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没有社交的移动阅读注定失败

2013年10月09日18:10  东方早报
由韩寒监制的阅读应用“一个” 由韩寒监制的阅读应用“一个”

  移动阅读带来的变革或许比想象中更大。移动阅读软件Zaker通过聚合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通过后台数据影响媒体的生产效率。深阅读社区“拇指阅读”令获取信息的效率提高而成本变低,专业作者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主要的内容生产者。中文数字媒体iWeekly通过丰富的视听体验和趣味性重新定义新闻美学。而由韩寒监制的阅读应用“一个”则在信息爆炸时代做减法,以少胜多。

  近日,几位移动阅读领域的领军式人物,Zaker CEO李森和、新媒体研究者魏武挥、传媒梦工厂品牌总监章建森、拇指阅读创始人左志坚、iWeekly产品总监王力昂和“一个”执行主编小饭齐聚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通过演讲和对话探讨“移动阅读的新探索”。本次沙龙是复旦新媒体传播专业硕士项目开展的“新媒体沙龙”第一期,而这个专业也是复旦自2013年起开设的全新硕士项目,以跨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方式,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从专业生产内容

  到用户生产内容

  当章建森不到一岁的孩子已经学会手指滑动开启iPhone,他知道这将是远离报纸的一代人。

  互联网技术正在全方位颠覆传统行业,而传媒业首当其冲。章建森指出,传播生态的变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渠道的重建,受众价值观的变化,以及话语权的解构和重组。“人们从阅览门户网站到博客到微博微信,握着手机出生的一代拥有崭新的话语体系和更为多元的价值观,新浪微博在壮大过程中培养起了一批包括李开复、姚晨在内的新权威,人民日报微博的影响力正逐渐超越人民日报。”

  Zaker的后台数据统计发现,24小时流量分布中,早上8时到9时是小高峰,晚上10时则达到峰值。“这意味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是早上和睡前,与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的节点并不一致,或许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媒体改变以更符合人们阅读需求。”而更多的数据分析,包括用户地域分析、偏好分析、用户行为获取,都将有可能在未来指导媒体做内容的思路,并为个性化的阅读做准备。

  与传播革命同时发生的是媒体内容生产的变革。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被称为PGC(专业生产内容),记者是新闻信息的主要发布者,然而报纸杂志发布成本较高,与读者只有零星的互动,令这种方式渐渐被淘汰。新媒体的生产方式主要是UGC(用户生产内容)和CGC(算法生产内容)。前者的代表媒体是译言网、虎扑、知乎、果壳、豆瓣,当然也包括微博,都是由用户发布信息内容,而后者的代表包括雪球、推播、Zaker,借助算法理解用户的偏好和需求,将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到读者面前。

  内容力与传播力

  仍是王道

  在魏武挥看来,从专业生产到用户生产到算法生产,这并不是三种截然不同的类型,而是一种前后贯穿的发展路径。“新浪微博之所以做得起来,是因为有新浪门户网站的资源,唯有经历过专业生产内容,才能积累起一定流量的用户,再在发展过程中由新的用户生产内容,最后与算法内容相互补充。”

  而左志坚则认为,从专业生产到用户生产,这固然是媒体生产内容的一大变局,其中却有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在。“信息免费了,获取信息的效率提高了,路径变化了,作者认同方式改变了,人们就开始对UGC有了误区,认为人人都能当作家,认为社交网络人人平等,甚至认为大V就是自己在写内容。实际上,信息传播者的内容能力和传播能力仍然是首要,一旦涉及商业利益背后必然有专业团队的参与,无论是蛮子文摘还是南派三叔。社交网络搜索引擎都有自己的推荐机制和排名规则,远没有想象中平等。”

  因此,在这位已经做了十余年纸媒又转投网络的媒体人看来,媒体生产方式再怎么变化,也脱离不开对好内容的需求和普适的传播规律。“专业作者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变化?第一,他们应该是某个细分领域内的意见领袖,第二,必须有赖于专门的出版经纪团队以及能识货并有传播能力的平台。专业作者仍然具有强大的商业价值。”章建森的观点与他不谋而合,他所总结未来记者的职业技能必须包括:细分行业的知识,具备研究能力,善用工具,并且拥有一个自媒体。而中国第一个只在移动设备存在的媒体应用iWeekly的产品总监王力昂也认为,新媒体不只是新的技术和平台,更重要的是好的内容与好的阅读体验。

  大V们更多是“整理者”而非“原创者”

  “没有社交基因的移动阅读注定失败。”这是魏武挥浸淫新媒体多年的心得体会。

  Zaker在社会化探索(SNS)领域摸索已久,希望借助同一维度朋友圈子的相互推荐维系阅读。左志坚说,社交阅读是最高境界,目的在于解决用户需求,“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选择你值得读的东西,如同在淘宝上选择什么是你值得买的东西。”在微博、微信和人人这些SNS平台上,巨大的文章阅读量已经证明了社交对于阅读选择的重要性。

  魏武挥分析说,“用户在微博、微信的任何内容生产都是期待反馈的,如果连发十条微博,没有评论转发和增加粉丝,用户很快就会失去动力。”同样的道理,当用户看完一篇文章收藏进收藏夹却无法分享,这款移动阅读软件也注定将没落。

  在魏武挥活跃的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一些公开的收藏夹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由用户骆启明创立的“一字答”专门收录一针见血而有趣的一字回答,关注人数达到972人。一些原本并不起眼的问答在进入该收藏夹后,反而得到了更多关注。魏武挥将骆启明这样的角色称为“整理者”。

  另一个重要的整理者角色则是微博上的转发者。尤其翻看那些耳熟能详的大V的微博,十之八九是转发他人微博。曾有人因为写原创微博的人越来越少而提出“微博已死”的口号。在魏武挥看来,这种说法显然不谙信息传播之道。

  “频频转发的大V作为整理者,通过转发按钮公布自己关心的话题,暗示自己的专业、品位和立场,某种程度上他们和生产者是一样的,他们的分享也带有表演性质,是自我表达。尽管他们一个原创的字也没有生产,却将特定的话题汇聚在自己的微博之下,一个‘关注’便可以集中获取此类信息。”当想看房地产政策,可以关注任志强;想看公益,则关注姚晨。这便是整理者所处的角色。

  少数生产者,多数整理者,海量消费者

  整理者角色的出现,令原本20%生产者和80%消费者的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整理者改变了原本的传播路径。”魏武挥说,“原本沉默的信息被重新拎出来进行二次传播,如果没有这样的整理者,很难保持平台的活跃和丰富,因为真正生产原创信息的人是很少的。”由此,魏武挥总结道,“理想中的阅读客户端应该做到:少数生产者,多数整理者,海量消费者。”

  关于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Zaker CEO李森和已经发现,信息的二次传播可以带来巨大的流量。“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是目前二次传播的主要渠道,许多都是通过长文章截图的方式,因此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此前Zaker已经在客户端引入微信公众号,通过二次传播为自媒体带来用户、流量和品牌曝光。

  而由韩寒监制的阅读应用“一个”可谓更专业的“整理者”。“一个”通过每天一张图片、一篇文字和一个问答的模式推介文章。执行主编小饭介绍,“一个”的目标是“网罗国内最优秀的写手、最优秀的插画家和摄影师,用最简洁的UI引领精致的阅读潮流”。左志坚评价说,读者选择“一个”是选择相信韩寒的品位,“一个”某种程度上也如同大V,扮演了文艺整理者的角色。

 

(编辑:SN009)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山东高院:薄熙来上诉获受理
  • 体育傅博表态必双杀印尼 邀里皮为国足支招
  • 娱乐李案主辩律师请辞上诉:履约四月心里痛
  • 财经落马贪官“房”事:高官买房压力也较大
  • 科技苹果公司或10月22日发新款iPad:似mini
  • 博客蒋方舟:写给宫崎骏的一封信
  • 读书慈禧死后传奇:三次入殓遗体仍完整
  • 教育揭秘世界奥数竞赛:民间盈利性组织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