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号外》改版 主编:香港应可成更好中介

2013年03月08日10:16  南方都市报 微博
张铁志 张铁志
《号外》 《号外》

  从1月起,改版了的《号外》杂志引起了不少人关注,首期封面故事“学民思潮”,关注90后青年思潮与社会运动的路径。第二期“同志文化”,深入探寻同志文化在两岸三地的流变。最新的3月刊“音乐新浪潮”专题探讨香港音乐新趋势。

  几乎同时,由《号外》杂志、文艺复兴基金会以及香港诚品书店合作举办的“创想沙龙文艺复兴系列”将于3月17日开始,首期沙龙请来香港导演杜琪峰、金马影展执行长闻天祥和香港亚洲电影节总监麦圣希三位嘉宾。

  这些动作会给香港的多元文化生态注入怎样的新鲜活力?面向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又会创造怎样的前景?南都记者专访《号外》杂志主编、“文艺复兴基金会”召集人之一的张铁志。

  《号外》转向:深耕本土,放眼两岸三地

  南都:《号外》改版后面世的两期无论是“学民思潮”还是“同志文化”,主题异常醒目,可以谈谈你接手《号外》之后的思路吗?

  张铁志:《号外》主要还是会定位于一份城市文化杂志,关注这个城市发生的文化现象、社会议题、思想潮流、生活风格。但是,放在此刻的香港脉络,我希望《号外》可以扮演两个特别的角色:

  其 一,深耕本土,放眼两岸三地。我很清楚《号外》杂志在香港文化中的重要象征性,也了解此刻的香港对捍卫本土认同与核心价值的焦虑。但本土不是封闭,尤其台 湾和香港都有着复杂的身世,是不同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产生了今日的精彩。所以我这个台湾人来到《号外》,期盼我们能和《号外》现有的优秀团队激荡出新的火 光,并为香港乃至华人社会带来新的思想趣味。

  这也意味着,《号外》将先驱探索香港城市文化,转向更关注三地。我们是要在多重的碰撞与交会之中去丰富本地文化,而不是让自我认同与价值消失、让差异弭平。

  另一方面,我们也认识到台湾跟香港的未来命运不可能绕开大陆,所以如果我们要抵抗单一价值的霸权,那么来自民间的各种新力量———文化的、创意的、社会的、政治的———就必须更多地连结起来,用多元的跨界可能对抗一元的贫困思维,用自由的精神对抗封闭的力量。

  因此,此后的《号外》将会持续深耕香港,但将更积极地结合两岸三地最具启发性与创造性的新力量,以成为推动华人社会前进不可或缺的一个声音。

  其二,建立香港的方向感,参与香港社会的变革。

  此 刻在香港,许多人们熟悉的事物、空间、价值乃至生活方式正在不断消失,且人们对未来方向感到困惑或者不确定。从三十六年前的创刊开始,《号外》就是要挖 掘、诠释香港城市文化的新现象,而在这个历史时刻,这个方向更具意义:因为就在某部分的香港逐渐死亡时,我们也看到有许多新的力量、新的价值正在诞生、正 在改变香港社会。所以1月我们以学民思潮和九零后的新价值为封面,2月我们聚焦从去年到今年正在汇聚能量的新同志运动。3月则是新的音乐浪潮,而音乐不仅 是音乐。因为这些新音乐是要在僵化的主流体制外发出独立的声音,是要在地产霸权怪兽的巨掌下寻找游击空间,他们的创作都是关于捍卫自己的信念,也是关于这 个社会能否有更多元、更异质的面貌。而这,不也正是此刻香港所需要保卫和争取的?

  南都:作为一份在香港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杂志,《号外》在今日香港立足、发声最大的挑战来自哪里?

  张铁志: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面对时代的变化,《号外》如何可以准确地抓住这个时代人们的焦虑或者渴望,并且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力量。

  南都:可否介绍与文艺复兴基金及香港诚品合作的创想沙龙?文艺复兴系列目前酝酿的情况?主事者是谁?接下来涉及领域、门类有哪些?

  张铁志:我自己也是文艺复兴基金会副理事长,也对来自台湾的诚品书店熟悉,而《号外》和这两个单位在这两年都想推动两岸三地的文化连结,所以自然走在一起。 我们基本上会以文学、电影和音乐为主,尽可能邀请两岸三地的嘉宾,希望这个沙龙成为香港连结两地的新文化平台。

  香港应该可以成为更好的中介

  南都:去年始,一个浅显的感受是香港的文化空气有些变化,艺文活动日益丰富活跃,你怎么看香港的公共空间和香港未来的文化生活前景?以及它在两岸三地格局中的位置?

  张铁志:香港这十年,起了很大变化,有了更活泼的公共领域和公民运动,而且是不断年轻化———现在90后成为主角。文化活动也非常丰盛———我从来都反对香 港是文化沙漠的说法,因为一个自由的土地就会孕育出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前面当然有许多阻碍,比如地产霸权,让香港的另类艺文/音乐空间相对地少,或者政府 这两年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这有正面的部分,但也有收编与驯服的可能。

  在两岸三地中,香港比起台湾会有更多内地文化人的介入,而台湾也有不少人过来,所以应该可以成为更好的中介位置。但是,政治压力越来越大,与内地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再加上本土认同越来越强,所以不论是一般民间团 体还是文化人士反弹也越来越大。我想,未来五年,香港的公共领域会更政治化、文化界的政治表达也会越来越激烈。

  采写:南都记者 李昶伟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盛光祖:铁路职工不裁员车票按市场定价
  • 体育CBA-马布里28+10北京负山东 广东胜新疆
  • 娱乐贾斯汀比伯病愈出院与狗仔冲突互骂脏话
  • 财经货币供应量近100万亿 被指推高物价房价
  • 科技谷歌第二款可穿戴设备亮相:会说话鞋子
  • 博客铁路老职工:别了,铁道部 两会博客
  • 读书民国房价有多高:平民88年才能买到房
  • 教育八成身价超60亿富豪送孩子海外留学
  • 育儿3.8女人节-当妈后也做幸福的小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