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经济学家“道德排序”凸现文化浮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02:18 东方早报 | |||||||||
文 东方愚 不久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一句“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引起了舆论对经济学家问题的高度关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不超过5个”的说法得到了83%的公众支持,而备选的经济学家中只有郎咸平和吴敬琏两人的公众信任率超过10%。
我们素来就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化底蕴,丁学良一句“警世醒言”引发了一场舆论地震,又引来了调查机构的穷追到底,列出一串既定的经济学家名单,让公众做起选择题来,千百个人笔尖一划,就勾勒出了如今这份“公众信任率”的榜单。 虽然这调查本身就有很多纰漏,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其蹩足与拙劣的本性来,但由强势媒体发出的声音,影响力是蛮大的,所以从媒体到公众,都乐此不疲地做起了“倒经运动”———别误会,此“经”意为“不道德的经济学家”。然在笔者看来,与经济学家不讲道德同等可怕的,是将经济学“娱乐化”的倾向。 易宪容先生曾撰文指出,审视经济学家,首先应将三类人给“琢磨”透了,一是做经济知识的经济人,二是做经济知识的技术人,三是经济学家的道德人。前两种类型的人是“经济学传播者”或“经济学工匠”,他们同样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然而我们往往以偏概全地要求他们像第三种类型的“道德人”一样,以天下为己任,以众生为父母。由于他们一般做不到,于是媒体主导来个社会大讨论、大声讨———这便是“经济学娱乐化”的端倪。 “经济学娱乐化”的形成,就是带着对经济学回归“经邦济世”本位的期愿上路,但走着走着,在自我制造的一种文化浮嚣氛围中迷失了。杂文家王小波谈到“浮嚣”时说:“人忠于事实叫诚实,不忠于事实叫虚伪,有些人只忠于经过选择的事实,我把它叫做浮嚣。”打着公共利益招牌为强势利益集团代言的经济学家理应受到谴责,但是如果媒体、公众将全部精力耗在了抓经济学界“小辫子”的行动当中,甚至以对经济学家进行“道德排序”为乐,就有些夸张了。 薛暮桥、孙冶方、于光远等老一代经济学家曾让我们对经济学产生了由衷的敬仰感,如今不道德的经济学家让我们看到了硬币的反面,而当社会的声讨有些偏离正常价值批判纬度与火候的时候,我们是否应抽身关注“硬币反面的反面”,即经济学的原教旨主义蕴意了。有必要一提的是,现在我们提及经济学,就必言经济学家,而且还是“大家”,而那些真正辛勤耕耘的经济学者往往是默默无闻的,鲜有“媒体缘”与“话语权”。 一味崇尚“道德排名”与厉声谴责的做法对经济学家的本位回归与事无补,反加重了文化浮嚣与社会浮躁气氛,更剥夺了真正的经济学人的话语权。我们一方面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翘首期盼,一方面却乐此不疲地将经济学“娱乐化”,这是何等的荒唐啊!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