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0日,由新浪网主办,新浪新闻中心、新浪传媒承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提供学术支持的 “专业与责任——中国媒体灾难报道研讨会”活动在北京理想国际大厦新浪总部举办,来自媒体、学校、政府、企业等各领域的50余位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研讨会邀请了央视主持人劳春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南方都市报首席研究员南香红等20余位嘉宾参与发言,同时邀请了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东方早报等10余家媒体参会。
以下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劳春燕演讲实录:
劳春燕:大家好,各位同仁你们好,很高兴在这里分享做灾难报道的心得和体会。刚才听贺老师在台上讲的时候,我心里面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像贺老师这样身经百战,做了那么多的灾难报道,对灾难报道有很多认识,对我们后辈来是很好的提醒。今天主办方给了这个题目“专业和责任”,这个题目我也很喜欢。我想现在做媒体的,做得好的媒体一定是既专业又负责任。做得不好的媒体,要不有专业没责任,要不有责任没专业,要不既没专业也没责任。在讨论灾难报道的时候把议题定位在“专业”和“责任”两个关键词上,非常有意义。
多一些专业主义,少一些模糊主义,会让我们做得更好
“责任”大家谈得比较多,平时在媒体上看得比较多,今天重点谈一谈我对“专业”的认识。
我记得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当时对新闻充满了理想,所以选择了新闻学专业,而且进的是中国最老牌的新闻院校之一,跟蒋老师是同一所院校——复旦大学。进去之后被我的师兄师姐们泼了一盆凉水,他们跟我说新闻无学,当记者就得当万金油,什么都得学一点。所以我在复旦读书的那几年里,把我大半时间都来选修各种各样的课,从经济系、管理系,包括到蒋老师任教的国政系,都拿过学分,还选修过中国古代书画以及宗教理论等等,学了一大堆。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很期待地等着校长给我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结果发现拿到的不是新闻学学位,而是文学学士学位,这个时候恍然大悟,怪不得说新闻无学,新闻学连专业学位都没有。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新闻学专业学位。
等我参加工作以后,那段时间社会上纷纷议论起什么叫专业人士,我就发现新闻系毕业的记者编辑并没有被列入专业人士范畴,尽管我们自己有专业职称的评比,但社会上并不认为记者、编辑包括主播是专业人士。后来我琢磨到底什么是专业人士?我想所谓的专业人士就是指接受过专业训练,有一系列专业原则和专业规范,有一系列专业理念,在这些基础上,能够建立起一套大家都普遍认可的专业价值判断的群体才能被称为是专业人士。践行专业主义精神,就是既要恪守专业原则,也要坚守专业的标准,同时也一定要恪守着专业操守。所以一般认为医生律师会计师们才是专业人士。但是,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干新闻的也应该是专业人士。或者更确切地说,不管人家称不称你是专业人士,不管新闻有没有学,你都必须把自己当作专业人士,以专业主义的精神做事情,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在工业时代,按照现在时髦说法,在大数据的时代,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我们所生产的产品,不仅仅是文化产品,同时也是一种工业产品,也是一种数据产品,在这样的一个新媒体、传统媒体同时竞争的时代,那么多社交媒体、自媒体的时代,他们都在生产数据产品,凭什么我们这些传统媒体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或者能够胜出,关键是我们提供专业品质和专业水准的数据产品。
第二点体会,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强调专业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模糊主义很强大,喜欢写意,画的都是意境,就算是写实画,也是线条,不是立体,描绘不了人体的细部。而西方博物馆都是写实作品,对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我在卢浮宫看那些古典主义作品的时候,我心里很震撼。达芬奇为了画画还会亲手去解剖,把人体的每一块骨头都搞清楚。这就是专业主义,准确、科学、严谨。中西方文化哲学上的不同,也影响到我们做事情的方式。其实我们做文科的事情也不妨有些工科的思路,不妨有专业的分析,有科学的分析和架构,来做我们现在的专业。多一些专业主义,少一些模糊主义,这样会让我们做得更好。个人多一些专业主义,会更务实低调,行业多一些专业主义,会更严谨科学,社会多一些专业主义,会更井然有序。我们尽管身处于一个传统上被认为只要有才气,有能力,就能干好的行业里,但是今天,真的要生产出有专业品质的产品和节目的话,不仅需要个人的专业技能,也需要专业的管理、专业的配合和专业的架构。总的一句话就是要践行专业主义。
灾难报道应践行新闻专业主义 灾难报道核心功能 “公共服务”
接下来重点谈一谈几次参加灾难应急报道的体会。
就拿4月20号芦山地震来说,我主要主持20号、21号和22号夜间几场芦山地震的特别报道。在20号跟21号两天主持的是新闻频道跟一套在晚间时段8:00到12:00并机直播。当时这个时段主要由《东方时空》团队来主刀完成的。接下来主要讲一讲当时在操作这个时段节目的时候一些整体的理念。
东方时空栏目组主要负责的是后期编辑组版的工作,人手也不是很多,总的加起来14个人,当然我们有兄弟部门的大力配合,另外前方团队有140多个人,新闻中心副主任亲自带队,下午2点钟到达雅安,在前方成立了前方指挥部。也就是说,我们是在一个新闻中心统一供稿平台上、多个部门联动来运作四小时特别报道。我们怎么做呢?
那天接到命令以后,我们在下午先开了策划会、讨论会。
首先要回答,灾难报道为谁服务的问题。我们做这样一场灾难应急报道,它的核心功能是什么?很简单从专业主义角度来看,灾难应急报道核心功能无非就是四个字“公共服务”,如果扩大到8个字就是“传播信息,服务救灾”。 事实上,预设的方案到了实际播出时往往变化很大,只能根据现场的情况来调整,但是确定了整体想法、明确了优先顺序以后,当你面临矛盾的时候,答案就会不言自明,思路就会比较清晰。就像贺老师讲的镜头面前有所避讳,你是服务救灾的,服务前线最需要信息的人,包括所有希望知道前方信息的公众,不是服务个人的名和利的,不是在这个时候出名的,也不是歌功颂德的。所以你的指向是非常明确的,这个时候你要做什么,应该有非常明确的编辑思路。
灾难报道不仅要快,更要准
第二,我们到底奉行什么样的专业标准?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当时对自己的要求有五个度。第一个度是新鲜度,新闻关键要新。在灾难应急报道当中,如何来践行新鲜度,并不容易,很关键一点在信息搜集的时候,要拓展信息来源。大家都觉得央视团队很庞大,我们去140个人,但其实在我们第一天晚上做节目的时候,很多记者都没有到达指定地点或者没有深入到震中,或者到了却因为通信线路的问题发不了报道,特别在灾难直播刚刚开始的白天时段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要拓展前方报道的渠道,拓展对信息搜集的渠道。信息搜集的渠道如果要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大概有几种,一个是本台记者,第二个是外台记者,第三个是官方的渠道,比如说新闻发布会,还有第四个来源,也是我们利用的非常好的来源就是救援官兵的报道,救援官兵比本台记者或者比当地记者更快深入到震中一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来源。另外还有一个他媒体渠道,但是这个渠道我们用起来是非常谨慎的,因为他媒体有很多消息是没有办法核实的。作为有专业水准的媒体来说,单独一条他媒体来源的消息是不能够随意播发的,往往需要独立的核实途径证实之后才能发。如果这条消息必须播发的话,必须告诉大家这条是没有核实的消息。很多人会觉得在灾难报道当中快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快,更要准,尤其是对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媒体来说,保持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总之,解决新鲜度的问题,首先要保证消息来源,按我们主编的说法,连不上本台记者,就连外台记者或者连前方官兵,无法取得视频连线的时候,就进行电话连线,总之想方设法要取得第一手信息。
第二个再谈谈准确度的问题。在灾难报道的时候,前方的信息往往会非常地多,非常地杂,甚至会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包括我们本台的记者在发片回来的时候,如果不留心看的话,也会有前后矛盾的情况出现,其实他们是在不同时间段发的,不作说明,观众就会看不懂。记者在前方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如何能够做到信息的过滤和甄别,是需要后方的团队来小心完成的。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21号晚间,因为晚上准备跟前方记者做连线,下午5点钟的时候我和记者提前做了一下沟通,当时就问了她的具体位置,她告诉我还没有到宝兴,因为她走的是从芦山双石到宝兴灵官的一段辅助线,这条路一直没有打通。但我之前从交通部得到的信息是这条路已经打通了。所以当时听到电话里她跟我说的消息以后,感到有些疑惑,就让我们的编辑马上跟交通部的前方记者进行了联系核实,确认那条道路确实是在下午2点钟左右已经打通了,但是前方记者由于信息渠道没有那么多,还没得到消息。我们就把这个消息告诉我们前方记者,她在晚上报道就做了调整,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在做报道的时候,这样的信息过滤和甄别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说在第二天报道当中,很多媒体都在报,灾区现在的基础设施恢复的情况怎么样,结果就发现,各路媒体在说到具体地点的,比如说水电、通信状况的时候往往都不一样,我们怎么做?编辑挨个打电话问记者,芦山下面怎么样,宝盛怎么样,龙门怎么样,一个电话一个电话打过去问,一个个求证,最大程度上保证节目的准确性。
追求灾难报道的精确度
第三讲精确度。大家知道GPS有军用跟民用两种。民用的可能精度不到3米,但军用的可能就是0.3米都不止。对于我们做灾难报道来说,也有一个精确度的问题,你到底要做到什么样的精确度呢?我们直播的新闻发布会,如果仔细看,会发现新闻发布会上给的都是大面上的数据,到底各个受灾的区县怎么样,乡镇情况怎么样,说的并不是那么具体。说到基础设施恢复情况,说到电力恢复情况,供水的恢复情况,常是“正在抢修当中”或者另外一句“基本已经修复”。抢修到什么程度,基本修复,修复到什么程度?对我们记者来说,对我们后方的编辑来说要做的就是填这个空,把这个信息的空白之处给补上。在21号的时候,编辑帮我做了一个搜集,不仅仅搜集到芦山县城,包括宝兴县城的情况。他搜集的非常仔细,把芦山9个乡镇,宝兴9个乡镇都搜集,只要能搜集都搜集了一遍,我把情况画成了一张表格,这表格纵列是各个地点的灾难损失情况,受损情况,供水供电通信次生灾害,横行是受灾地点,比如说芦山下面,宝兴下面又是什么,列了表格,再来看通讯恢复怎么样,供水供电恢复怎么样,再跟记者核实。这就是精确度的问题。也许大家对我们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我觉得从专业角度来出发,从专业主义来出发,我们应该尽可能来追求灾难报道的精确度。
说到精确度,还有一个题外话,想跟大家分享,我第一次去日本坐公交车,我是在日本东京附近的一个温泉胜地做公交车,没有经验。因为在中国坐公交车,从来都不用看时刻表,所以那天就随便走到哪儿。晚上6点钟走到那里坐公交车,等等车不来,后来发现站台上写着时刻表,我到达的时候才刚刚过去三四分钟,车已经开走了,下一班车,是7:03分,我看天色已经暗了,等了很久不知道这个车来不来,非常地着急。等到7点这车还是没来,当时说实在话心里非常忐忑,因为人生地不熟,但是到了7:03,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这个车真的来了。后来跟旅居日本的华人说起这事,他们说不稀奇,东京也堵车,但是东京的公交就非常准时。你可以看见在马路边上,重要路口边上,有人拿着表测交通流量,堵车的时间会是多少,所有的公交车司机他们也会算,比如上下站的时间,以及每个站在不同时间段,上下车需要多长时间。就是因为做到了这样一种精确度,所以才能够让他把时刻表写在站牌上面。
要让大家明明白白看新闻。
第四个清晰度。在我们接受大量的动态信息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对这些动态信息做一个整体的梳理、分析和盘点,必要的时候还要做一个整体的更新。那两天的亮点就是不停地进行整体的盘点,不然的话信息的碎片化会让观众觉得云里雾里。尽管信息很多,但很杂,让你觉得抓不住要点,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新闻发布会之后,在几次连线之后,在四个小时直播当中,我们有四次甚至更多时间的整体的梳理和盘点。此外,背景信息的补充也是增加清晰度的必要手段。总之要让大家明明白白看新闻。
提供服务信息应反复不厌其烦,关注灾民状况,应温情而不煽情。
第五,温热度。灾难应急报道,要践行专业主义,关键是要把观众放在心上,真心为观众服务。所以,提供服务信息应反复不厌其烦,关注灾民状况,应温情而不煽情。
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再多说了。总的来说,我们做媒体,还是要有一个专业主义的理念,要坚守专业主义的标准,对大众提供有专业品质的节目。谢谢大家!
主持人蒋昌建:谢谢春燕。因为她在后方主持直播,尤其是在关键的20号、21号,长时间的直播实践,所以她的讲话当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方向,就是所谓的前方跟后方之间如何在专业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的工作机制,以确保我们面向终端客户的新闻产品能够提供新鲜度、准确度、精确度和清晰度服务的标准。春燕给出了非常好的实践上的总结和思考。
嘉宾简介:
劳春燕,《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环球视线》主持人,主任编辑,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首席出镜记者。曾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首席记者,东方卫视《东方夜新闻》制片人、主持人,上海卫视《星期视点》《人在上海》制片人、主持人,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主持人。
劳春燕获得过全国三八红旗手、2003-2004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2004年度中国最佳新闻主播等荣誉,也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奖、上海新闻奖等诸多新闻奖项,曾主编“人在上海系列丛书”。作为对她前12年记者生涯的肯定,上海市记协还曾出版《生命的礼物——劳春燕新闻作品集》。
劳春燕2003年1月在复旦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