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7月15日专电(记者段菁菁)凭借第一季积累的人气和影响力,《中国好声音》第二季首期在极高的关注度下亮相。尽管不断强调“声音”是选择学员的唯一标准,而不在于是专业还是草根,但对于“回炉再造”、身份造假、导师表演“过重”等质疑依然随之而来。
对此,《中国好声音》制作团队予以回应:仍抱着对音乐认真尊敬的心态做节目,在细节和品质上不遗余力。至于效果,就交由观众来评判。
用实力来验证“公平”
《甄嬛传》的原唱、“阿里郎”的主唱……第二季《中国好声音》首期播出后,最大的关注莫过于专业歌手的“回炉再造”。对此,《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回应,《中国好声音》不采用海选方式,而是由导演组到全国各地去发掘选手。“我们选择的唯一标准就是好声音,即便他是专业歌手、参加过别的节目,但如果在好声音的舞台上,能够重新发掘他身上魅力和气质,就不能称为‘回炉再造’。”
参与节目录制的学员分三种类型,一是参加选秀节目、舞台演唱经验比较少的草根学员;二是一些参加过各种选秀节目的选秀专业户;第三就是略有名气的歌手。“总体来说,后面两种类型的学员相对还是比较少,更多是导演组自己找到的司机、老师,甚至酒吧、咖啡馆老板,还有一些通过音乐学院推荐的优秀学生。”
陆伟说,在原版“The Voice”中,并没有对学员的专业与非专业身份做出要求,全球十几个版本的《好声音》允许专业歌手上台表演的并不少。对于专业歌手,好声音是把“双刃剑”,如果唱得比草根学员好,他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如果唱得不如草根学员,专业歌手更加相形见绌。
而关于专业与非专业的同场竞技是否有失公允,陆伟说,任何一档节目都有选择学员的基本标准,《中国好声音》的唯一标准就是声音,不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必须唱得足够好才能登上好声音的舞台。“我们首先要确保《好声音》的学员在所有同类型节目里实力是最强的,换句话说,只要能让导师转身、让观众记住的声音就是‘好声音’。这就是我们认为的公平,用实力来验证的公平。”陆伟说。
导师也是“真人秀”的一部分
“那张渔网”(那英、张惠妹、庾澄庆、汪峰)的新导师阵容备受关注。从首播情况来看,观众对新阵容的表现颇为欣喜,但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导师的表演痕迹过重。
陆伟认为,真人秀节目的“真”在于真实展现台上每一个人的真实性格,包括学员也包括导师。“参与过现场录制的观众或许更有体会,现场像是一个大型的音乐派对,导师之间的嬉笑怒骂、互相调侃甚至互相争执,都是他们真实个性的展现。”
作为今年新晋加盟的导师,与其他导师试图活跃气氛不同,在争抢学员的环节,汪峰总是言辞恳恳地问学员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你的梦想是什么?”对于有网友说汪峰过于一本正经,汪峰反驳,“我几乎把一年的‘笑’都用在《好声音》上了。”
“我本身就是比较冷静的人,但我并不希望对学员一味地说教,而希望能给学员一些实际的培养,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音乐实际操作的经验方面给予他们帮助,太多虚的东西对他们没有好处。”
汪峰还强调,“好声音”的舞台不是导师自我表演的地方。“在我看来,在好声音的四位导师身上,最根本的功能和使命并非是在这座位上每个阶段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而是所有的这些集成之后,让年轻人觉得总有这么一拨人、总有这么一个节目,是在真正关注他们的梦想。”
以“善”为先 展现学员闪光点
首期播出后,一些学员迅速被网友“人肉”出有造假之嫌,甚至人品也遭到质疑。对此,陆伟表示,“好声音选择学员时首要标准是声音,所有学员的故事、生活都要为声音服务。其次,我们要问学员有什么梦想,如果太虚伪、现实和功利的学员我们也不喜欢。但谁没有缺点呢?总体来说,《好声音》还是以善为出发点,展现学员性格中最闪光、最励志的地方,而不会挖掘他们人性的阴暗面。”
灿星制作总裁田明也在采访中说:“我一直说我们要做一种‘触及心灵的真实娱乐’,就是娱乐节目也要真实地承担社会责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从一种角度来说,我觉得一个节目有多好就看它真善美的浓度有多大,越浓缩了真善美,这个节目就越好、越有收视、越有影响。”田明说,走上这个舞台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失败者。如果从负面角度来做,一定会带来很多负能量。“但是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要激励大家,让大家看到生活的希望,看到我们的梦想,这是完全不一样的选择,而且它都是真实的,这是我们团队制作的理念和价值观。”
“选秀节目本质是一场造星运动,决定了过程中必须不断让选手受到关注。为了搏眼球,一些选秀节目会采取自己先造谣、然后辟谣的手段,炒作出很多谣言。但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造假必然会被发现纰漏。”陆伟说,自己和导演组都是抱着对音乐认真尊敬的心态来制作这档节目,在细节和品质上不遗余力。“至于效果,就交由观众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