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谈地震报道 四点原则不可轻视

2014年09月29日16:41  新浪传媒 收藏本文

  本文刊登于《新闻与写作》第9期

  地震报道:不可轻视的几点原则

  李东方

  我参加过两次地震报道,一次是四川芦山4•20地震,一次是刚刚过去的云南鲁甸8•03地震。尤以这次报道遇到的突发状况最多。结合这两次的报道经历,我谈几点地震电视新闻报道的体会。

  一、最快抵达现场原则

  时效性是新闻重要的价值所在,灾难报道更是如此。对电视记者来说,谁最快地把图像传播出去、谁拍到的画面更全面、更清晰,谁就更有优势。因此,最快抵达现场变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么才能最快抵达现场?地震新闻的现场又在哪里呢?

  这里说的“最快”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地震发生时谁能最快抵达,另一个是伴随着整个地震救援,每天能成为头条“爆点”的新闻现场谁能最快抵达。

  先说第一个“最快”。地震救援,有几类车在头两天是最有优势的,即便有交通管制也不会轻易被阻拦。包括医院的救护车、军队、武警的各类救援车,有些人想搭民间救援队的车,我在芦山和鲁甸都看到大量的这类车被堵在警戒线外,所以记者搭乘任何车辆都不是上佳选择。

  过了地震的头两天,电力的抢修车、卫生的防疫车、石油的运输车基本上也都可以成为代步工具。震后,在外打工的当地人会回乡,能搭上老乡的摩托车、面包车、甚至农机车也比走着强。有了这些选择,实现“最快”已经成功了一半。

  那么另一半“最快”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最快”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现场,这对于记者的新闻敏感性要求很高。一般来说,地震前两天,主题就是救人,在黄金72小时内,要想方设法拍到正在救援的现场,完整展现专业的救援全过程。地震报道到后期,灾民安置、道路抢修、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都将成为关注的焦点。此外,灾区天气、经济损失、通讯电力修复、伤员转运、物资运输等内容也将会是各媒体报道的领域。

  因此,地震报道其实比拼的是记者的新闻挖掘能力,没有哪一类新闻有绝对的把握“上头条”。通过梳理各大媒体的地震新闻报道会看得比较清晰。

  二、后勤充分保障原则

  这里所说的后勤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记者在灾区能够依托的部门和单位,另一方面是自身携带的行囊。

  第一方面,在灾区想靠单兵作战,单打独斗是根本不现实的,而且几乎是寸步难行。无论是交通,还是吃住,如果跟着部队就能有一些保障,住帐篷、吃热乎饭等。也可以找其他救援单位解决。总之,一句话,找到组织好办事。

  第二方面,俗话说,饱带干粮热带衣,这句话用在地震报道中一点也不为过。在这次云南鲁甸地震中,我就吃了大亏,因为走得比较急,考虑不周,户外装备都没来得及带上,结果不仅换洗衣物不够,在红石岩堰塞湖中还遇到意外被困湖水中,不仅遇到大雨而且被浇了个落汤鸡。

  在地震灾区安全一定是摆在首位的,像芦山、鲁甸这些地方,地质条件本身就很差,地震后,山石松动,经常会有碎石落下,加上余震的威胁,山体滑坡也是经常发生,因此,带上一顶安全帽是必须的。

  由于地震灾区大多天气多变,记者全天候会在户外工作,防雨也是重中之重。衣服、裤子、鞋,必须是防水的,背包最好也有防雨布,另外,最好包里装上一套干爽的内衣和袜子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一些有科技含量的小物件能带也尽量带上。比如,可以测海拔、气压等气象数值的手表。我这次在红石岩堰塞湖采访就用上了这种手表。有一天傍晚,通过手表的气压提示,预警了暴风雨的来临,我们提前15分钟做好撤离的准备,保护了人员、设备的安全。

  卫生用、食品、药品等要尽量准备一些。

  通讯设备就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中国移动的信号无论是在四川芦山、还是云南鲁甸,都要强于联通和电信的信号,我遇到的武警水电部队的救援官兵所有使用联通的号码到了鲁甸灾区全部换成了移动号码。对记者来说,带一部海事卫星电话会在灾区还没有恢复正常通讯时,能保障与外界联系。另外,充电宝必须准备好,电量多点的如12000毫安是可以带上飞机的,备上两个,能为手机充上5、6次电,因为地震灾区能充电的地方实在屈指可数。

  三、设备轻便携带原则

  对电视记者来说,灾区新闻报道最麻烦的莫过于要携带一整套沉重的办公设备了。为了做好单兵突进徒步走山路的准备,我更倾向于携带轻便的设备。

  摄影机方面,肩扛式大机器首先被排除,除非你想拎着20斤的重物爬山,一台小型手持高清摄影机是地震报道的不二选择,配合P2卡,无论是标清还是高清,都能灵活应对。

  编辑系统方面,既然选择了用P2卡,而不是磁带,就要用一套快捷高效的非编系统。以我个人的经验,综合比较几套常见非编系统:Final Cut、Edius、Premiere等。

  首先排除Final Cut,因为对于外来格式的素材,Final Cut必须经过渲染后才能使用,地震灾区记者有时也会用手机临时拍摄一些视频素材,每一段素材都要经过大量时间渲染,会严重降低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所以果断放弃。

  Premiere虽然功能比较全,素材格式兼容性较强,但是对于新闻编辑来说,它也许过于强大了,对于需要快速简单编辑的电视新闻来说,繁复的操作会拖累剪辑的时间。

  Edius,同样是老牌的非编软件,但它的兼容性最强,对新闻编辑来说,上手也不复杂,对笔记本的性能要求也并不是很高,所以用它是个不错的选择。

  传输设备方面,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旦传送设备出现故障,前期采访的一切努力将付之东流,而传送又是整个电视新闻流程中偏后的一个环节,不到使用时很难发现它的故障。

  我在云南鲁甸做地震报道时,台里只提供了Flyway卫星直播设备,可以用于实时电视直播,也可以传送新闻素材。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一套Flyway重量约70多公斤,不仅携带不便,而且很容易坏。我带的一套Flyway只传送了一次新闻,第二次在红石岩堰塞湖准备传送时,直播前10分钟,设备的适配器被户外高温烧坏,导致当天无法直播。第二天台里又紧急调运了一套新的设备并派来技术人员,不幸的是,新设备刚到,在晚上传送白天拍摄的新闻时又坏了。找来Flyway公司的维修人员检修了5个小时,才勉强修好,可是这次修好,也仅仅用了两次,它又坏了。当记者冒着生命危险,采录回珍贵的画面后,出现传送问题是很打击士气,并且是让人绝望的一件事。

  再来说卫星车,卫星车虽然功能齐全、信号稳定,图像清晰,但劣势也明显,就是它只能开到有路的地方才有信号,深山野林等地方,它就无能为力了,机动性和灵活性不足。

  最后,谈谈Bgan卫星。相比于Flyway,Bgan携带轻便,背包就可以装下,它可以全球范围内同时使用语音和宽带数据服务的移动通信系统,我在南极科考时都可以用,经受住了高纬度、高海拔、耐低温的考验。但是,它的传输速度是致命的,实际使用时,只有每秒50kB到100KB,简单来说,传送一条可供播出最低画质的1分钟电视新闻,至少需要1个小时的时间,如果直播的话,画质会非常差。

  综合Flyway、卫星车、Bgan,没有哪一个有绝对的优势,我的建议是要根据后勤保障情况和当地地貌特征决定携带的设备。如果道路状况还可驱车行驶,卫星车是最好的选择;如果需要大量直播,最好携带Flyway;如果天气气候条件非常差,又需要徒步长途跋涉,那么带上Bgan会比较明智。

  四、视角另辟蹊径原则

  地震灾区报道,主要包括救人、安置、修路、排险等,要找到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独家发现是脱颖而出的关键。

  比如,这次云南鲁甸地震,在红石岩堰塞湖,我跟随武警官兵前往堰塞体的途中,忽然看见堰塞湖里有一个雕塑一样的东西漂在水中,走近一看,是一只幸存的鸡。此时距离地震发生时已经过去5天了,这只鸡刚好是连鸡窝一起被冲到了堰塞湖中,当救出这只鸡时,我想到了汶川地震时被困36天的“猪坚强”。果然,这条新闻在央视新闻频道首发后,被各地方台和网站大量转载,央视也第一时间推送到新浪微博官方账号和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微博被转发4362次,有2566条评论,“新华社中国网事”、“中国之声”、“环球时报”、“南方日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大V官方账号的转发更是让“鸡坚强”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正如一条微博评论所说,“在生与死面前,哪怕是一只鸡,都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祝福劫后余生的人们,坚强地活下去,哪怕你的家园不在,哪怕你的亲人已逝,但生命是可贵的,好好活下去,是最后的慰藉!”这样的新闻不是为了娱乐,不是哗众取宠,是想传递出一份“正能量”。

  试想一下,如果平时没有这样的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脑子里没有这根弦,也许当看到这只鸡时,看到也就过去了,很可能错过了这样一条传播效果好的新闻。

  另辟蹊径不仅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包括拍摄视角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的技术会为电视新闻提供更好的播出效果。比如,这次云南鲁甸地震,我们不仅带了传统的摄像机,还带了一支无人机拍摄团队。这种旋翼类飞行器可在低空飞行时进行航拍。相比传统的直升机航拍,无人机的优势明显。它的价格便宜、不需要专业的飞行摄影师携带方便,飞行成本低效率高。目前,无人机虽然在城市里是禁止的,但在地震灾区、在山野里就有了用武之地。我们依靠它近距离航拍了红石岩堰塞湖、武警官兵水上运送挖掘机、堰塞体炸药爆破、大批救援车辆在火德红乡集结整装待发等大场面的图像。它搭载的gopro摄影机提供了清晰、稳定的画面。同样是反映同一个场景、同一个主题,多了一个空中视角,带来的观看效果是不一样的。

  抗震救灾不论对于救援队伍还是记者来说,都是一场“硬仗”。经历了汶川、芦山、鲁甸地震,各家媒体其实已经有了丰富的报道经验,新闻应急响应机制也已经形成。综合这几点不可轻视的原则,未雨绸缪,平时多加积累相应资源,会在报道地震新闻时更加游刃有余。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编辑:SN009)

文章关键词: 地震报道 电视新闻 灾难报道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梁振英吁停止占中:解放军出动系谣言
  • 体育易建联微博宣布当爹得子 母子照曝光(图)
  • 娱乐锋菲公寓热吻动态图曝光 客厅共饮缠绵
  • 财经自贸区允许外商独资经营盐业等19领域
  • 科技香港水货商华强北捞金 iPhone6跳水上千
  • 博客朱大鸣:十年后中国最便宜的是房子?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公务员诉苦:工资低7年未涨薪仍在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