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蓝媒汇
5月29日下午,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受邀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进行了一场内部分享,同时也开启了南方报业2015年度“全媒体采编技能系列培训”的第一讲。张一鸣与在场的数百位传统媒体人分享了今日头条过去三年的成长经历以及自己对传媒产业的观察和判断。
(根据张一鸣在南方报业的演讲整理)
很高兴来到南方报业集团跟大家分享。记得从中学到刚工作的那段日子,每周四下午都会有点高兴,因为下班或者放学后能买到南方周末。一直以来,我始终保持着信息获取重度用户的习惯,并长期关注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11年底,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信息的创作、分发、讨论,发生很大的变化。12年初,我从上一个创业公司离开,重新启动,做了今日头条。
我简单介绍一下今日头条。首先,它是一个超大用户量的平台,今年年初日活用户超过2000万。第二,它是一个信息分发的平台,并不是生产内容的媒体,当然我们跟很多网站媒体有合作。目前,有超过20000个内容的创作者入驻今日头条头条号。其中,政府加各类机构超过5000家,签约的传统媒体有超过1000家,自媒体超过15000个,而且是以每月20%~30%的环比速度上升。 第三,从技术角度说,今日头条是一款基于机器学习的个性化推荐引擎。它根据用户的兴趣、喜好、手机,位置,包括其他的环境信息为用户推荐可阅读的内容。
在我创业的时候,就有人问我张一鸣你做过媒体吗?因为一看到今日头条的名字,大家可能想会觉得:这是不是一个媒体机构。我说不是,我既没有在传统媒体工作过,也没有在门户网站工作过。还有人会问,你为什么招这么多工程师呢?我们确实需要这么多工程师,我们主要靠技术驱动来达到信息分发的目标。互联网技术怎么改变媒体行业的,在我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机器学习
从2011年开始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让信息传播,包括知识积累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最早结绳记事,后来有了文字,人们将知识总结成符号记录下来。但现在积累知识已经不是靠人了,是靠系统的观察。系统通过观察每个用户的行为,不仅得到对这个用户的了解,还得到不同用户之间的差距。它可以知道同样使用iPhone6手机的北京的男性用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使用3G和wifi网络的时候,小米手机的用户喜欢看的内容有什么区别。这些行为被系统记录,被系统理解,沉淀下智慧。
在垂直领域,搜索、阅读、导航、交易、保险、金融、天气等都会出现这样垂直的“上帝”,它们在这个领域不断积累。系统就像一个不断翻译的大脑,刚刚做出来的时候可能是没有多少智慧的,也就相当于几岁的小孩,但它有一个优势,不会死亡,能够日夜不停的工作。而且用的人越多越久,它知道的东西就越多。我认为机器学习对信息的整理归纳理解的能力,将会大规模改变信息的传播,也会抹平信息的鸿沟,减轻人脑的负担。
2.介质的变化
我基本按时间排列了各种媒体形态——传播信息的介质。纸是很重要的传播介质,相比墙贴公告,(有了邮递之后)它的传播范围很广。特别是有了无线电技术之后,它可以分散多地印刷,让大规模的传播信息成为可能。广播更是如此,第一次实现了非常快速的长距离的信息传播。《伟大的博弈》那本书说,在电磁波出现之前,美国的东海岸和西海岸的市场交易价格是不一样的,通过驿站和马车,早上东海岸的价格下午才能传到西海岸。电视,使多媒体信息传播成为可能。无线电台只能传递声音信息,电视可以传播视频的信息。
互联网,第一次实现了双向实时的互动,内容创造者可以发布内容,读者可以反馈,可以写评论,可以互动。移动互联网跟互联网,就传播信息的能力而言,没有太大变化的。但移动互联网可以随身携带,所以它能记录个人很多很多的特征,这一点意义重点重大。在PC上的时候,一个人用几台电脑,几个人共用一台电脑等等情况非常多,并且它不能捕捉个人的完整场景。
07年~08年的时候,我在电脑上看各种内容,但也买报纸,为什么?在上下班的路上不会拿着电脑看。所以平媒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影响更大。10年之前,北京地铁站入口有卖报纸的,出口有收报纸的,但11年之后就没有了。因为移动互联网便携性非常好,传递信息也非常实时,并且能够标识个人。这种介质的变化,不仅带来信息分发效率的变化,还带来创作的变化。第一手信息常常不再是记者的报道,而是用户拍摄的照片发到了微博再被传播,记者可能在微博上看到了,再去二次加工,联络当事人。视频也是,以前视频网站都是长视频播放,但现在开始有更多的短视频了,为什么?因为手机不仅有阅读功能,还能创作。手机一般都有两个以上摄像头,能非常方便地捕捉场景,所以大量的内容被创作出来。
互动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功能手机时代,手机报可能一天发两条,每一条大概摘要五条新闻,但是没法评论,是单向接收。现在用户不仅能评论,还可以看评论人过去的所有评论,看评论人收藏分享的文章,比如头条上的社交功能一样。所以媒体在阅读之外还带了社交属性。这就是我理解介质带来的变化。
3.个性化推荐需求
08年底,我有个强烈的感觉,信息越来越多,我关心的事情总是不能第一时间到达我。这个场景其实很多。比方大家都经历高考,你们会到网上去查成绩,每天可能都去看一下发布了没有。但比较方便的,应该是一有信息就推送给你。09年的时候,有很多公司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其实,社交网站不论是微博还是朋友圈也能起到一定的功能,但它存在一个问题:朋友关心的不一定是我关心的。有什么产品能够更满足我信息获取的需求呢,当时我看了在世界排名1000名的网站,寻找有没有这样的产品。发现 95年之后有很多人做了尝试,都不太成功。09年有个比较大的网站——这个网站的创始人就是后来uber的创始人——也不是特别好。我就在想,应该存在一个更理想的形式,但一直没出现。
我带着这个问题工作,一直到11年智能手机出现,我觉得可以实现这个理想了。手机是你随身携带的,携带时间比钥匙更长,比手表更长,所以它能够了解你的很多信息。并且手机是唯一对应到个人的设备。此外,手机屏幕很小,信息却那么多,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越加大了,信噪比(有效面积内的信息和噪音的比例)就显得越加重要,个性化推荐的需求上更强烈了。当然,到了那个时候,相关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了。
我还有一个观点是这个世界越来越透明了,人在互联网留下的痕迹越来越多了。在2009年之前,有一个说法,谁也不知道你在互联网上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现在的说法是,互联网上别人很容易知道你是谁。大家越来越多地使用真实职业,表达真实兴趣,表达真实的态度观点。因此,我觉得在移动互联网上有可能做出基于推荐的产品,于是有了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