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安第斯山脚下的较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05:53 青年参考

  1932年查科大峡谷战争虽然规模及影响力极为有限,但双方均动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堪称在南美洲大陆进行的首次现代化战争。

  1932年在南美洲爆发的查科大峡谷(GranChaco)战争,起源于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两国对于查科大峡谷地区的领土纠纷。该地区位于巴拉圭河以西、安第斯山脉以东,面积辽阔但多为沙漠,只有热带植被和昆虫。自圣马丁和玻利瓦尔领导南美独立战争以来,由于查科大
峡谷人烟稀少、缺乏物产,一直没有明确划分归属,由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共同管辖。

  战争背后是石油巨头身影

  20世纪20年代,欧美勘探者声称在大峡谷发现了大片油田。闻讯而来的世界石油巨头美孚石油公司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分别支持玻利维亚和巴拉圭政府,试图控制油田未来的开采权。玻、巴两国之间由此产生了摩擦。

  玻利维亚认为查科大峡谷原本是西班牙所属玻利维亚殖民地的一个行政省,从法律角度而言,独立后的玻利维亚理应继承其管辖权。但现实中却从未有玻利维亚人在查科大峡谷定居或生活。与此相反,巴拉圭原住民瓜拉尼人(Guarani)自古就在大峡谷放牧,对该地区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1810年西班牙殖民统治结束后,巴拉圭政府号召大批移民迁移到该地区发展畜牧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巴拉圭强烈抗议玻利维亚突然要求对查科大峡谷的所有权。

  起初,玻、巴两国都试图通过和平手段解决纠纷。他们寻求国际联盟的仲裁,各自摆出历史文件以证明其对查科大峡谷的拥有权。尽管阿根廷、美国、比利时等国元首先后出面斡旋,但产生的临时性决定根本无法解决两国的矛盾。

  终于,从1928年起,玻、巴两国开始在查科大峡谷爆发武装冲突。玻利维亚军队竭尽全力想控制流经查科大峡谷的巴拉圭河,借以获得通向大西洋的入海口;巴拉圭军队则不甘示弱,攻克了玻军在大峡谷建立的要塞,俘虏了驻守的玻军。幸亏国际联盟的干预,两国才未将冲突升级至全面战争。

  巴军初期几乎一败涂地

  不过,双方都在不断向欧美国家采购武器装备,并聘请外国军事顾问,训练新近招募的军队,一场大战一触即发。1932年,由于玻利维亚不断增加军费预算,其军队在数量和装备上都明显超过了巴拉圭,双方的军力对比开始失衡。同年6月,玻军最高指挥部认为全面开战的时机已到,便以一次小规模边界冲突为由向巴拉圭正式宣战,1932年查科大峡谷战争就此爆发。

  战争伊始,玻军占据上风,特别是具有空中优势。玻利维亚得到了美孚石油公司的巨额贷款,刚刚向英国维克斯公司和美国寇迪斯公司分别购买了包括卡登-罗伊德轻型坦克、55毫米维克斯山炮、20毫米贝克高炮、7.7毫米维克斯重机枪、鹰式战斗机以及猎鹰式侦察轰炸机在内的一批新式武器。加上原有重装备,其火力几乎能和当时欧美国家军队相当。

  与此相反,巴拉圭尚未来得及采购新式武器并严重缺乏资金,因此巴军装备明显落后。其空中力量仅有少量老旧的法国波泰25式双翼轰炸机和威佛式战斗机,飞行性能和火力远不及玻军装备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鹰式战斗机。因此,在空战中,巴军几乎一败涂地,全部作战飞机损失殆尽。

  相比之下,巴军在地面作战中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战争初期,巴军仅仅依靠阿根廷援助的一些轻武器,每个班只有两支毛瑟步枪,大部分士兵装备的是弯刀,少量麦德森式轻机枪和迫击炮已经算得上巴军的“重装备”了。巴军惟一的优势在于国内能够自制子弹和手榴弹,因此在弹药方面有充足的保障。

  “人和”成扭转战局关键

  就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巴军会立即战败时,戏剧性的情况发生了。由于查科大峡谷地势崎岖、山峦叠嶂,玻军的重炮和坦克难以施展,炎热的气候又使其装备的水冷式重机枪无法连续射击,致使接受了大量机械化作战训练的玻军难以适应。而巴军则招募有许多在查科大峡谷放牧的瓜拉尼人,他们对地形十分熟悉,常常对玻军成功地进行伏击。巴军装备的迫击炮弹道高伸,能够击中山背后的目标,其气冷式轻机枪也不受高温影响,加上巴军多用手榴弹实施攻击,往往能给玻军造成巨大伤亡。

  但对战争起到重要影响的还是双方的领导层。玻利维亚当时处于军方独裁统治之下,几乎是倾全国之力投入战争。并且玻军参战部队的指挥权处于德国军事顾问库德特将军的手中,他的作战思想具有鲜明的一战时期西线战场风格,一味强调正面强攻,很少进行迂回,而且忽视空中侦察。加之玻军中有大量纪律散漫的原先沙俄军队士官,经常违抗命令,对统一指挥极为不利。

  反观巴拉圭国内则为民主体制,巴军由忠于民选总统的本国将领指挥,尽管缺乏战术素养,但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摸透了玻军战术指挥上的致命弱点。

  巴军针对玻军的正面强攻,在大峡谷己方控制区域建立了许多“岛”式防御阵地。每个“岛”拥有两个排左右的兵力,配备迫击炮和轻机枪,并在阵地外围埋设了地雷和铁丝网。每个“岛”相隔一定距离能够互相进行火力支援。这种防御阵地给予正面冲锋的玻军以沉重打击。巴军也并未进行单纯防御,还组织了许多突击队实施迂回作战,避开玻军锋芒,从其侧翼进行渗透,俘获了不少零散玻军小股部队。

  整个战争中最艰巨的是后勤保障方面的问题。尽管双方工兵竭尽全力在大峡谷中披荆斩棘,但仍然无法在崎岖的山谷中开辟出适合大部队行军的道路。由于大峡谷中严重缺水,工兵屡次试图挖井取水均以失败告终。于是,惟一的供水方式便是以卡车载运饮水跟随部队行进。

  随着双方深入大峡谷作战后,饮水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武器弹药,往往能够左右每次作战的胜负。在这方面,巴军中对大峡谷环境熟悉的瓜拉尼人发挥出重大作用,他们合理选择每次行军的路线,从不远离水源。由外国军事顾问指挥的玻军则恰恰相反,行进时从不考虑与水源地的距离,最终导致饮水耗尽。由此出现了口渴难忍的玻军部队整师地向巴军投降,为的仅仅是获得一口救命之水。

  两国几乎被拖到崩溃边缘

  进入战争中期,形势发生扭转,玻军逐步陷入不利境地。其重装备特别是坦克几乎成了累赘,油料供给不足致使半数坦克无法行动。炎热的高温迫使车组乘员不得不打开坦克舱盖,巴军士兵趁机向其内投掷手榴弹,使得玻军损失了大量坦克。尽管玻军起先占据了空中优势,却没有良好地加以运用。德国军事顾问不重视空中侦察,只是一味地命令玻军作战飞机对巴军阵地实施低空空袭。致使许多飞机遭到巴军轻武器攻击而损失。

  与此同时,巴军从意大利购得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菲亚特CR20型战斗机,这种战机立即称霸了大峡谷上空,使得巴军获得了绝对的制空权。此外,巴军还通过贷款向意大利购买了CV33轻型坦克。尽管它难以在大峡谷中机动,但仍为巴军提供了重要的火力支援。于是,战争的形势越来越有利于巴拉圭。

  1935年,巴军控制了大峡谷的大部分地区,并逐步将战线推向玻利维亚边境。许多巴拉圭政客认为报仇的时机已到,他们要求将战火引到玻利维亚境内,并准备占领整个玻利维亚。为此,玻利维亚誓死抵抗,在国内紧急征兵,试图新建两个军的兵力。然而,这两个本不发达的南美国家早已被这场战争拖到了崩溃的边缘,根本无力再维持庞大的战争支出和人员损失。双方总共战死了近10万人,严重超过了这两个小国的每年人口增长数。和平才是两国得以维持生存的惟一出路。

  1935年6月,在国际联盟和周边国家的调停下,玻、巴双方实现停火并维持当时各自所占领的查科大峡谷地区。其后,尽管双方仍有零星交火,但都没有发动任何进攻行动。直到1938年,两国代表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签订了《查科和约》。和约规定玻利维亚分得查科大峡谷1/4领土,拥有一条通往巴拉圭河的通道以及一个港口。巴拉圭则拥有大峡谷3/4的领土,得以保全其瓜拉尼人世代在大峡谷的放牧生活。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