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保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访谈: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4日07:39 解放军报 |
本报记者 于春光 欧灿 最近,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资源节约宣传活动,我国的资源状况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再次引起各界关注。5月16日,在“2004上海国际科普论坛”上,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成为热门话题。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华环保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教授。 记者:对许多人来说,循环经济还是个新词,它的含义是什么? 曲格平: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曾经作过一个比喻,他说地球好比是宇宙中一个孤立无援的系统,与太空中的飞船一样。两者的共同特征都是不断消耗其内部的有限资源,一旦资源殆尽,就会毁灭。为了生存,飞船必须不断重复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才能延长运转寿命。而循环经济的特点正是反复循环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尽可能地缓解地球资源和人类发展的矛盾。如将废纸生成再生纸,废玻璃生成新玻璃,废钢铁生成再生钢……这种方式的利用,可以减少原生材料使用量的20%到90%。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经济发展是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 记者:为什么说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一场革命”? 曲格平: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样一个经济系统中,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呈现两大趋势,一个是知识经济,另一个就是循环经济。知识经济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是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转向;循环经济则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是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 循环经济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所以有人说这是“一场革命”。 记者:我国的环境和资源问题都很突出,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意义重大。 曲格平:的确如此。回顾我国5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上,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举个例子来说。在我国,月饼的包装恐怕是世界上最豪华的包装了。一个大盒子里套着一层又一层,到最后也就是一小块月饼。在国外有些国家是根本不准许这样做的。 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的现实警示我们: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记者: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如何?怎样才能确保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曲格平: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强调指出,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新一届党中央领导把转变发展模式,建立循环经济摆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日程,这是实现2020年发展目标的正确选择。 现在已经有许多省市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省市的目标,许多地方也都出了一批推行循环经济的典型,势头很好。但是我们对循环经济的关注和研究还很不够。 当前,我国资源利用相对粗放。比如,全国每年有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废纸及大量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充分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潜力巨大。 如何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它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仅靠先进的技术去推行显然是不够的。为了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推行循环经济模式,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同时,还要制订必要的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别要使用经济激励和惩罚手段,以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解放军报2004年05月24日第10版) 相关专题:“酶可邦”关注环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