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梦:灾难新闻中应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2013年09月03日15:11  新浪传媒
赵晓梦 赵晓梦

  新浪传媒讯:2013年8月27日,首届中国灾难报道高级研修班在四川成都举办。本次活动是由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瞭望东方周刊、壹基金主办,新浪网、猎豹专业全能爱心联盟联合发起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独家提供学术支持。华西都市报赵晓梦在培训班上做了主题分享《重大灾难报道的传媒责任》,以为文字实录:

  赵晓梦:各位好,研讨班的题目叫灾难报道,四川这几年的确是多灾多难,虽然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快速,但四川这两年经常出事儿,5.12地震刚刚过去,4.20芦山地震,地震还没有完又碰到洪灾。我首先向各位记者媒体朋友们致敬,实际上大灾难面前,作为一个有理想的新闻人一直想的是冲在第一线,但是很遗憾无论是汶川大地震还是芦山大地震我都没有能够去到现场,因为5.12汶川大地震,我是编辑,所以没能够去到现场。很遗憾的是4.20芦山地震又碰到了一次,那天我正在北京出差也没有赶上,很多朋友打电话问我是否安全,我当时正在出差。所以没有能够到灾难第一现场我还是很遗憾,好在华西都市报有很多同仁在第一线。

  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尽可能简单一点,就是灾难报道的传媒责任,无论这次4.20芦山地震还是五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华西都市报和所有救援人员一样都是不顾一切的奔向灾区,以新闻记录历史,新闻拯救生命,采写每一条新闻,编好每一个版面,做好每一个策划。我觉得通过我们怎么做的来简单的诠释我所理解的重大灾难报道的传媒责任,第一个我们认为第一要稳定人心,灾难时刻传递真相,伦理学者认为新闻机构既然要求积极追求扩大与发展新闻自主的权利,又要建立起社会分享社会价值的大众传播体制。传媒责任直接关乎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关乎读者切身利益,无论是4.20芦山地震还是5.12汶川大地震华西都市报都在危机时刻勇敢担当。

  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第一就是抢占先机,引导舆论,在五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人们陷入恐慌和不安,及时渴望获得真实信息,为了报道真相,引导舆论,华西都市报启动应急机制形成强大的报道力量,以靠近事发地的优势迅速渗入灾区一线,披露真相,直击现场,对抗震报道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从2008年5月13到5月20号这期间华西都市报做了700多个专版,8000多个报道。这次4.20芦山地震,我们刚刚看到了,总编辑说你们离得最近赶快赶过去,我们当天有一个总编辑助力正在靠近和芦山一山之隔的地方开部门的分季工作总结会,那天早上发生地震他们马上赶过去,这些报道和其他媒体一起形成了强势舆论,信息及时统计,公开透明,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为稳定人心起了积极作用,舆论制高点在第一时间公开报道占领。第二就是尊重生命,在新闻中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以人为本,这是华西都市报的原则,记者报道中和版面都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珍爱。无论是废墟中的生命大营救,无论是伤员救治还是打通生命的道路我们都围绕生命二字展开,处于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报社要求不要渲染悲惨恐怖的场景,而是放在坚韧和生命的希望之上。在4.20芦山地震报道中已经有两张图片出现,今天这位记者也来到了现场,就是要采访也要救人就是他,他本身是雅安人,是雅安日报的到我们华西都市报做新闻摄影记者已经六、七年,他的家乡发生地震他冲在第一线,自己开车过去,同时采访过程中他听到有人互救,他停下脚步充当了救援者。我们刚才讨论你首先是一个记者然后再是救援者,在救援队还没有到抢救现场的时候,记者可以充当救援人员。包括刚才短片里面说到的“儿子、妈妈搬开楼板来救你”这些都被境外媒体转载,无论是5.12汶川大地震还是4.20芦山地震我们华西都市报都在第一时间开辟了大量的专版。后来大家也知道8月19号到21号三天时间被定为全国哀悼日,其中还有一首诗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就是“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央视抗震救灾的晚会,陈道明朗诵的诗歌就是这首诗歌。

  社会学家调查发现不少中国人缺乏普通的尝试,许多人完全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预警和预防知识,所以地震发生后人们很容易听信传言、谣言,这个时候媒体进行引导的必要成为一剂良药。这些报道受到了党委和媒体的关注,说到受灾群众的情绪,在4.20芦山地震报道中网上出现21岁女孩的不实消息,华西都市报通过官方微博引导舆论,华西都市报本身还出了大量的访谈,还包括地震专家说这不是5.12汶川大地震,力图让大众对这次地震有完整的认识。

  地震不仅会带来社会财富和自然资源巨大破坏而且会伤及人民的心灵,我们要挑起重担,不仅要作为见证者还要作为救援者,灾难时刻快速反应,媒体肩负的使命就是赶到第一现场进行报道,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集第一手资料,第一时间发出消息。4.20芦山地震我们恰恰碰到了十多个人的采访团队,靠近灾区附近。

  第二个方面以纸为媒,实行分门别类的服务,让受众感到贴心,报纸面对的不仅仅是目标受众,而是全世界,华西都市报在服务中用爱行动,承担起为党和人民服务的职责。

  此外我们还与多家省外媒体联动,开通网站留言平台,在4.20芦山地震报道之中最后一小时我们华西都市报呼叫中心开通热线,在当天下午我们的热线就被正式定为雅安4.20芦山地震官方求助寻亲热线,24小时不断。后来我们通过媒体的资源要求明星名人来关注,转发,加快了寻亲的速度,成功帮助上千人找到了亲人。

  第三就是推动发展责任,鼓舞重建推动发展,作为新闻媒体良好的责任担当不仅体现做什么样的新闻更要体现在做什么样的新闻人,把新闻放在什么样的历史高度上来。巨大灾难也激发起了大家齐心协力的主动性,媒体也不例外,无论是4.20芦山地震还是5.12汶川大地震都践行援助者的同时,灾区主流媒体还主动承担起推动发展重任,使得华西都市报在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上更上一层楼。一个就是树立典型,鼓舞重建,5.12汶川大地震改变了一代人,改变了一世人,也改变了整个中国,这场灾难中许多人变得平和,勇敢,这让更多民众体验到生活的可贵。让典型和英雄的事迹感染读者,这是我们发出最强音的重要举措。报社以抗震救灾英雄为主题,让灾区人们看到了重建家园的信息。我们既关注紧张的救援行动,也关注平凡中涌现出来的伟大人性。

  第二推动发展,客观真实报道是我们的新闻责任,更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一个发展的脉络和步伐,在报道新闻的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事实。在5.12汶川大地震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我们受灾群众的安置这一块又推动了震后崛起大型系列报道,将灾后重建,恢复重建这一主题提上议事日程,我们派出很多记者到丽江、唐山为重建取经,三年报道中我们又发挥了参与者和助推者等等一系列的角色。目前随着4.20芦山地震恢复重建的重启华西都市报也将发挥5.12汶川大地震报道集中的经验推动灾区重建。我们本身是作为灾区的媒体,不能只管前面抗震救灾这一块,不管灾后重建这一块。无论是5.12汶川大地震还是4.20芦山地震华西都市报都通过持续不断的报道将这些与灾害抗争的生存足迹烙进民族历史,向全世界展示我们伟大民族在灾难面前迸发的精神和力量,更多的人在报道中传递这种力量。

(编辑:SN009)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蒋洁敏被曝曾建石油项目帮薄提升政绩
  • 体育阿森纳4250万签厄齐尔 卡卡回归AC米兰
  • 娱乐郭富城斥求婚嫩模传闻荒谬:都不想回应
  • 财经传蒋洁敏用石化项目给薄熙来提升政绩
  • 科技微软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
  • 博客李在珂律师:李天一无罪几乎没有可能
  • 读书古代青楼从官妓到民妓区别有多大
  • 教育父亲反对女儿上大学:七成网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