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价涨幅创6年来新高 专家称通胀压力有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6日09:50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11月26日电财经时报报道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10月同比增长1.8%,达到6年来的最高点。但经济专家同时认为,目前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单月CPI同比增长达6年以来最高,仍然不能成为“通货膨胀压力已经出现”的依据。 同时,消费走强对物价的平稳上升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预计2004年全年物价将平稳增长,CPI上涨幅度可能在1%~2%,出现大的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存在。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表示,农产品价格上涨与通胀互相作用,但通胀与农产品价格上涨没有必然性联系。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0月食品价格上涨5.1%,比9月的同比增长数字高出1.9个百分点,也远远高出10月非食品价格上涨0.2%的水平。其中,粮食、鲜菜、肉禽及其制品、油脂、鲜蛋、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3.2%、16%、8.1%、17.1%、6%和1.9%,比上月同比增长幅度分别高出2.5、4、3、9.4、4.1和0.8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专家张立群认为,以往经济的恢复有一个特点,即经济恢复主要属于非农产业的恢复,特别是工业的恢复。每当经济出现繁荣时,往往对农业补助投入比较少,所以价格上涨从食品价格上涨开始。但这一轮增长不是在短缺的情况下发生的。比如粮食价格的恢复,是市场对粮食供给一种调节的表现。前几年粮食产量下降,从10000亿斤下降到8600亿斤;供求关系变化后,鼓励粮食价格上走,但耕地资源还在,没有受根本的伤害。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说:“目前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不是通胀的信号,而是一种供求关系的调整。物价指数上涨1%,这是正常的,这与大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王济民研究员说,粮食价格上涨,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先导;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可能不是整个通胀的开始,而是通胀的一个副产品。因为在粮食价格上涨以前,整个生产资料价格如媒、石油、钢材等价格都在上涨。 报道同时指出,大部分专家认为,明年物价涨幅可能在1%~3%,大的通胀可能性并不存在,实现3%~5%的适度通胀率更存在难度。 宋国青表示,一般人们口头所说的“通胀”,是指数很高的通胀,轻微的通胀一般不叫通胀。而明年CPI增长幅度在2%左右,可以叫轻微的通胀。 汪同三说:“现在的价格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都在正常的范围内。2004年CPI上涨2%也有可能。但即使未来走出通缩,也不会很快出现新的通胀。这一轮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现在有条件将物价保持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上。CPI指数上涨3%以内是比较好的。”(定军) 相关专题:关注我国部分省市粮油副食价格上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