  9时许,远处的天边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我全身的神经立刻紧张起来,甚至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我举起相机向天空望去,很快就从28-300MM的长焦镜头中捕捉到了歼15舰载机的身影。

  2、抓拍舰载机着舰

  转瞬间,552号舰载机已经飞到“辽宁舰”的上空,紧接着从左舷开始向舰艉绕飞,将机头对准航母的甲板跑道,转眼间就来眼前。

  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552号威武的身躯伴随着强大的轰鸣声在甲板上通场而过,由于距离太近,舰载机那高分贝轰鸣声震耳欲聋,几乎要把耳膜震出血来,我急忙用软纸堵住耳朵。

  很快,歼15 在航母的左舷海空中画了个圆。“552号开始着舰了!”不知是谁提醒了一句。只见歼15舰载机开始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近乎完美的下滑轨迹开始降落。我立刻举起装有长焦镜头的佳能EOS-1DX相机,屏住呼吸将552号锁定在相机的取景框里。

  9时08分,惊心动魄的场景出现了:20多吨重的舰载机以每小时200多公里的时速、自身4倍的重量猛地“砸”在甲板上,两只后轮与甲板猛烈摩擦后窜出两股白烟,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钩住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风驰电掣般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的作用下,只向前冲出了几十米,就稳稳地停在飞行甲板的跑道上,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552号舰载机飞行员将这段“刀尖上的舞蹈”在瞬间演绎的非常完美和精彩!

  我站在高高的舰岛上,亲历和见证了中国海军史这最为伟大的一幕,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我用每秒12张的高速连拍,将这段完美的“舞蹈”完整地记录下来,通过相机观片器回放,逐一观看了刚刚发生的场景,确认拍摄到了关键画面,“成功了!”,我悬起来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3、追拍舰载机滑跃起飞

  拍摄完舰载机着舰后,我迅速下到飞行甲板,向位于舰艏的552号舰载机跑去,记录下了向飞行员献花、各级领导和指挥员眼含热泪与飞行员紧紧拥抱的感人场面。我也被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所感染,止不住的眼泪夺眶而出,以至于挡住了我的拍摄视线。

  一个多小时后,552号舰载机经过加油和地面起飞准备,将要在“辽宁舰”上滑跃起飞。拍摄歼15舰载机滑跃起飞的位置,我选择在驾驶室顶部平台,这里能够看到歼15滑跃起飞的全过程。

  起飞助理将552号舰载机准确引导到起飞位置,偏流板打开,止动轮升起,舰载机两台发动机开始加力,喷出蓝色火焰,轰鸣声震耳欲聋。只见飞行员头靠座椅后枕,抬起右手行礼,示意起飞助理可以起飞。

  起飞助理看到飞行员的手势后,右手臂迅速指向前方,如同矫健的射手。“航母style”就此诞生。“砰!”止动轮挡迅即放下,战机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飞速冲向舰艏的14度滑跃甲板,托举着战机驶向湛蓝的海天,此时,舰上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现场有不少人在用手擦拭着激动的泪水。是啊,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怎能不让人感动落泪?

  在这短短的几秒钟内,我用20多张照片追拍下了战机起飞的全过程,场景非常壮观、震撼!战机加力起飞时发出那强大的轰鸣声,似乎要把我的胸腔和耳膜穿透,我不由得张开嘴随着轰鸣声大吼起来,才感到舒服些。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我逐一拍摄到了多名飞行员驾驶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和滑跃起飞的珍贵场景,记录下了发生在中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上的精彩华章,每一名试飞员演绎的“刀尖上的舞蹈”,都是那么精彩、那么完美、那么动人心弦!

  后记:最艰难的海上发稿

  按照上级发稿规定,参加采访的中央新闻单位将在11月25日统一发稿。24日深夜,“辽宁舰”驶入大连港锚地进行锚泊。时针指过25日零时,我背起海事卫星和笔记本电脑,来到“辽宁舰”飞行甲板的尾部,准备将通过审查的新闻照片预发回北京总社。

  冬日的大连港寒风刺骨且风力很大,呼呼作响。当我刚把卫星天线架好还没有传稿,浑身已经冻透,双手不听使唤,就连笔记本电脑也快冻得要死机了。于是,我急忙回到住舱把所有的厚衣服穿在身上后返回甲板继续传稿。

  谁知,第二个问题又出现了:海事卫星天线只有对准天上的卫星才会有信号,由于海风和海流不停地转向,数万吨的航母在海风和海流面前也只能束手就擒:随波逐流,舰体方向总不能固定,一张照片传了不到一半航母就转向了,造成卫星信号中断,还得重新调整天线寻找信号,当我再重新传输照片时,刚才的情况又发生了。调整、中断,再调整、再中断,16张照片让我发了3个多小时,寒冷、饥饿、焦急、烦躁,让我苦不堪言,这是我十几年来在军舰上用海事卫星发稿最为艰难的一次。

  不过,苍天不负有心人。当我将16张数码照片传回到新华社摄影部后,值班编辑将这组照片对国内外播发了通稿,引起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强烈关注。

  这组照片最先在新华网首页头条出现,又被全国448家网站转发,新华军事的访问量达2201488次,微博当日被转发上千次。

  微博网友“风生水起每一天”留言说:“舒服,这组照片夜里看完提神,比喝咖啡还提神,算是万里长征迈出了坚实一步。”

  微博网友“环球音乐放送”留言:“新华网的歼-15舰载机着舰辽宁号照片,张张高清!真给力!”

  微博网友“蹉跎网事”留言:“喜欢这些图:承载着大国梦想,起飞!”

  11月26日,全国各地上千家报纸都纷纷刊登了这组照片,有多家报纸还辟栏登出了摄影画刊。据新华社不完全统计,这组照片被国内外1938家中文报纸采用,几乎涵盖了全国所有的省地市的报刊。(本报独家专稿)

(原标题:资深记者忆拍摄歼15着舰:仅10名记者获准到场)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了此文的人还看了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重庆女警自述被黑打:戴脚镣坐老虎凳
  • 体育NBA-双塔低迷湖人负 快船无缘18连胜
  • 娱乐花花公子创始人娶嫩妻 曝性生活仅2秒
  • 财经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酝酿8年仍未出台
  • 科技索尼在日本停产PS2:一个时代的终结
  • 博客“最严交规”能否管住“马路杀手”
  • 读书2012年度好书你读过哪几本
  • 教育26省份不同程度公布异地高考方案
  • 育儿怀孕给女人带来的10种惊人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