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日本的切肤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05:53 青年参考

  对东亚国家来说,每个“8·15”都是敏感的日子。60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天皇下诏向盟国投降。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各国人民每年此时都要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昭示正义,警醒暴行,缅怀无辜亡魂。而对作为战争加害者的日本来说,这却是一个接受“心灵审判”的日子。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国提出了发展中日关系的着眼点。史,即日本侵华的历
史;未来,即中日两国关系之长远计。这8个字的提出,既提供了中日化解百般恩怨、共谋发展的可能,却又反映出现实的无奈———历史纠葛远未厘清,两国关系未来之路沟壑纵横。

  先看“以史为鉴”。8月2日,日本国会通过《战后60年决议》。决议文虽表明“反省二战”、“避免战争”、“为人类共存努力”等和平字眼,但与《战后50年决议》相比,今年的决议文早早删去了“侵略”、“殖民统治”等字眼。

  再看“面向未来”。还是8月2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2005年度《防卫白皮书》,用相当大的篇幅讨论中国。白皮书渲染中国海军“战略空间扩大”、空军向“攻防一体化”转型,用中国国防预算的增长来印证“中国军事威胁”。白皮书还称,日本正在密切关注中国海军舰艇的一举一动,并关注中国在东海地区开采天然气等问题。

  这两桩纯粹的“国家行为”,一方面表明日本政府面对历史的态度,同时也表明“防范中国”正在成为日本的战略选择。

  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日本驶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轨道?对中国崛起的抵触,可能是日本不愿承认的原因。在中日数千年的关系史上,中国长期处于霸主地位,日本只是在甲午战争前后才取代中国成为东亚的主宰。上世纪90年代末,东京都的一名议员称,日本决不允许“遣唐使”赴中国朝贡的历史重演。但时移事易,随着中国20年的发展,中日力量对比正在朝越来越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变化。一些日本人担心,中国“翻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8月2日,有355名议员参加的5个组织共同发表抗议声明:“中国和韩国一再指责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我们对这种干涉日本内部事务的做法表示抗议。”他们还呼吁小泉首相在二战结束60年纪念日当天参拜靖国神社,而不要向来自中国的压力低头。试想,若中国依旧羸弱,谁会在意“来自中国的压力”!

  日本《防卫白皮书》通过后,《读卖新闻》发表社论,以“中国威胁”来说明日本自卫队面对的“危机”正在加深。《产经新闻》则在社论的标题中问道:保卫国家,对付邻国的扩军,是否有可能?由此可见,担心中国“威胁”日本优势地位的不只是政界人士。

  在此情况下,危机感深重的日本甩掉“战败国”和“负罪感”的包袱,做“正常国家”和“政治大国”的心情更加迫切。做“正常国家”和“政治大国”固然是合理要求,但问题在于,日本需要体现出大国气度。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就侵华战争向中国进行口头道歉:“痛切反省由于我国的殖民统治和侵略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害和痛苦,在此表示衷心的道歉。”一些日本政要据此认为,日本已经解决道歉问题,中国不应该再纠缠于历史问题。但应该注意到,村山的道歉并非中国要求的正式书面道歉,更何况今年8月2日日本国会通过的《战后60年决议》,又将村山承认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砍掉。小泉上台以来4次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也让人怀疑日本所谓“道歉”的诚意。

  牺牲了数千万生灵的中国要求日本“以史为鉴”无可厚非,“面向未来”则体现了中国发展中日关系的意愿。鉴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日若不能坦诚以待,则两国关系前景令人担忧,日本实现“大国梦”的努力也会受到撞击。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实现国家理想的切肤之痛并非来自中国,而在于它自己:能否真正摆脱历史包袱,能否接受中国崛起这一现实———而非囿于维持已百年有余的对中国的优势地位。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