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传媒讯:2013年8月27日,首届中国灾难报道高级研修班在四川成都举办。本次活动是由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瞭望东方周刊、壹基金主办,新浪网、猎豹专业全能爱心联盟联合发起的。中国青年报卢跃刚在培训班上做了主题分享《乡村破坏与乡村重建》,以为实录文字:
卢跃刚:其实前两天我们已经在雅安有一次灾害报道的人道主义的一些研讨。内容我里面讲了,题目还是老题目,我想改为《乡村破坏与乡村重建》。
专业主义原则是不是能把这个归纳成这样的逻辑?按照我的归纳来看无非是以专业标准为指挥,以专业态度为指向,除此无他。日本一位作家写过一本轰动日本的专著叫《专业主义救日本》,这些基本的东西实际上在册子里面完全不够。
另外就是救助问题,他列了一个小包,我看那个小包像是一部驾车自驾游的装备,就是自驾游必备,这个救助里面实际上灾害的内容不一样,水灾、旱灾、涝灾,水灾分涝灾、洪灾,分火灾、地震,类型完全不一样,每个记者应对完全不一样。
那么有些灾,比如说预警,每个灾害预警强度不同,这个东西就是所谓的基本灾区灾害过后的社会认知。
第二感想我们这个地方我1966年来过,那时候我读小学一年级,去看冷月英的水牢,去看收租院拿鞭子抽打农民,就是惨无人道的压迫农民,持续不止一次来过这里,当然可能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到今天都在来,但真正对这个东西有认知是一本书,在真相上有一大震动,这本书我推荐给大家叫《刘文彩真相》,它从真实层面来阐述一个社会的变迁,来了解此时我们正在讨论、调查、报道,灾区报道我认为基本的叫基本的伦理,以至于我说有的东西是可以过度的,很难东西是很难不正视他的。昨天来了以后我说我可以同意一块讨论灾害报道。
我在印尼海啸的时候在汕头有一次中国报道的术语,我就准备讲,就是讲中国灾害报道是怎么演变过来的,重大事件,怎么报道的,什么过程,怎么呈现出来的真实情况。我作过灾害报道的书,到今天我来讲灾害报道,即使我本人是一个现场的目击者和记者,现在渐渐的我变成了一个灾害后续援助参与者,水灾、火灾、地震这五年有两场大地震,我参与了5.12汶川大地震,一直到今天的绵阳和雅安的救助和报道。两大地震我写了两篇,一个是四川人的文化特定心理和文化性格和文化禀赋对于灾害的反应。我当时发现了四川人应对天大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有他不同的反应,心理机制和社会责任。后来我们在人民大学讨论灾害报道的时候我们就说要建立灾害救助体系,在东京、台湾、四川、邢台、唐山不同区域的人对灾害的反应有差异,四川这一块最大的就是,我们看直播突然发过来,然后四川人写完了以后一面看一面发短信,实际上这个过程是心理创伤自我修复的过程,他看到是别的灾民可能会继续打麻将,继续吃火锅,继续若无其事。包括都江堰的,他们内心里到今天遭受的创伤远远没有修复,那么我认为要建立一个灾害救助体系来针对不同区域,欧洲人、美洲人、亚洲人,亚洲分日本人、台湾人,包括东南亚人,来分析带有可能人类普遍的某种规律,从差异来寻找应急的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除了我们要建立一个很好的体系和社会很好的救助体系之外。
这是汶川地震,后来到这儿来是芦山地震,我已经来三次了,我清明每年回来要扫墓,我们雅安也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我们的项目去年年初才做好,我组织人来的。但是4.20芦山地震下来以后我有跟一个记者接触,跟社会接触,相对于汶川而言更有体会,不一样的体会。后来发现进入地震灾区外面的层面,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你比如救助的物资,进入灾区,灾区作为城市然后再进入乡村,所以这次壹基金杨鹏也是因为合伙时间长了熟悉,他要进入雅安,雅安这次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地震类型不像5.12汶川大地震一片废墟,他进去以后看不到5.12汶川大地震看到的一片瓦砾,属于内伤型的破坏样子,大多数的农房不是垮了,是震裂,外部很难一下子看清楚它的破坏。
第二对公益效果的怀疑,对善心的怀疑和承诺的怀疑,在这两个前提下我们在我的家乡,当然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我本人作为一个职业记者持续到灾区来看,然后采取协作之外同时还要采取实际行动来配合公益救助人进行灾区救援。为什么,为什么不在北京待着?两年前我跟这儿的村长聊天,大家在了解我协作的过程的时候是拿这个村庄,相当于是载体来了解我,然后今天又成为重灾区。
壹基金进入乡村有五种指标,五保户,伤残户,极贫困户、孤儿,一个短信让我甄别,这个甄别是海量的。为什么?因为乡村社会的结构跟我们通常经验里面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结构起码是有区别的。乡村是在另外的世界,他进来了15年,这次集中建是在大陆来建,算是比较有规模的,援助把钱拿过去为什么不好,我给你住你要感恩,你没有理由拒绝。但是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一个是筛选,筛选下来的过程中谈的时候就有人拒绝,有满足壹基金条件而拒绝接受壹基金援助的。有一个例子,一个建得很新的房,很好的房,我们上去看了以后这个房子在地震前建好地震后震裂了。这一刻我说我给你建一个新房,你把这个房子扒了,结果他最后舍不得拆他的房子。对他来讲这个房子是一个象征意义,是有情感的。也就是说乡村建房不是城里面建房看了楼盘以后两口子回家讨论它的性价比,不是的,它的性价比更复杂,最后这个房子就没有建,他有偏好,有情感,一生的东西在里面。
还有一个就是一对残疾人,谈的时候一去就拒绝了,他不理解,那也是我们最难做的,夫妻两个是残疾人,经济能力很差。那个房子我们城里人来看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房子,它的功能,它的材料都是非常好的。
再就是交流困难,这对农民虽然残疾,他自己把自己重建的房子,亲朋好友来做,已经开始打地基了,我们谈的时候不知道,你传达的信息是要出十万块钱的现金,而这个过程中交流起来有障碍,他认为你占了好处,实际上你是赚了。两种语言,两种情感,所以很难进入。
还有一件事情,一个非常著名的NGO去了五十多个镇,每天早上起来做操,唱歌,上工,唱着解放军军歌,一人发一本小红册子,说实话我内心充满了悲哀,很难过,救灾不是圣人,不是我来了,不是施恩让别人记住高调,那是乡村,是一个灾区的乡村,不要说诗情画意,起码是眼泪未干,排着队扎着红袖标,唱着红歌,走在大路上,不是神经病吗?这个对村民是严重的伤害。救灾是什么意思?救灾不是说我是圣贤,我是先知,我是精英,我有钱,我有理想而施恩于灾民。所以这次跟壹基金讨论进入灾区有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自愿,必须清楚你救助的是谁,农村,农民、农户。要记住你进入乡村是有限权的,是有限干预,农民是总体目标,自愿是一个法律问题。第一个原则是自愿、参与、共享、互助,这个有很多潜台词,唱红歌被我制止了,这样对农民是大大的伤害。后来我也知道他们也想盖房,这也勾起了我来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实际上这块土地上伤害很重,是被一些想象,被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和政策深深伤害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本来是城里人和农村人,城里人说你上来保护我,推着车推到一半把农民兄弟扔了。现代化的进程是八、九亿农民变化的进程,这个过程中是有八、九亿人的剩余劳动力或者是叫不剩余劳动力的剥夺。
城市房子怎么建,农村的大路怎么建,桥怎么建?是欠债很多的。我去村庄,我在江西的一个村做了两个统计,数据很惊人,是破坏性的,同宗族的婚姻,就是一个姓,自杀以妇女为主体的,我们知道中国文化是一个静态的过程,一个静态的乡村里面发生一个故事会记一辈子,是代代相传的,这说明乡村的秩序完全被破坏了。已经没有一个良善的治理和协调机制来解决乡村最基本的冲突、矛盾和防范乡村进一步的破坏,没有。
这个事情不是在鄱阳湖区一个传统的种植区,交通发达,包括像陕南,甘肃这一代的。为什么?它没有说明这些问题的性质和成果。农村、农民、农业,从前期的工业化进程,通过户籍制,通过绝对的剥夺以至数千万人的死亡,在九十年代初期做了很多的调查,劳动力有中西部大规模的往东南部转移,到今天从1989年第一次的民归潮到今天为止的民工荒,今天的状态用三个空来概括,第一,产业的空心化,第二,社区的空壳化,第三,家庭的空巢化。请问各位社会是什么?一个家庭在解体,一个男人不能当好儿子尽孝,不能养好子女而尽责,不能当好老公。公共社会治理没有秩序。整个国土基本上是70%以上,那天王石来,我说你作为社会第一大房地产商,你是世界建房子最多的人,我说在哪儿建成的?在沙滩上,是及其不稳定正在更加沙漠化的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形成,也才是真正恐怖的。而我们现在整体的,是现在另外一个世界已被破坏而没有重建,这个是现实。所以说如果从救灾的角度来看不是一个单纯的爱和被爱的,如果历史拉开来看我们要知道我们去的地方发生过什么事件,发生什么故事再去,在跟每一个农民具体交流的时候情况不一样,不要把你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他们。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进入灾区,4.20芦山地震灾区,我们盖房子的时候就有不一样的想法,救助是多方面的,有各方面的目标诉求,什么目标诉求最合理?但是有一点我敢肯定,救灾,尤其是乡村救灾,前面的救灾效益是有限的,有的甚至是负的。为什么?5.12汶川大地震留的善心是什么?区域大于环境灾害,雅安这次做了一个决定就是不援助活动板房。但是现实问题又在那里,那怎么办?当然我们最后有一个办法。现在农村是什么情况,农村目前基本上,我刚才说的三种情况,养东西是要赔钱的,种东西要赔钱的,我们吃进口的,就是通过农业养的要赔钱的,劳动力出去是必然的。那么这又是一个恶性的循环,不可解,这是一个死结。现在我们人类最稀缺的是什么?安全的食品和清澈的河流,城里有吗?农村破坏了,农村可能有,这是最稀缺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每天不可能离开的东西。我在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金融专家,稀缺是定价的最高的标准,我发现稀缺,我对稀缺定价就会超额。好,如果围绕着另外一个乡村来看你会发现他有无限大的潜能。我们重新建构乡村,进一步讲我们重新进一步建构新的城镇化路径可能会有新的景观,在这个意义上我是反对现在城镇化,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城镇化是有城而无镇的现代化,是没有镇和村的化,仍然是大城市扩张,以土地集中而产生的化,大农场式的,大城市式的化,这个其实早就证明了是工业化的死结,工业文明的死结。中国人能不能建构于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的路径?有没有可能?有。
如果贯彻起来就可能建构一个新的不花钱的,可能比城镇化花钱更少的一套城镇化,如果劳动力,他们的母亲,他们的父亲,他们的儿子,女儿不回到乡村去的话或者回不到乡村去的话,这个是不存在的,在文化意义上是不存在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