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走进艾滋家庭(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16:02 南方周末
走进艾滋家庭(组图)
同学们看到一个艾滋病患者家庭温馨的一面

  走进艾滋家庭

  武大学子一次特殊的暑期生活

  陈卓(湖北)摄影报道

  在刚过去不久的暑假期间,武汉大学法学院和工学院的7位学生,徐晨,杨鹤,郭蕾,张政,陈丹,王颖、章文武,组成武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阳光小分队,与几位来自民间的艾滋孤儿救助志愿者,走访艾滋病家庭,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暑期生活。

  据阳光小分队队长、大二学生徐晨讲,去年春节,她看了一个采访艾滋病救助者的电视节目后,萌发了走访艾滋病家庭的念头。她和她的同学想看看那个真实的
世界。

  不过,原本9人的团队,有两人因父母的“担忧”而离去。

  徐晨也想到了父母的态度,所以用“要去山里看一些贫困的孩子”搪塞了过去。同行的6人中,还有3人和她用同样的方式向父母“解释”这次行程。

  到达目的地后,同学们见到了早两天来的武大医学院学生徐成仕和石慧娟,队伍中又多了两个久违的朋友。

  他们登上北上的火车,在开封附近的几个村落,分头走访了十多个艾滋病家庭。尽管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辛酸的背景,但最让人牵挂的,是这些家庭中孤单年幼的孩子。R村的病人老阮就拉着记者的手,请记者在他走后,给孩子找一个家。

  让他们感动的还有这些家庭的孩子。在老阮的家中,杨鹤发现在主房大门旁,老阮的女儿玲玲在和她高度一样的砖墙上,用黑色的毛笔字写着——爸爸,别累着了啊!玲玲。

  写这句话是在今年的春天,天气特别冷,老阮为了玲玲的学费,用家里的三轮车往县城拉蔬菜,可没拉两趟就感冒了。老阮还想强撑着去拉,玲玲拉住爸爸坚决不放,然后在墙上写下了这行字。

  在那天的日记中,杨鹤写道:“那一刻,我真的想哭,记得我像玲玲那么大的时候,只知道整天吵着爸爸妈妈要吃的玩的,哪里知道关心他们啊!

  可我不能当着玲玲的面掉下眼泪,我真的比她的童年幸福太多。

  这一行字,是玲玲对最亲爱的爸爸永远的牵挂。

  这一行字,是玲玲正在承受的和即将承受的。

  这一行字,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最有力的佐证……”

  武大的王颖,还给一位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女孩当了回临时教师。今年12岁的张夏青因身份特殊辍学,原本不愿意提及此病,经过交流后,却主动向正在发放调查问卷的王颖提出,“姐姐,我可以做一张问卷吗?”

  问卷中有一题:您觉得哪种方式救助艾滋孤儿最合适?答案有三种:

  1.政府出资建立阳光家园进行救助

  2.社会民间组织进行救助

  3.为孩子寻找领养家庭

  夏清想也没想在第三个答案下画了勾。结束行程前,同学们还在郑州市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心血管病房里,见到了为中国抗艾事业倾尽耄耋之力的高耀洁。

  因为血压高,老人的腿浮肿的厉害,可她仍倔强地弯下腰,从病床下拖出一摞书,一本一本送到每个同学的手中。这是老人新近出版的《一万封信———我所见闻的艾滋病、性病患者生存现状》。出版社要给她稿费,却被她折算成书,并从印刷厂拉了3700本回家,赠给各大图书馆以及关心艾滋病患者和抗艾事业的人。听说同学们要来,高耀洁就让孩子从家里把最后的20本都拿了过来。“最好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艾滋患者和孤儿们的权益。”老人对同学们说。

  (除张夏青外,文中所涉及艾滋病患者及家属均为化名)
走进艾滋家庭(组图)

  玲玲送给徐晨小手链,徐晨给玲玲别上小发卡,两份礼物,两份牵挂
走进艾滋家庭(组图)
天色渐晚,好心的患者将同学们送出村子
走进艾滋家庭(组图)
在艾滋病患者家中吃饭
走进艾滋家庭(组图)
与老阮一家道别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