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信息传播:官方微博矩阵服务青年学子(3)

2013年08月21日15:03  新浪校园
创新信息传播:官方微博矩阵服务青年学子 创新信息传播:官方微博矩阵服务青年学子

  孟令悦:大家好。我是北京人不知道北京事儿的负责人。今天我来的时候不知道这个题目,坐到这儿看到这个题目有点慌,官方微博跟我不沾边,矩阵就我一个人,矩阵不了,所以从服务方面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把我的经验也跟大家说一下。我的微博:北京人不知道北京事儿,真实粉丝43万,平均转发数差不多每太在1千左右,80%都是北京微博用户,女性占到55%。我的微博运营其实没有策略的策略,就是所有的内容,我觉得终究都要回归人,就是对方喜欢什么,粉丝喜欢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是最重要的。我跟在座的大学生情况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没有背景,没有钱,甚至连时间都没有,我觉得正是因为没有这些东西,我在年轻的时候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那Ok,我就把事情做小,越小越好,我一定要小到每个人心理,我觉得这就是成功。我觉得有一句话,是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成功。

  还有一点分享的是,我觉得做微博一定要有一种气质在这个微博里,不是说谁都能不说,特别乱的那种,比方20个人有20个人的气质,这样不好。比如运营微博的人从你的文字,和转发的情绪都能看的出来,同样关注你和你互动的人也是有相同气质的,你的言语犀利特别范儿的话,你的粉丝也是言语犀利的人。如果性情温和也会有性情温和的人关注你。如果没有同样的气质,哪怕再近,已经成为你的粉丝,终究有一天会取消你的关注。我觉得永远不要把微博当做一个赚钱的机器,踏踏实实做小事,有时候人如微博,微博如人。做微博就是简简单单就好。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孟先生,你的微博现在公益吗?

  孟令悦:挣点零花钱,但是非常少。

  主持人:你有另外的职业吗?

  孟令悦:记者。

  主持人:你是有公益心的记者。你说的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事做小,小到人的心里去。

  刚才嘉宾们从政府角度、学校,不同角度谈了对青年学子怎么样做服务,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复旦大学的王老师还有话要说。

  王亮:顺便说一句,在座的老师我个人也是你们的粉丝,尽管潜水很多年。刚刚关于微博服务大学,几个老师已经做了很深入的探讨,我反过来谈谈大学进入新媒体的思路。大学是相对封闭的空间,也是网络发达,青年人比较集中,思想知识沉淀的地方,大学自身以及和社会的关系的特殊性,所以大学微博和大学师生参与和表现的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第一,大学和微博的基因。目前微博是开放的,新浪微博提供的空间恰恰是当当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从发展历史来看,大学关注微博是最早活跃起来的大V之一,大学发微博看起来不是必须的,但是实际上发展的速度超过各行力推的。在大学生参与度上来看,2010年上半年看到一个数据,当时大学生占到微博用户72.3%,目前仍然是微博中坚力量。我举个例子,大学生参与微博到什么程度。今年在复旦大学招生的时候,有两个很有代表性,一个是大二的学生,但是他已经替一个很有名气的名人经营微博很多年。还有一个高中生,他用微博发布消息,自身也具有很资深的微博运营能力。所以我还远远低估了他们运营微博的能力。过去三年左右的时间里面,复旦大学面向公共消息发布全是通过微博,事实上,微博发言人已经抢了传统发言人的饭碗。在互联网壁垒消失以后,微博已经成了高校的阵地之一。微博推动的是大学管理,价值观念更深层次的变革,这个变革还需要更长时间演化,来演化相应的制度和规则。第二,我们认为大微博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第三,我呼吁未来的微博生态多一点学院派。大学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负责人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它是新思想的源泉,推动者和交流中心,大学应该推动学院派,介入新媒体的构建。

  主持人:谢谢王老师深层次的思考。下面把时间交给同学们,欢迎同学们就一些具体的问题跟专家、老师互动一下。

  提问: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想问李老师和吴昊老师。不知道您二位有没有注意到,刚刚有一位老师说了一句话,群众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我问二位分别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

  李老师:群众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刚才我也注意到了。一开始的发言也提到了,我们做的很多东西,当然你们的群众定义得具体定义一下,这个群众是指什么,因为现在全国也在开展群众教育这样的活动,我们也把自己定义为群众,我并不是到群众中中那拨人,我们本身就是群众,至于说多群众中去,为群众做什么,其实很多时候是考虑微博受众,就是粉丝喜欢什么,关注什么,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话题,包括什么样的话题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情绪。其实现在微博,我们觉得这个生态正在慢慢的变坏。刚才王老师也提到了,说怎么样把微博这个生态变好。首先一点,就是在微博这个圈子里面,很多时候它就是一个情绪场,传播学的学者早就有定义,研究的很深刻了,比如说是一个微博上的情绪定义为草根的发泄不满的场,更主要的是大家对坏事感兴趣。所以针对这样的特点,在网上很多时候舆论热点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群众的诉求。就拿大学生来说,安装空调这事,其实人民日报这个帐号也发了,就是在五六月份,大家特别关注有没有安装空调,这个事也不是今年就有的事,包括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其实也都抱怨学校怎么没有空调什么的,只不过是今年这个话题起来了,大家都会讨论这个,包括不管是校园帐号也好,媒体帐号也好,包括很多草根帐号,大家都很关注这个话题。像关系到大家切身利益的,大家都能感同身受。像刚才吴昊老师说的,都可以沟通探讨解决,像微博上的热门的话题,其实都是能够通过理性探讨解决的,但是现在微博很多时候,偏激的观点才能够引起转发,引起大家的关注,所以说很多时候大家就会被这样的观点裹挟着,不管你有意识无意识的都会有那样情况。包括我们自身,作为人民日报帐号这样一个编辑的身份,职务之外我们也会转发一些偏激观点,事后也会发现事实并非这样的。我特别清楚记得在四月二十几号,北京有一个事件,是京温商场女子坠楼事件,微博上一片谴责,说没有公布视频,说那个女子怎么进去的,说官方回复不能让大家信服,但是最后调查结果,其实是没有任何问题,其实跟大家想的完全不一样。其实我当晚我用我自己微博帐号也转了一些微博偏激的观点,事后觉得自己也没有做很深入的思考。就是咱们作为新闻行业工作者来说也没有做认真调查。就微博生态来说,现在肯定不是像大家说的建立很美好的,像微博环境,但是我们尽可能努力做到我们的粉丝在想什么,他们在关注什么样的话题,就是说我们通过什么样的,因为微博相区别于传统媒体来说,它还有一个行动引导的功能,比如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前两天江西大学生走失,像这样随手一转的行动可能会改变事实的,我们尽量会去做的,就是有这样需求的。

  提问:我问一下吴昊书记,因为我是重庆校园的小编,我在做互动的时候,我发现重庆校园跟其他各个学校微博协会的互动中,重大的线上活动是最好的,但是重大我个人觉得它的微博协会还面临着线上和线下不对等的情况。请书记站在整个重庆的高度,给重庆以后微博协会的发展寻找一个突破口,看一下这一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这块有一个更大的突破,更好的发展。谢谢。

  吴昊:同学问的问题我都不敢答了,首先我站不到这么高的高度。我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可能也有我的一些建议。重庆微博协会,叫协会,我当时成立的时候建议要依托于线上。因为线下的活动我们有很多学生社团,它可以涉及到方方面面。我的建议就是,你刚才说线上跟线下的结合,我觉得也确实是现在新的方式和模式。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微博在同学们没有广泛用的时候,是新事物的时候你在线上要提供,像内容的供应商能给大学生带来什么。现在结合线上线下的活动也在推动,已经做了。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说线上跟线下活动,我未来要做这个活动,关键是怎么让这个活动做的更好,也是我们的主导思想,就是我们这个活动是效果比较好的方式。所以这个活动局限于重庆范围内,我们下来可以更深入的交流。

  提问:各位老师好,同学们好。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复旦大学的王亮老师。我知道复旦大学的官方微博除了微博协会之外,复旦大学的官方微博粉丝数最多的。我想问一下您作为官微的负责人,您对于官方微博,还有学校以及学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您有怎样的定位呢?

  王亮:这个关系其实也蛮简单的,官微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关系纽带,它让学生和学校更近。

  提问:大家好,我是来自西南民族大学,我今天想问一下刘若晴学长。清华大学微博协会主帐号旗下也有很多矩阵帐号,我想问一下你如何处理主帐号和矩阵帐号之间的关系?

  刘若晴:我想就如何矩阵帐号的话,我想是这样,因为每一所学校本来校园面积就不大,在这个小地方上发生的事情,如果说你不是有某种特殊需要,你就不要把这些内容登上,也就是说,你不要单独搞第二个。任何一条信息它除了除了官方发布的之外,转发都是有价值的。如果你把这些分散在不同的帐号上,大家可能就不够集中来讨论一个问题。如果就校园每天发生的事情都这么少的情况下,还把一个事情分散在几个帐号上,关注这个帐号的价值就不高。如果是在信息判断,观众觉得集中在一个帐号上还不如分类,你可以搞一个矩阵。但是现在我相信大多数校园都是一样的,其实你的信息量并不是那么多,也没必要搞。

  提问:我问一下刘学长。我之前关注了清华南都很时间了,我对这个很感兴趣,因为它的微信定义基本以学生感兴趣的文章为主,所以我就想问一下,你的团队建设,比如说你有几个人在管理微博或者微信?

  刘若晴:我们线下只进行一次培训。一般我会制定一个标准,像什么样文章不能选,什么样可以选,这个都会有一个标准。至于怎么去把那些文章制作成长微博,这个技术上的我教一次,只要一个人会就可以解决了。像这样的其实都是重复操作的,他们只要按照我这个标准,可以保证上去的文章都是不错的。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他们会违反一些规则,像我发现了一些文章达不到我的要求,我会在DV上跟他们说,我指出他们不符合我指定的那个标准,他们下一次就会改正。指出过几次,他已经基本上能像流水线一样达到我们的要求了。

  提问:团队人数达到什么样的规模?

  刘若晴:原先有五个人,但是后来有两个人可能他们觉得这个工作不打适合他就辞掉了,现在只剩下三个了。

  提问:清华南都带有商业性质吗?

  刘若晴:带有,如果不带有是不可能的。

  提问:微博运营团队是几个人?

  刘若晴:三个。

  提问:大家好。我还是想请问一下清华大学的刘学长。因为我对清华南都这个帐号特别感兴趣,现在有没有盈利清华南都,能方便透露一下盈利额吗?

  刘若晴:盈利额算是保密的,盈利肯定是有的。盈利模式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其实跟大多数的帐号一样,它都是接一些稿子。

  提问:有人质疑清华南都为什么要挂清华名字,你们是不是挂这个名字吸引粉丝关注?还有说你们选文都是原创的,内容参差不齐?质疑清华南都是兼课网的营销工具,您是怎么看这些质疑的?

  刘若晴:首先它不是一个交易的帐号。关于清华知识版权办公室说过,只有特地的版底写好,才使用清华的一个商标,清华大学也是它们的注册商标。像清华两个字,其他商业机构用的话,像清华池这些不属于清华大学的。

  提问:你们是打一个擦边球是吗?

  刘若晴:我问过,清华两个字不属于清华。

  关于文章来源的问题,我们是通过二次链接的形式注明来源,后来我们对整个团队的统一要求,整个简报下面有几个加粗的字体,这是还原作者信息。

  第三个问题,我之前也百度过清华南都这四个字,他们也知道清华南都个兼课网的关系。首先清华南都一开始相当于为兼课网做营销,这个没错儿。如果草根本身自己不能去盈利,它就没有一个成绩。比如我们做了清华南都,过了一段我要去做某些事情,这个帐号就整一天没有人做服务,所以这个就需要花费成本去找人来做。我们的帐号跟其他的一样,基本上都需要盈利,而同时花费这些盈利去养一个稳定的团队,它才能为大家提供一个更好的稳定的服务。所以关于营销帐号我并不认为是一个问题,它是一个帐号长期发展必须要有盈利。

  主持人:今天时间有限,交流到此结束。

上一页123下一页

(编辑:SN009)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公安部打击造谣传谣 凤姐推手被刑拘
  • 体育欧冠-沙拉维破门巴神中横梁 AC米兰1-1
  • 娱乐58岁刘晓庆今日大婚 丈夫曾任政协委员
  • 财经专家称富二代拆迁户推高车价:人傻钱多
  • 科技北京首批官方打车软件上线:不准加价
  • 博客朱镕基在中南海的十二年说过什么
  • 读书国民性比较:日本男女关系比中国人圆满
  • 教育浙大同寝室四男生同年同月同日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