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9日15:26 新浪传媒

  五年前,电子书犹如图书界里一匹驰骋的黑马,让整个出版行业认为“无纸化阅读时代”即将来临。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来自美国近1200家发行商的数据,2015年前5个月,电子书销售同比下降了近一成。英国电子书市场份额在2012年到2014年从20%增加到33%,但是在2015年一季度又下滑至29%。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数据也显示,电子书销售增幅已明显放缓。

  从电子书销售增速放缓的这些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也许有人会觉得电子书还难以取代纸质书的地位,但这并不代表电子书不被时代所接受,毕竟这些电子书销售数据并未包括自出版、有声书以及订阅服务,所以纸、电大战将鹿死谁手实在是个未知数。不过不可否认,电子书类销售额的下滑确实让我们看到了电子书发展路上的一些瓶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子书的体验一直未超过纸质书。

  瓶颈一:读者拥有的是电子书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有人曾经提出这样的质疑:如果亚马逊倒了,你买的电子书会怎么样?先不说这个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但至少可以觉察出提问者对于购买电子书所产生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来源于对“购买”这个概念的理解,如果你认为“购买”指的是你为特定的东西付款,由此可以无限期保留这个东西,包括赠予朋友、再次销售等,那么这就是不安全感的来源。

  目前读者在一些主流的阅读平台如掌阅、多看、豆瓣、当当等购买的电子书,本质上是被授予了一种“有限”的使用权:这种权利允许你在很小的范围内享受你所购买的电子书,但你无权赠予或者再次销售。也就是说,读者牺牲了所有权以获取最大的便利,这种做法与纸质书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让电子书的体验不尽如人意。

  也许有人会质疑,亚马逊在2011年就推出了借阅服务,当当读书也从去年开始紧随其后支持读者免费借阅,但该模式并未在电子书市场掀起波澜,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区别是否真的是阻碍电子书发展的重要因素呢?

  值得深究的是,亚马逊推出的电子书借阅图书馆,只向订阅Amazon Prime计划的用户开放,而当当读书则是每周向用户提供300本畅销书,让用户可以在3日的限定时间里免费借阅。这种借阅是由他们向读者提供书籍,有一定条件和范围限制,是一种变相的图书限免活动。严格意义上讲,这仅仅只是提供了服务,而不是赋予读者对电子书的所有权。

  除了亚马逊和当当,像方正电子、简帛科技等少数几家数字出版企业也可以实现电子书借阅。不同的是,简帛科技已经可以让电子书像纸质书那样流转于书友之间。通过藏书馆应用,你可以随时将你的书转借、赠送给你的书友,同时通过技术手段,让电子书在格式的标准、加密的标准、版权保护的标准上有所突破,这是一本可以像纸质书那样商品化流转的真正意义上属于你自己的电子书。试想一下,这种所有权的发展模式是否更能促进电子书的发展呢?

   瓶颈二:电子书并未发挥电子化优势,仅仅只是替换了载体

  如果所有权问题是阻碍电子书发展的根源,那么电子书的阅读体验就是必须跨越的鸿沟。目前市面上的电子书大部分都是照搬纸书风格的电子书,并未进行编辑体系的再造。除了带来轻薄、便携的享受外,发行方尚未提供更优质的阅读体验。甚至可以说,电子书让阅读的体验变得更糟。

  以《人间词话》为例,上图为三款主流阅读应用的手机截图。字体的千篇一律让人难以把握阅读重点;内容的行距、字间距偏小不易阅读;注释完全照搬纸书,需要读者不停地来回切换略显麻烦。明明是一本以“境界”为核心的词学读本,却因为发行方只是将纸质书简单粗暴的电子载体化,而让读者无法产生文学共鸣。

  另外,由于出版方提供的数据源经常出现内容混乱、图片质量较差、版本不符合规定等原因,导致制作出的电子书质量参差不齐。试问,当你翻看一本旅游书,却不得不忍受其低质量的风景图片时,当你阅读一本计算机相关类书籍,却不得不忍受其不可复制,且模糊不清的代码时,你的心情是如何的呢?

  电子书的发行商应该要明白,电子化是针对电子设备进行取长补短的优化,而不是简单地将纸质书籍变为可阅读的电子载体。

  图二中的Arcadia by Iain Pears,是英国小说家皮尔斯于今年8月推出的一本样式雅致的电子书,读者阅读时可以顺着展示的线路去看完某个故事,也可以沿着线路的交叉点去围观另一个角色的人生经历,还可以同这些角色一起在让人分不清真假的世界里探索过去与未来, 这才是为数字而生的电子设计。

  在这个纸书和电子书对读者同具魅力的时代,怎样组织内容形式使其更适合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你在看《像TED一样演讲》这本书时,你不必再费劲的寻找WIFI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而是轻松点击就能还原来自现场的画面;当你在看健身类书籍时,也不必费劲理解书中讲解的动作要领,而是跟着电子书中的动态图就能轻松掌握各种姿势;当你在看历史类书籍时,随时可以查看关系图谱、地图路线、古物介绍,产生比阅读文字更强的情感共鸣。如果再发挥你的想象力,你甚至可以认为未来的电子书就像如今的视频、照片弹幕一样,你可以随时和在读书友分享你的阅读感受,和作者直接在线视频、通话……

  未来的电子书拥有太多种可能,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更像一个场景应用。或许它不像纸质书那样墨香馥郁,但它带来的是纸书无法企及的美。相信原生电子书的新形态能够为读者提供阅读纸质书时无法得到的阅读体验,让电子书抵达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方。

   出版社、作者与渠道三赢的局面即将开启

  既然电子书的前景如此诱人,那么如何推进电子书的发展则至关重要。正如前文所述,首先要考虑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电子书可以按幅本销售,通过技术的手段完成权力用尽后,书籍的所有权才能转到读者的手中,拥有书籍的财产权,这使读者可以自由的支配他的书,这种体验与纸质书的体现一致,更可以使电子书拥有了社交的条件。第二,要解决电子书内容的体验。在业界能实现电子书所有权交易的只有简帛科技,而内容方面体验的提升则有赖于出版社。实际上,当电子书盗版问题能被有效控制,所有权可以被交易,内容更加丰满的时候,握有内容资源优势的出版社和作者将获得可观的收益,定会积极参与到电子书的制作和发行中,读者也愿意为优秀的电子书付费。

  在藏书馆app上,由于应用了简帛的电子书出版的方案,读者在这里购买到的电子书已经拥有了所有权,这使社交功能成为了藏书馆里的一大亮点。这验证了,当电子书一旦实现所有权的交易,其社交属性,内容营销、渠道推广、市场占比必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对出版社、作者和渠道来说是个三赢的局面。

  就像触屏手机出现时受到各方的质疑一样,未来总是不断在挑战我们的认知,虽然电子书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如果各方都能够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迎接电子书的未来,电子书产业链生态系统必将快速创建成功。

  相信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诞生,这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最终它将走向大众,改变文学的未来,让阅读变得更加自由!

相关阅读

抛弃洪秀柱的国民党何曾辉煌

总有人为国民党的今日唏嘘,可我一点也不惋惜。我不觉得它曾经伟大,也不觉得它有过什么辉煌,它曾经丢过大陆,也不差再丢掉台湾。台湾确实创造了华人世界的民主,国民党如果有辉煌,那就是参与缔造了台湾民主。但这个辉煌实际意义,就是——国民党随时可以被抛弃!

还是熟悉的雾霾和熟悉的味道

无论是“APEC蓝”,还是“阅兵蓝”,都说明了地方政府不缺整饬污染的办法,只缺决心和态度。只要政府部门勇于下决心,努力想办法确保蓝天白云,蓝天白云就一定会出现。

“双起论”赢了新闻立法

当记者被人捉了去,看先生大谈新闻立法时,观感很不是滋味,可以说很不好。如果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一单记者被抓事情上谈论新闻立法未遂的遗憾,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新闻立法应该承认其历史话语的局限,将不死的希望拼命向体制的深渊中拖曳,确实不好。

机关“股神”,“吓死宝宝”

股市的“水”太深,我曾建议朋友,若无“特殊”的消息渠道,就别趟股市这一浑水!要不然,奥迪进去、奥拓出来是小事,弄不好就成奥妙洗衣粉了……

  • 马未都:“除四害”对我印象深刻
  • 杨亚军:国民党换柱会不会输得更惨
  • 安全套最初用途不是避孕和防范疾病
  • 朱伟:宋代词人才华不过是装配句子
  • 作为一名漫威粉必须力荐《蚁人》
  • 生孩子后寡母婆婆对我们私生活严管
  • 你会爱上一座炸鸡味的堵心之城吗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