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民道德建设网上谈专题 > 正文

直面“贫困生楼”的道德难局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4日05:10 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学校管理中的任何一项举动,几乎都有可能引发关于公平的热烈争论。但是我们发现,有时候,激进的公平诉求不仅无助于公平的实现,反而可能使事情陷入另一种凌空蹈虚的话语争论中,而媒体制造的“语言标签”往往成为引发争论的导火索。“贫困生楼”正是这样的“语言标签”,它使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和微妙。

  在大学里,能够融贫富为一体当然最好。但问题是,既然我们已经实行了住宿收费制度,学校不可能再向学生“一视同仁”地提供免费服务。那么,在贫富两极学生的需求都要适当照顾的情况下,特别考虑一下弱者的承受能力,以此来挽救市场的“堕落”,应该是学校的责任。让“富学生”向“穷学生”看齐,是一种“公平”,但它不符合社会和学校发展的方向;让后者向前者看齐,也是一种“公平”,但无疑会使“穷学生”雪上加霜。两种“公平”,我们到底更需要哪一种?这或许是一个道德难题,但我们必须直面它。

  任何时候,差距都是一种客观存在,问题是我们怎么看差距。过于强调大学生“钱的差距”,有时难免适得其反地忽视了“人的平等”。因此,我们希望大学生的贫富差距问题不至于成为过于敏感的话题,“看淡”贫富。因为不管贫也好,富也罢,对于大学生本人而言,都只取决于他的出身,并不取决于他个人的素质和努力程度;贫富可能对他们的生活乃至学业造成影响,却无关他们的责任,更无关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评价。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强调的价值。(青年话题编辑室)

  也应对学生进行安贫乐道教育

  魏文彪

  据9月9日《江南时报》报道,扬州大学目前有70%至80%的宿舍楼已经改造成1200元/年的学生公寓楼。为减轻贫困生压力,该校将一些未改成公寓楼的宿舍腾出来,作为贫困学生的住宿楼,一般一年只需交500元钱。

  家庭贫困学生居住条件稍差些的住宿楼不一定就会使学生们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道理很简单:当前的贫困只是家庭贫困,并不能证明学生本人没有能力,更不表明他们以后也将永远贫困。如果说有些东西会让学生们感到没面子的话,自身缺乏能力绝对比家庭困难更易起到这样的作用。大学生们应该能够认识到当前家庭困难与自身以后经济状况的区别,因而不太以家庭贫困为耻。

  另外,居住在条件稍次些的宿舍也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人奋进的作用。“知耻而后勇”、“哀兵必胜”、“逆境使人奋发”并非全无道理。扬州大学一位学生说:“每当我走进‘贫困生楼’就会感到一股动力,我觉得‘贫困生楼’是我的无形资产,让我奋发,催我上进。”

  学生分住宿舍楼尽管让人感觉不十分妥当,但也没有表现得极其不公平。问题在于,学校当前似乎也只能提供这样一种“次公平”服务。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提出改进学校住宿楼条件的要求无可厚非,但公寓楼的成本也使得住宿费必定要提高。学校在两难之中,似乎也只能选择一种按钱住宿的“次公平”。

  有一点必须弄清楚,就是贫困首先或主要是经济压力,其次才是“面子”问题。所以说,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压力应当成为帮助贫困学生的首选。扬州大学一位贫困生说:“‘贫困生楼’真是救了我的急。”另一位说:“‘贫困生楼’大大减轻了我家庭的负担。”当然,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方式,比如提供勤俭助学机会等,进一步帮助贫困学生减轻经济压力,使他们更能安心于学习。

  校园内也免不了会有贫富差距,对贫困学生确应多给予一些帮助,但社会舆论不应过分放大它的可怕程度。过于强调贫富差距,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负作用,或许还会使并不怎样看重这些的学生从此变得过于敏感。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对校园贫富差距问题的过于放大,似乎在给人以这样一种暗示:贫穷是可耻的,贫困者都是值得怜悯的人。这其实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贫富观念。贫困是人们应当努力改变的,但也不应当矫枉过正。处于求知阶段的学生还是应当以静心学习为主,这时候需要有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也只有如此,才可能为以后消除贫困打好基础。即便在走上社会后,还有不少工作是需要耐得住清贫的,实现有些方面的理想,甚至还注定会以牺牲富裕为代价。而这不但不可耻,反而可能是一种好品质。所以,为贫困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拥有对于贫富问题的正确认识,同时还应立足于教育学生在求学、求知阶段淡化贫富差别、减轻心理负担与焦虑,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富足,从而心无旁骛,专心学业。

  “贫困生楼”无关歧视

  刘利军

  校园内的贫富差距正引起舆论的普遍关注,而就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之上,扬州大学让贫富学生住不同宿舍的做法实在是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贫困生“隔离”开来,这不是明摆着歧视贫困生吗?这是“想当然”思维能够得出的最直观的一个结论。但在笔者看来,扬州大学的做法是真正设身处地为贫困生着想的务实举措,与歧视无关。

  家庭贫困的学生支付一大笔学费已经勉为其难,再让他们的家庭承担一年1200元的住宿费用,显然是雪上加霜。而“贫困生楼”的出现,以一种较低的收费标准来满足贫困生的住宿需要,客观上拉近了贫困生与大学的距离,等于变相降低了高校收费的门槛,这难道不是人文关怀吗?“贫困生楼”很受贫困生欢迎,仅扬大瘦西湖校区就已经有50多位贫困生住进了这样的大楼,这便是人性化的最好注脚。

  笔者相信,真正的贫困生并不会把住“贫困生楼”看成一种歧视。对于他们来讲,有书可读、有学可上是第一需要。与“大学梦”相比,住宿条件的好与差根本就无足轻重。况且大学校园本来就不是摆阔比富的场所,而贫富本身也并非一种宿命。

  生活中的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的贫困。笔者怀着善良的心,期待更多的高校能够拿出更为人性化的方案,给予贫弱者更多的援助。对待这样利大于弊的“贫困生楼”,我们不妨存一颗宽容之心。如果不考虑贫困生的实际需要,一味打着反歧视的旗号去为他们争取所谓的平等,无形中却增加了贫困生的负担,那才是真正的歧视和不人道。

  相关专题:公民道德建设网上谈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