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周刊总编辑 朱学东
旧年之前,北京告别了冬天明媚而短暂的阳光,迎来了三十年来最寒冷的冬天。
而在新年之初,寒意未曾稍减,尘霾又遮天蔽日,北京又迎来了最脏的冬天,让人更觉沉重压抑,连自由呼吸都成了困难的事。
中国哲学讲究天人合一,习惯于从环境的巨变中寻找尘世的逻辑。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皆是天生异象,实乃人世妖孽作怪,贤人蒙难。
所以,在中国人看来,天生异象,不是好事。
回过身来,检视这过去的一年,也是一地鸡毛。
经济凋敝吃老本,媒体萎顿实平庸。
我也真没想到,才告别2012,传媒业便会有大事发生,其过程、其结果,影响仍待观察。
虽然口开神气散,污浊袭身来。但生活还得挣扎前行。
平庸到了极点,就像股市跌成那样,该是筑底盘整了吧。
我过去炒过股票,赔过与我收入相较不算少的钱,深知,盘整阶段,现金为王,保护好手中的筹码,方是王道。
于依然身处这个行业的人而言,守护好向善之心向上之心,不因寒冬而绝望溃散,不因尘霾而挫锐同尘,需要所有依旧心怀梦想的人的沉静努力,即便身处螺蛳壳里也要怀有一颗做道场的心,从细微处做实做好,才能迎接春天的到来。
守候于幽夜,有时也是一种幸福,尤其是心怀不灭梦想守候于幽夜。能够守候于幽夜而等来晨曦光明的人,一定比直接生于光明之地,更有幸福感。
所以,在这寒夜的黎明的前奏,掸干净身上的灰尘,隐藏好自己的激情,就像勃洛克在《让月光照耀着黑夜》中所写:
“我只有一个珍藏在心中的念头:
让月光照耀着黑夜,
让生活给人们带来幸福,——
我心中爱情的春天
永远不被暴风雨的乌云遮住。”
痛苦能够让我们重新清晰地认清自己所处的方位,同时对行为作出调适。
哪怕抖索颤栗着,哪怕已身染尘肺,哪怕比心情比任何一年都灰暗,我们依然必须带着这埋藏在心底的念头,迎着寒冷和尘霾出发,走向充满不确定性的具体的未来。
生活或许会改变,但并不应该改变我们奉之为神明的目标和世界。在那里,星光依旧灿烂,依旧有我们向往、仰望并指引我们追随的苍穹。
经过这些事情之后,我们依然会看见,世界如此美丽。
一,大势
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薄王事件和执政党十八大的大戏相比,与海外传媒业比如美国的新闻周刊出版了最后一期纸质版而改出电子版,缅甸终止新闻审查制度,开放媒体等相比,总体而言,2012年中国的传媒业多少有些平庸乏味。
平庸到年底新浪传媒邀约我评选年度十大事件时,我竟然找不出有印象值得回味的十件大事,只能用滥竽来充数。
我用了一个词来描述2012年的传媒业:
“调适之年”。
整个传媒业都在调整适应消化。喧闹的社交媒体面临调适,传统媒体需要调适,从业者和管理者和管理手段都需要调适,而且这种调整适应还将继续一个较长时间段。
无论是平台盘整也好,还是盘整筑底也好,调适消化,都是盘整的特点。
不过,即便是整个行业产业都在调适消化,我们依旧还可以从中触摸到这个行业的一些特别的具有趋势性的变化
第一,这些年媒体业的发展,技术进步的主导,是根本性的,也是颠覆性的。其实,历史上媒体业的发展,也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不过,过去技术进步带来的媒体型态的变革,代际特征介质特征都非常明显,而且时间较长。
如今技术进步一日千里,媒体型态的改变也是瞬息万变,再也难以有过去那种清晰地代际特征和介质特征。
一个字,快,技术主导的媒体型态的改变,比的是“快”,或“新”字。
这种变化,是传统媒体永远追赶不上的。
不过,我相信,技术的力量最后是普惠的,传统媒体也能够利用技术进步的优势。即如年前我参加腾讯大家签约仪式时,我回答曹景行先生的问题时,坦承自己既是非常传统的媒体人,也是新媒体人。
有一点更为深远的意义,是我这些年一直坚持强调的,就是技术进步的启蒙作用。技术进步让普通人开始掌握了信息,逐步拥有了上帝一般的判断权,专制统治所依赖的思想和信息控制基础正在瓦解,同时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边界正在重塑,众生不再沉默,已经开始说话。
而且,即时传播技术带来的瞬间而又巨大的情绪凝聚作用,能够让传统的广场效应无远弗届。
今天我们依然要看到这一点。
第二,技术进步的推动,对于传播平台的创新自然居功至伟。追风固然重要,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快或新,让技术搭建的平台和市场越来越分化,越来越不稳定,消费习惯难以捉摸把握,也会伤及平台的发展。没有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盈利模式很难形成。
总不能永远靠烧风险投资者的钱吧。
当然,这种建立在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快和新,也让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者很受伤,只能用最原始的残酷方式,关,删。而结果是越删越麻烦。
第三,技术进步对传统媒体信息采集和传播的功能的解构是不可逆的,长远看,生死攸关。我在2012年新京报9周年时曾写过,如果说政治和市场的压力,事关传统媒体生存的尊严,从长远看,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处理不当,是事关传统媒体的生死存亡问题。
春江水暖鸭先知,冬寒欲来也是鸭先知。大都市的名报们是最先感受到这些压力的。当然,在海外,这种压力早已开始。
区域性地方报纸,或许压力还稍缓,但对于整个传统纸媒而言,今后的生存,需把握两个关键,一是从内容上看,势必越来越倾向于服务性具亲和力的地缘性信息(它同样会遭到冲击),二是成本控制,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经营,严格预算,或许还能过几年相对比较好的日子。
第四,技术主导的媒体时代,有粘性的内容成为稀缺品。有品牌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与网络和新媒体之间的合作,讨价还价能力将有所提高,此其一;其二,网络和新媒体同样也将利用传播平台的优势和资本优势,笼络更多专业的职业撰稿人,直接为自己的平台服务。
必须清楚的是,新媒体如果没有有价值的有粘性的内容,多新也会很快被抛弃,传统媒体如果能够在内容制作上有新的拓展,同样也能破旧立新,成为新媒体传播的宠儿。典型如舌尖上的中国。
新浪腾讯都纷纷在整合有价值内容方面下功夫,或可见一斑。
在传播技术主导传播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人和传统平台,唯有深耕内容,擦亮招牌,然后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才能成为现代传播产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迎来自己的春天。
至于这个春天,寄望于管控天花板的打破,其实也是缘木求鱼。
第五,传统媒体向新媒体人员流动加速。一方面传统媒体的传统的严厉的管制,摧折着媒体业者的良心和职业尊严,另一方面,大都市生活成本高,而即便成功的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所能带来的收益也是有限的,于是,新闻理想在政治高压和生活的重压下,逐渐让位于现实的生活追求,被商业理想所取代,这也是这个时代必然的一种选择。当然,那些在商业性新媒体机构服务的人,并不是说会彻底放下心中埋藏的理想,条件一具备,依然可能在一些地方复苏。
第六,市场和监管体制对于社会现实,对于媒体和传播的发展变化的认知,与业者之间隔得越来越远,越来越难以找到共识。
传统的体制机制改革早已远远落后于现实,当年改革的红利消耗殆尽。如果说传统媒体还能有发展,也必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的。而监管者的监管手段,也是越来越捉襟见肘。
二,年度事件
在新浪年度盘点的时候,传媒业我竟然挑不出十件大事来,也是第一次。下列事件,排名不分先后。
1, 微博关停评论。
2012年3月底,新浪和腾讯微博分别宣布,关闭评论数天,原因是“近期微博客评论跟帖中出现较多谣言等违法有害信息”。双方公告均称,清理后系统将再开放评论功能,“进行必要的信息清理,是为了有利于为大家提供更好的交流环境,希望广大用户理解和谅解。”
民间舆论一时哗然。不过,人们还是看到了技术进步与权力威势之间的差异。
至于2012年,微博的删帖,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成本之高,躺着中枪之人之多,也是罕见。
2, 方韩微博大战,传统媒体被卷入
2012年初,有网友指控韩寒代笔,引发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并迎来微博上的所谓“方韩大战”,名人名家各自站队,支持自己赞成的判断,朋友反目,打的可谓天昏地暗,伤及诸多无辜,连一些传统媒体也卷入了,其影响力之久,在微博发展历史上应该是罕见的。
我曾经用德雷福斯事件引发的法国知识分子的分裂来观照围脖上的方韩大战,但后来感觉太抬举了后者。
我们中国周刊做的一期封面报道《有话为什么不能好好说》,便是由此引发的思考。
3,“微”滞涨。
微博越来越像传统媒体,越来越主流化。虽然它的平台和传播通道与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但目前支撑微博人气的,依然是传统媒体重点关注或者因为时效和管控无法完全表达的内容。
越来越向媒体,首先意味着有粘性内容的重要性,微博主流化后,其粘性活跃度已经处在平台盘整状态,向上突破的通道尚未打开,但有粘性的人和内容,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新的平台的出现,或转身,或活跃度下降,而粗野俗气的内容也会打击微博的粘性。加上传统的管控压力,微博的盘整压力其实很重。
越来越像传统媒体,则意味着商业模式创新的艰难。
当微信出现后,原来面临先手者巨大竞争压力的同业,似乎一下子松了口气。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新技术新平台开发对微博发展的压力。
不过,无论如何,我都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微博仍将是社交媒体中最具媒体特质的传播平台,类似于传统媒体中的大众媒体。
2012年腾讯微信的发展,让许多人有了新的体验,就像传统媒体市场出现新创办的媒体一样,必然对现有的平台产生压力。不过,就目前而言,微信平台更像是一个熟人沙龙,其传播很像是传统传播中的分众媒体平台。其未来到底会产生怎样的而影响,还需观察,需要时间来验证。
4, 媒体上的习李新政
2012年底,执政党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改进新闻报道被列入规定之中。
会议提出,“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长刘奇葆在中央新闻单位调研时也强调,“中央新闻单位要带头改文风”。
此背景下,中国的市场化媒体,罕见地被允许不使用通稿,大篇幅描写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的行踪,还有通过新华社发布的新领导集体的家庭生活通讯,等等,都通过传统媒体和微博等社交化平台得到了充分展示,这种变化,多少给中国的媒体打了一支强心剂。
我曾在新京报上著文,《把新闻价值的判断权还给媒体》。虽是常识,但尊重常识实现常识,往往需要花费巨大的努力。
5,央视你幸福吗争议;
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 一经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引来了许多争议和讥嘲,也让“幸福”成为媒体的热门词汇。
不过,在我看来,节目中看似荒诞的回答,能够在新闻报道中播出,本身是个大事情,也是对表面庄严神圣社会的解构,这是一种值得记录和值得鼓励的努力。
6,重庆电视台恢复商业广告播出
薄熙来主政重庆时代,重庆卫视被要求做红色频道,取消了商业广告,经费由政府财政列支。一时媒体业界学界舆论纷纷。薄王事件之后,人废政息,重庆卫视也开始恢复商业广告的播放。
建设公共电视台并非不可以,BBC模式是可以借鉴学习的,但这得有前提。中国的电视台一方面拿着财政补贴,一方面做着商业广告,显然有问题,但要做公共电视台,却也是不够格的。
重庆卫视虽属极端个案,但改革开放至今然发生了,是应令人深思的。媒体与政治走的太近,政治强奸媒体,闹剧虽已结束,但谁敢保证不重演?
7, 媒体的公关之战
市场经济,商业化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往往是白刃战,在这种商战中,媒体成了竞争各方纷纷拉拢的对象,公关之战,从传统媒体到社交化平台,愈演愈烈。2012年的几次大商战,比如电商行业、传统机械制造业、转基因等,都有不少媒体卷进。
媒体成为商战的一部分,在商业社会尤其在中国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社会里,总是难免的,而且可能会越来越严重。承担一部分公关职能,并不是罪过,关键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媒体性质,尽力保持一定的中立性,平衡信息的传播。
8,郑州报刊亭之死。2012年,郑州市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治理违章报刊亭,市区421个报刊亭将被全部拆除。官方的理由一是它们均属违章建筑、无证经营,二是退路进店,还路于民。
只要在法律框架内,合法,郑州市有司的决定似也无可指摘。但是,城市报刊亭的形成,自由其历史渊源,而且,在许多城市,报刊亭除了给一些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外,也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风景,虽然有些残破,却也让一座座灰色的城市,平添了许多亮色和人气。我只是希望,有司在做出这样决定的时候,能够有所考量,不是一味地拆除,还需要建设。
毕竟,一个城市的人们,除了衣食住行,还有精神生活的需要。,
三,年度媒体(排名不分先后)
1,人民日报新浪微博
2012年,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开通以来,便迅速赢得了微博众人的关注,其言论尺度,其立场态度,许多都迥异于传统的人民日报,令人惊奇。类似的还有新华社中国网事。
2,新浪微博
毫无疑问,新浪微博已经成了当下中国传统和网络以及社交化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平台,虽然也遭遇到一些困厄。
3, 腾讯微信
微信的出现,迅速分流了许多微博用户,但个人用户体验,更像熟人间的沙龙,集群电话,MSN、QQ群,像传统媒体中的分钟传播,其在信息传播的价值方面,还有待观察。
4,央视记录频道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有好内容还是受人欢迎的,纪录频道的崛起便是一种例证。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当仁不让。
5,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
作为一个商业策划,中国好声音在2012年红遍了大江南北,娱乐节目依然是电视的王牌,虽然我几乎一场也没看完过。
6,浙江日报
浙江日报2012年又将新世纪周刊和中国改革收归旗下,虽然有特殊原因,消化也是个问题,但这几年浙江日报在开疆拓土上的努力,无论是踏入新媒体还是户外,还是传统媒体,无论未来如何,浙江日报的努力确实是可圈可点的。
7,南方周末
百足之虫,历经折磨,虽然对其内容的不满意声渐多,但依然是中国最好的报纸之一。
8,东方早报
我在04年底还是05年初写的上海传媒之殇一文中,东方早报是我最期待的一份报纸,最近这几年越来越好了。
9,新京报
我对新京报一直充满着期待,在2012年它9周年之际,我写了篇做媒体如制陶,表达我对它未来的期待。
10,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及它的同行们,这几年在中国媒体中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准。2012年北京大水,对于经观来说,也有一场意外。
11,中国周刊
2012年的任何一个封面选题,都无愧于我们在这个行业的努力。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佳作奉献。内举不避亲。
12,人物
李海鹏牵头重组老牌杂志人物,旗下一干年轻俊才,只要坚持住,我看好他们的未来。
13,南都周刊
年底的起底王立军,让它入选我的排行榜。
14,环球时报
不得不提到的一份报纸,与立场无关。
四,年度人物(排名不分先后)
1,陈晓卿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纪录片大腕,吃货一枚。
2,胡锡进
谈中国媒体,谈微博,谈中国媒体政治,都无法绕开的一个人。
3.田明
中国好声音制作方灿星总裁。多年之前,在上海文广楼下,陈梁兄介绍,曾有一面之缘,其时他正负责东方卫视的综艺及娱乐选秀等
4, 周志兴
共识网的创建者,共识网这个平台,是当下中国少见的思想界左中右观点都能看到的平台,而且尺度够。
5,唐建光
建光是我好朋友酒友,做媒体多年,这些年苦心孤诣做《看历史》,并策划了历史写作、各种论坛等活动。看历史在他的手上,也算是风生水起了。
6,周智琛
周智琛离开东莞转战都市时报,改版之后的都市时报,在云南那块地方搅动一池春水。云南那地南都系的子弟兵不少,都市时报的未来,尚需搏杀。
不过,区域性报纸,整体水平非常低下,在中国这块市场上,专业化办报,强调地缘亲和和成本控制,应该还有些机会的。多年前我曾经跟谭军波讨论过此事。
7,戴玉庆
一言难尽。
***********************
当我敲完上述内容之时,刚刚喧嚣过的媒体界似又恢复了常态,掩映在窗外浓密的尘霾中,可以感知,却望不到未来。
但是,如勃洛克的鼓励:
“即使不能摆脱可悲的奴役,
即使遭到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这毫无出路的谷底,
对我,你仍然把温存的目光赐予”
这温存的目光,这点滴的鼓励致意,已经足够让我们背起因袭的重负,继续前行了。
哪怕尘霾遮蔽了前路。
挥一挥衣袖,把悲伤留在旧年。
“我们仍然同心同德∙∙∙∙∙∙
并将再度踏上孤独而忧伤的征途,
不倦地呼号真理--
哪怕希望扬长而去,人们毫不眷顾!”
这是赫尔岑一生的密友奥加辽夫的≪我行走在空旷的平原上≫的最后几句,集自《往事与随想》,用它作结尾,也是来自我内心的声音。
我们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